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博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普外一科 安陽 455000)
膽總管結石(CBDS)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早期癥狀不典型,隨疾病發展,會出現寒顫、高熱、惡心嘔吐、右上腹絞痛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誘發肝硬化、膽源性胰腺炎等危重癥[1]。該病病因復雜,其發生與感染、膽囊結石、不健康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近些年,該病發病率不斷攀升[2]。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術可有效清除結石、解除膽道梗阻,但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且復發率較高,嚴重影響遠期療效。中醫從整體出發,針對疾病發病機制,結合臨床辨證,在術后清除殘余結石、控制復發率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3~4]。本研究探討CBDS 患者術后應用清膽排石湯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 年9 月至2022 年3 月于醫院就診的CBDS 患者60 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2例;年齡35~60 歲,平均(45.12±4.30)歲;體質量指數19~29 kg/m2,平均(22.15±1.08)kg/m2;結石直徑6~12 mm,平均(9.25±1.10)mm;病程1~6 年,平均(3.15±0.50)年。觀察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33~59 歲,平均(45.08±4.21)歲;體質量指數19~28 kg/m2,平均(22.20±1.12)kg/m2;結石直徑6~12 mm,平均(9.23±1.23)mm;病程1~6 年,平均(3.13±1.1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190625001)。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5]:經腹部X 線、腹部超聲、CT 或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確診。中醫診斷標準[6]:辨證為肝膽濕熱證,癥見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口干而苦,惡心欲吐,腹滿脅痛,舌紅,脈弦數。
1.3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手術指征,且身體綜合情況可耐受;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2)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傳染性、內分泌、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等疾病者;合并膽系腫瘤、精神疾病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合并膽管囊腫、膽內結石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術。仰臥位,全麻,氣管插管,作一個10 cm 左右切口于右肋緣下,明確膽囊位置及周圍臟器情況,縱向切開膽總管前壁,吸除膽汁,取石,之后放置T 管引流,行床旁造影,肝內膽管顯影通暢,造影劑進入十二指腸通暢,縫合切口,術畢。對照組術后予以抑酸、護肝、抗感染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清膽排石湯治療。組方:金錢草30 g,赤芍、生地黃、牛膝、香附、柴胡、雞內金各10 g,郁金、茵陳各12 g,龍膽草、甘草各6 g。水煎服,1 劑/d,共服用7 d。
1.5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膽汁生化指標、肝功能指標、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1)臨床療效。療效標準[7]:影像學檢查無異常且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為臨床痊愈;影像學檢查明顯改善且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95%為顯效;影像學檢查好轉且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69%為有效;影像學檢查無改善且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為無效。(2)中醫證候積分。按照癥狀由無到重對患者身目俱黃、發熱口渴、口干而苦、惡心欲吐、腹滿脅痛5 項癥狀分別各計0~3 分,于治療前、治療7 d 后評估。(3)膽汁生化指標和肝功能。采集患者治療前、治療7 d 后空腹狀態下鼻膽管引流膽汁及靜脈血5 ml,采用XL3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膽汁生化指標,包括總膽汁酸(TBA)和總膽紅素(TBil)。檢測肝功能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和γ-谷氨酰轉肽酶(γ-GT)。(4)復發率。術后隨訪6 個月,統計兩組復發情況,計算復發率。(5)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兩組不良反應:腹瀉、惡心、皮疹等,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各項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口干而苦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身目俱黃治療前 治療后發熱口渴治療前 治療后1.09±0.21 0.60±0.10 11.539 0.000組別 n 惡心欲吐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2.08±0.24 2.13±0.30 0.713 0.479 1.10±0.18 0.75±0.12 8.862 0.000 2.11±0.30 2.20±0.28 1.201 0.235 1.05±0.17 0.69±0.11 9.738 0.000 2.24±0.25 2.27±0.23 0.484 0.630腹滿脅痛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 P 2.28±0.32 2.31±0.34 0.352 0.726 1.13±0.16 0.80±0.13 8.768 0.000 2.34±0.28 2.36±0.32 0.258 0.798 0.97±0.16 0.59±0.09 11.338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膽汁生化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TBA、TBil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TBA 水平高于對照組,TBil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膽汁生化指標比較(μmol/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膽汁生化指標比較(μmol/L,±s)
