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者:木蘭
從業年限:五年
從業地點:上海
一句話感受:沉下心來,循證醫學,字字有據
對口專業: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類專業皆可
從業門檻:應屆畢業生亦可,但要求具有醫學專業背景,具備文獻檢索能力和基礎的閱讀能力
能力要求:邏輯思維能力,文獻解讀能力,閱讀英文無障礙
晉升路徑:醫學編輯助理—醫學編輯—高級醫學編輯—醫學總監
薪資水平:視具體公司和個人能力而定,有經驗的醫學編輯月薪在一萬元以上
入職提醒:醫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醫學編輯要有仔細、耐心和鉆研的精神,不可浮躁
誤打誤撞,入了行
在蘇州大學求學的四年里,我以為護理學專業的自己畢業之后只能去醫院工作,整日與病人打交道,過著“三班倒”的日子。真正進入醫院,見過了各種生死離別之后,我發現救死扶傷的責任太大,醫院的工作強度很高,我的身體無法支持我繼續留在醫院工作。于是,我開始尋找除了醫院的另一處容身之地。
廣撒網式的求職讓我知道了“醫學編輯”這個職業,更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入職一家醫學雜志公司,成了公司里一位醫學編輯的助理,在師父的帶領下入了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的師父是一位十分嚴謹的醫學編輯,他在醫院工作了五年,轉行從事醫學編輯近七年,有著很豐富的經驗。我入職的第一天,他問了我三個問題:1.你換行是不是一時興起?2.你知不知道醫學編輯的工作繁而雜,不比醫院的工作輕松? 3. 如果我批評了你,你是否還能堅持做下去?說實話,當時我被師父的三個問題問得有些蒙,只是信口回答了一些漂亮話。但我覺得,師父的這三個問題適用于所有的職場新人。
從醫院辭職的時候,我并不知道等待我的下一份工作具體需要干什么。在做醫學編輯助理的某些時候,我有點后悔為什么要選擇這個陌生的行業,也意識到這份工作的辛苦和需要承受的壓力。師父對我要求很嚴格,我經常會因為一些細小的事情而遭受批評,但內心還是謹記師父送我的一句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最初的工作是校對,內容是和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書稿,將近二十五萬字,里面是我并不熟悉的營養學知識。我按照師父的要求,在一個星期內結束校對,看完那些晦澀難懂的字句后,我心里很是歡喜,自認為不用再看第二遍了。然而,師父只是大概掃了幾眼,便發現了好幾處錯誤,當場批評我校對不仔細。書籍是會印刷出來供無數人學習的,特別是醫學書籍,哪怕是一個單位符號錯了,都可能在將來耽誤一個人的生命,葬送一個人的前途。后來,我將那份書稿看了五六遍,持續了一個多月,也從中掌握了最基礎的編校常識,對文字有了敬畏之心。
在做助理的一年里,我跟隨師父一步步接觸醫學編輯的工作內容。我們的雜志是每半年一期,會提前一年和醫學專家開選題會,確定雜志的主題;之后會根據定好的主題,向國內各醫院的專家進行約稿;收到稿件后,我們會進行校對,與醫學專家溝通修改內容,以確保稿件沒有錯誤;定稿后,我們會與設計師交流,進行文字排版和插畫設計;最后打樣,印刷出版。
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說,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也會犯不少錯,吃不少閉門羹,但每次都會得到成長,積累經驗。我曾經坐著早晨五點的火車去杭州的邵逸夫醫院,等在腫瘤科主任的辦公室前,待他查完床、開完科室會后,恭敬地向他約稿。盡管在去之前,我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但真正和主任對話時,還是會緊張萬分,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調動腦海中的專業知識,盡量跟上主任的思維節奏。所幸,我順利地完成了約稿任務。
前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積攢了一年的經驗后,我跳槽到一家醫學服務公司,成了一名醫學編輯,工作內容雖與原來的公司有所不同,但還是需要不斷地看文獻,了解醫學前沿信息,與各領域的專家探討學術問題。失去了師父的庇護,我需要獨立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對自己編寫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套PPT 里的醫學內容負責。
在我做醫學編輯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難題。印象最深的便是編撰一家外企的上市藥品的“紅寶書”,從開始了解藥物的作用機制,到臨床試驗的結果,我查閱了無數的國內外文獻。對于同一種藥物,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指南,不同醫學協會也會有不同的專家共識;針對不一樣的人群,該藥物亦有不一樣的適應證和不良反應。作為醫學編輯,我需要通過有質量的文獻來支持自己所寫出來的每一句話。
在編寫“紅寶書”時,我愈發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不夠,總結歸納的能力不夠,甚至連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水平都不盡如人意。我加了很多天的班,熬夜看資料,不斷和客戶溝通,不斷修改醫學稿,力求每一處的用詞都是準確的。最終,看著設計師結合我的醫學稿設計出來的“紅寶書”,我的心中感慨良多。
后記
在眾多醫學生的眼里,畢業后進入醫院工作是唯一光鮮體面、不負艱辛求學時光的選擇。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醫學生都能很好地適應醫院的環境和工作節奏,而醫學編輯是既不荒廢自己的醫學背景,又能收獲高薪的另一蹊徑。
目前,醫學行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醫學編輯的市場很大,只要你愿意努力,你一樣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