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玉荷
大一結束后的暑假,我積極申報了學校暑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隊長帶領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10名同學,進行了為期20天的社會實踐調研。
(一)選題
考慮到交通、經費、食宿等問題,我們圍繞“鄉村振興”主題在山東省西北部兩市三地進行調研,依托西農優勢在當地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宣傳、青春支教等活動。針對“鄉村振興”的三大痛點,我們選擇了三位領軍人物進行采訪,分別為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糧王”魏德東,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耿遵珠,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杜立芝。三次采訪,整個調研團隊都受益匪淺,在土地管理、產業振興、農業振興三個方面對美麗鄉村建設有了切切實實的感受和想法。
(二)調研內容
我們在不同時間段走訪了多個集市,完成了300多份食品安全意識問卷,并發現了很多問題,如一些中老年人的飲食習慣和觀念較為陳舊,對營養均衡和食品衛生重視程度不夠,受文化水平制約易受謠言蠱惑,炒菜高油高鹽,剩菜剩飯不舍得扔,不注重保質期、生產日期等。為了讓大家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們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如通過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講會、分發食品安全知識手冊、懸掛宣傳橫幅等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在食品安全知識宣講部分,我們面向全縣開展了多場食品安全知識宣講會,參會的有村委會主任、種植大戶、科技帶頭人等,我們利用基層力量為當地百姓帶去了最新的食品安全知識,爭取將食品安全知識普及給全體百姓。
除此之外,在山東省高唐縣我們還采訪了全國黨代表、高級農藝師、高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杜立芝。跟杜立芝朝夕相處了兩天,除了學習到處理農業病蟲害的方式方法,我們感受最多的就是她的工作態度。
杜立芝黨代表工作室的科普閱覽室里擺著各種各樣的農作物,有貼著標簽的小麥,注明了各種典型病癥及產地;有五顏六色的作物新品種,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長度不一、顏色不同的玉米,在柜子里碼得整整齊齊;還有一面照片墻,展示了各種各樣蔬菜、小麥、玉米病蟲害的種類和特征……墻上掛著杜立芝黨代表一夏一冬被農民圍著講解知識的照片,杜立芝指著照片告誡我們:“以后不能怕苦怕累,無論天氣如何,都要真正地為農民干實事。”
一場大雨過后,我們跟隨杜立芝來到高唐縣姜店鎮后劉村幾家農戶的田地中查看莊稼受災情況。田地間路窄泥濘,她二話不說就走進地里仔細觀察玉米苗的長勢。之后,她仔細挑選了兩棵苗,將苗拔出,拿到地頭給農民們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除此之外,她還給大家分享了其他村子的典型案例,提醒大家注意防范。我在旁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農民們對杜立芝的信賴,也知道了杜立芝被當作“農民的女兒”的原因。
像這樣的事情,我們在兩天內經歷了很多。三十多年來,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杜立芝都活躍在田間地頭;不管什么時候,村民們一個電話,杜立芝就馬上奔赴現場,為村民們排憂解難。她不辭辛苦,將百姓視作自己的親人,將田地中的莊稼視作自己的莊稼,她的諄諄教誨還在耳畔回蕩:“要對百姓常懷愧疚之心,我們既要有技術也要充滿干事的熱情,這樣所有的艱辛和困難都會讓路。”這番話讓我對這位“農民的女兒”肅然起敬,也讓我們這個團隊獲益頗豐。
在魯西北這片平坦的土地上,孕育了百萬農民,他們辛勤勞作,默默耕耘。他們之中,不乏像杜立芝這種全心全意為百姓著想、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者,但不管是基層工作者還是普通百姓,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價值,為“鄉村振興”助力,為中國夢的實現奉獻自己。團隊成員丁學超回來時有感觸地說:“雖然老百姓在食品營養與安全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但只要有我們,有我們食品專業的新生力量,我們就一定能為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實施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另外,我們查閱資料后了解到,目前鄉村存在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衛生環境較差、村民受教育水平較低、青壯勞動力離鄉進城等問題。而鄉里沒有青壯勞動力,土地就被閑置了,這也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向魏德東、耿遵珠進行了采訪,也收到了他們的答復。
第一,進行土地集中化管理及進行土地托管。魏德東解釋:“它不流轉土地的經營權,而是將種地的全部或者部分環節,委托給相關的農業經營組織。土地托管的意義重大,它的出現解決了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家里土地撂荒的問題,往大了說,保證了我國的糧食安全,往小了說,外出務工的人心里更有底氣。”魏德東毫不吝嗇地分享了自己的土地托管經驗:從小做起,先做一個試點村;分步托管,僅托管一部分土地。通過減少購銷環節、借助資源優勢進行大宗商品議價、賺取購銷差價等實現收益,并吸引更多農戶放心地將土地交到農場手中。
第二,要大力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健全農村配套服務。耿遵珠表示,一個配套齊全的環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農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在耿遵珠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耿店村新農村社區。一排排整齊的樓房讓調研團成員眼前一亮,社區前面有人工湖、小廣場等娛樂設施供居民休閑。在這里,耿遵珠與隊員們深入交流了耿店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村容村貌的變化。在這個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我們感受到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氛圍,見到了配備完善的產業鏈和“棚二代”的返鄉熱潮。這個配套齊全的環境也從根本上解決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廣闊天地無人發展的問題。
(三)調研總結
在村落田地間奔波20天,每位隊員的微信步數均超過1萬,隊員用走過的每一步丈量祖國的河山。團隊感想超過1萬多字,團隊調研報告超過5千字,活動照片近千張,視頻長度超過24小時,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知識宣講十余次,有效調研問卷超過300份……在《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新聞稿365篇,同時還發布了80篇微博、27篇抖音,通過媒體宣傳將愛農、助農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當然,這次活動我們在有所得的同時,也必須承認,我們的工作仍存在許多不足。由于缺乏經驗,因此實際情況與資料顯示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工作細節也還考慮得不到位。
(四)后續發展
正所謂“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鄉村走了20天后,我萌生了一些想法,一些不成熟但熱切的想法。我想讓這些想法落地,于是我運用新的方式投身到“鄉村振興”。
自2019年起,我參加多個省級、校級宣講團進行宣講三十余次,把實踐活動中的所感所想,把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情分享給了省內外更多的青年。在中央黨史學習巡察組座談會、西部高校論壇分享會、學校暑期實踐經驗交流會、“青春告白祖國”故事分享會、“石榴花開”宣講團等活動中,我以“西農精神”為主題,介紹了我看到的鄉村情況與我的“三農”情懷。
2022年,我作為項目負責人開發出一個“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彩色馬鈴薯飲料”項目,項目依靠專利技術,助力彩色馬鈴薯銷量再創新高,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此外,該項目還獲得了全國生命科學競賽三等獎、陜西省“互聯網+”銀獎、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創業大賽院校組全國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