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義和
隨著教育領域的深化改革,傳統教育中注重學生學習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了.近年來,“讀思達”教學法將更多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當中,引起了廣大高中數學教師的關注.“讀思達”教學法將數學教學的過程分為閱讀、思考和表達三個部分,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本文首先明確“讀思達”教學法的基本概念,探討在數學教學中應用“讀思達”教學法的重要意義,最后提出利用“讀思達”教學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以期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讀思達教學法的作用,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1 “讀思達”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讀思達”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讀思達”即為“閱讀、思考、表達”的簡稱,這一教學法是一種普遍適應于各個學科、各個學段的教學方法,一種基于閱讀、思考、表達這三個環節的系統化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鍛煉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能考力、表達能力,基本理念與內涵:從本質上來講,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過程則主要包括閱讀、思考、表達,這是教學活動的三個基本環節、步驟與流程.學生只有經過這三個環節的學習,才能實現對知識的深度加工,更好地吸收知識,將之轉化與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所以說這是一種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讓核心素養落實的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利用“讀思達”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環節分為三個基本步驟:閱讀、思考和表達,其中閱讀的本質是認知輸入和信息吸收,通過閱讀讓學生同文本相遇與對話,走進文本和理解文本;思考的本質是對閱讀內容的加工和建構,獲取文本中的知識與信息;表達則是對前面兩個環節中的收獲進行輸出,一般包括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兩種形式.
首先,要想學好數學,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因為數學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如果學生缺乏閱讀理解能力,就無法理解數學語言以及數學語言所要傳達的內容,進而無法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數學閱讀包括對數學題目的閱讀、對數學教學理論知識的閱讀等,此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培養好學生的閱讀習慣,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其次,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也是“讀思達”教學法中的重要內容.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在擁有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還應對閱讀的內容進行思考,對知識再加工,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實踐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表達能力能夠較強地體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有利于教師進行及時的教學反饋.此外在教學過程當中師生互動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生如果缺乏表達能力,可能會導致師生溝通不順暢.
2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讀思達”教學法的意義
2.1 培養學生思維方式
在數學教學中,利用“讀思達”教學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掌握數學教學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方式.高中數學內容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讓學生能夠真正實現閱讀和思考的融會貫通,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
2.2 提高學生執行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應用“讀思達”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執行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積極投入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讀思達”教學法中閱讀和思考都需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因此打破了傳統應試教育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將教學內容內化為自身的數學知識.
2.3 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讀思達”教學法中閱讀、思考、表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通過閱讀了解數學基本知識內容,再通過思考將閱讀理解的內容轉化為自身的思維,接著通過表達和交流,鞏固自身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3 利用“讀思達”教學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
3.1 開展數學閱讀活動,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內容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數學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如果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能真正讀懂和理解數學題目,也就無法找到相應的解題思路.對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活動中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加深學生對數學題目的理解.
以人教A 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三角函數的應用”為例,教師可以根據這部分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首先給學生設立相應的數學.
例1 唐代數學家、天文學家僧一行利用“九服晷影算法”建立了從0°到80°的晷影長與太陽天頂距θ的對應數表.已知晷影長l、表高h與太陽天頂距θ 滿足l=htanθ,當晷影長為0.7時,天頂距為5°,若天頂距為1°,則晷影長為多少?
在第一遍閱讀中,教師帶領學生劃重點“晷影長l、表高h與太陽天頂距θ 滿足l=htanθ”,晷影長為0.7時,天頂距為5°”;在第二遍閱讀中,指引學生思考應用哪些公式來解題;在第三遍閱讀中,讓學生寫出相應的解題步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在一遍、兩遍、三遍的閱讀中逐漸抓住重點,進行推理.另外,學生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抓住核心,將題目中的數學知識和自己學過的內容相聯系,靈活解決問題.
3.2 開展數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學生在理解題目的過程當中也要對題目內容進行相應的思考,并聯系自己所學過的數學知識,才能有效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最終逐步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能力.
以人教A 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二冊“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先提出相應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例如,在同一平面內,直線與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有平行和相交兩種關系,那么在立體空間當中呢?讓學生利用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并且在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當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專注度,培養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的習慣.
3.3 開展數學交流活動,引導學生規范表達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數學交流活動,引導學生規范表達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時,也會在自己心中重復一遍所述內容,能夠鍛煉自身的表達能力.同時,教師應在學生進行交流活動時規范學生的表達,鍛煉學生在表達過程中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表達習慣.
以人教A 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二冊“統計”這部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
例2 某校舉行演講比賽,邀請7位評委分別給選手打分,得到7個原始評分.在評定選手成績時,從這7個原始評分中去掉1個最高分、1 個最低分,得到5個有效評分.這5個有效評分與7個原始評分相比,不變的數字特征是什么?
教師在學生進行問題表達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文本內容、主要問題、概念分析等方面進行表述,并按照這樣的順序進一步梳理題目內容:這一題的主要內容是評委給選手打分,主要問題是數據處理的過程中不變的數字特征是什么,其中主要考查的數學概念有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等.通過這種方式完成對題目的表達和思考.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認識到“讀思達”教學法的重要意義,并運用“讀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和表達.此外,教師應通過和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讀思達”教學法的使用策略,以更高效的方式幫助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基本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