武雯靜
育人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音樂課程的宗旨是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強調,要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因此,充分運用好跨學科教學理念,有利于豐富音樂課程內容,發展多樣化的音樂教學形式,更自然和諧地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
一、跨學科教學意義:提升“人”的綜合能力
跨學科教學的核心特征表現為在跨越單一學科的基礎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設計與實施[1]。實施跨學科教學有利于打破學科邊界、強化課程協同育人。目前,小學課程大部分采取的都是分科教學,這種方式注重知識體系性,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能幫助學生短時間內高效學習。但單純的學科知識在遇到復雜多變的現實情境時,常常無法應對。而跨學科教學重視各學科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起來,要求學生采用多種思維方式、研究方法解決綜合性問題,這就促進了學生對知識進行整體聯系和建構,提升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效地解決了分科教學的困境。
二、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實踐:挖掘關聯要素以形成“合力”
(一)勞動讓音樂教學情境化
在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實施小學音樂與勞動教育的跨學科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包含勞動元素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圍繞著勞動者的生產和生活展開,營造了良好的勞動文化氛圍。以人音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唱歌課《剪羊毛》為例,這是一首澳大利亞民歌,反映了牧場工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火熱的勞動熱情。筆者首先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當地牧場熱鬧的剪羊毛勞動場景;然后創設剪羊毛的勞動情境,再邀請學生通過律動、有節奏地念歌詞、有感情地演唱等音樂行為來模擬替代剪羊毛的勞動行為;課后,筆者鼓勵學生對歌曲進行二次創作,讓學生從實際出發,將自己日常生活的勞動實踐與音樂專業知識相結合,創編新的勞動主題歌詞帶入原曲之中,并與他人分享。在改編與創作的過程中,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勞動品格均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與發展。
教師將小學音樂與勞動教育進行跨學科整合的時候,應致力尋找兩個學科之間相互關聯的要素,在以美育人的同時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勞育”元素,然后在音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滲透,以美促勞,與勞動教育形成“合力”,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積極參與勞動的意識和品格,讓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二)信息技術讓音樂教學個性化
在當今資源共享的時代,小學音樂的教學內容如果只靠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將小學音樂與信息技術進行跨學科教學,則能幫助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育人”個性化的需求。人音版三年級下冊《我是小音樂家》是一首活潑的英國兒童歌曲,表現了“我”這個小音樂家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本課教學中,小樂器尤克里里的加入是難點,如果加上教唱環節,課堂時間往往是不夠的,教師極容易花費較大精力卻得不到顯著的成效,造成課堂整體教學效率下降。這時候切入并結合信息技術學科,借助線上微課這一信息技術手段,打破“有限教學時空”的壁壘,讓學生在課前先觀看微課,自學尤克里里部分,再與線下融合,則可解決傳統課堂“時空有限”所帶來的問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從而達到器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三)美術讓音樂教學評價有形化
育人視域下的小學音樂需要構建學習共同體,加強跨學科教學交流,在落實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探索跨學科藝術實踐活動的新模式。教師應以音樂學科為主體,創新性地與美術學科融合,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藝術語言和方式共同表現美,從而體驗自我實現的喜悅,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
筆者在小學音樂器樂教學中,嘗試運用小學音樂與美術的跨學科手段來進行教學評價。在學生學會用小樂器尤克里里彈唱課本歌曲后,筆者請他們將自己學習尤克里里的感受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將無形化為有形。學生筆下描繪的自己無一例外都是帶著笑容去彈奏樂器的,他們畫作的背景色彩搭配和諧、明亮,構圖飽滿,可見他們十分熱愛這門樂器,非常享受這樣的音樂學習氛圍,也進一步說明了筆者的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筆者還開展班級觀摩交流會,讓學生對各自的成長足跡進行互評,然后再由音美學科教師評價,最后請學生將作品帶回家中讓家長評價。通過堅持多主體評價,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評價主體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勵機制,增強了學生學習藝術的動力和信心。
三、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思考:明確主體,加強開發,創新評價
隨著時代的進步,單一學科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目標。只有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運用好跨學科教學,才能實現多學科綜合育人的教學目標。然而,現實中的跨學科教學實踐容易出現誤區,在此,筆者根據自身實踐對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提出三點思考。
一是明確音樂學科的主體地位,避免“雜糅式”跨學科的出現。實施跨學科教學,既要加強相關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又要明確各自的分工。其他學科知識的運用與滲透都是為了進一步深化音樂學科的學習,幫助解決在音樂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支撐音樂跨學科教學的整個過程,不能因為主次不分而讓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在教學上產生矛盾,背離音樂教學目標的重心。
二是以教材為基礎,加強跨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音樂教師在設計跨學科教案的時候要指向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發展,凝聚其他相關學科教師的教學智慧,共同對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進行討論和開發,最終構建跨學科課程的相關體系,使學生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活力。
三是以跨學科的視角創新評價機制。跨學科教學的評價方法應該具備創新性、綜合性、整體性。無論是評價主體、還是評價細則,都需要考慮讓相關學科的教師參與或用相關學科的思維滲透其中,從而讓評價真正融入整個課程學習之中。
總的來說,開展跨學科教學是本輪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也是育人的重要渠道。小學音樂教師在跨學科教學實踐中,要善于挖掘各學科關聯要素以形成“合力”,要突出課程綜合,堅持以生為本,以美育人,重視學生的藝術體驗,以實現學生音樂能力與跨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學寶.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涵、困境與突破[J].課程.教材.教法.2022(04):59-64+72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金灣區航空新城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