TBi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TBA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810.45±75.37 807.84±70.59 0.138 0.890 843.87±49.17 870.69±53.16 2.029 0.047 740.13±68.82 738.17±73.27 0.107 0.915 705.84±42.35 672.55±58.34 2.529 0.014
2.4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 ALT、AST、γ-G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ALT、AST、γ-GT 水平均低于 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U/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U/L,±s)
γ-GT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ALT治療前 治療后AST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97.42±10.05 98.01±9.87 0.229 0.819 48.28±6.18 37.71±5.20 7.168 0.000 112.42±15.42 112.84±14.97 0.107 0.915 59.40±7.28 48.28±6.12 6.404 0.000 89.42±9.12 90.05±9.46 0.263 0.794 39.25±5.20 30.81±4.35 6.819 0.000
2.5 兩組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P>0.05)。見表5。

表5 兩組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CBDS 是一種良性病變,受人們不健康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其發病率逐年上升。現代研究表明,膽結石的形成與膽汁成分病理改變、膽石成核變化有關[8~9]。膽汁中含有膽汁酸、膽固醇等,其中膽汁酸由肝臟合成,可與鈣離子結合,使膽汁鈣活性及含量降低,降低TBil 活性,繼而控制結晶生成,同時可幫助溶解膽紅素結石,故CBDS 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膽汁酸含量過低,導致游離膽紅素無法有效被溶解[10~11]。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術可將結石清除,但術中存在結石殘留,術后復發率較高,加之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緩慢。
中醫學將CBDS 歸于“黃疸、脅痛、膽脹”等范疇,病起膽管,膽肝相依,膽汁內藏,化源自肝之余氣。該病多因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等導致肝疏泄失司,膽道失利,損傷膽汁正常排泄和分泌,而出現脅痛等癥狀[12~13]。久病則郁而化熱,熱反灼津,煉液成石,發為該病。由此可見,該病主要病機為肝膽濕熱,治療該病的關鍵在于清肝利膽、清熱利濕。清膽排石湯為經驗方劑,方中金錢草利尿通淋、利濕退黃;雞內金消石、通淋、健胃;龍膽草利尿通淋、清熱瀉火;茵陳清熱利濕、退黃;柴胡、郁金可疏肝解郁;久病濕熱內蘊則易上傷陰,予以赤芍、生地黃可滋陰、通瘀血;牛膝通經絡、補肝腎;香附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甘草調和諸藥。上述藥物合用可發揮清肝利膽、清熱利濕,與本病病機契合,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說明CBDS患者術后應用清膽排石湯治療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治療效果確切。CBDS 患者由于結石堵塞膽道使肝內膽汁淤積,而肝臟是膽汁代謝的主要場所,膽汁淤積一旦超過肝臟耐受能力將對肝細胞造成直接損傷,導致肝功能下降,使膽汁代謝速率下降[14~15]。膽汁成分改變是結石形成的病理基礎,膽紅素及膽固醇過飽和是形成結石的必要的條件,膽汁酸為膽固醇的代謝產物,其水平降低可增加鈣離子濃度及游離膽紅素,并促進結石形成。膽汁成分主要包括水、TBA、TBil 等,正常生理狀態下各成分保持動態平衡,而當TBA 減少時,可導致TBil 增加,致使結石形成風險明顯上升。此外,ALT、AST、γ-GT 則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標,在CBDS 病程中均處于較高水平。觀察組治療后TBA 水平高于對照組,TBil 水平低于對照組,ALT、AST、γ-GT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CBDS 患者術后應用清膽排石湯治療可改善膽汁成分及肝功能。藥理學研究證實,清膽排石湯中茵陳可提升膽汁酸含量,降低膽固醇水平;金錢草可促進膽汁酸合成和膽汁分泌,有助于降低膽紅素水平;柴胡可提高膽固醇溶解能力,并具有保護肝細胞的作用[16~17]。術后復發一直是治療CBDS 的難點,相關資料顯示,CBDS 患者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術后12 個月復發率為28.57%[18]。對照組復發率為13.33%,觀察組復發率為3.33%,對照組復發率略高于觀察組,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CBDS 患者經手術清除結石后服用清膽排石湯,該湯劑有清肝利膽、清熱利濕的作用,可促進殘余結石排出,有效控制術后復發。從安全性角度分析,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本研究所采用的治療方案安全性好,患者易于接受。
綜上所述,CBDS 患者術后應用清膽排石湯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膽汁成分及肝功能,降低術后復發率,安全性好,利于患者預后。然而本研究樣本量不足,今后將增加樣本量進一步驗證,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循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