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波
數學文化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數學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數學文化也具有豐富的發展歷史,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有利于讓學生充分理解數學知識產生以及發展的過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不再是唯一的數學教學目的,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豐富學生的數學思維、拓展學生對于數學的科學認知等,這些也是數學教學開展的目的.本文基于高中數學教學實際開展情況,以及高中考試題目設計,探討數學文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力求能夠促進數學文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1 將考試題目聯系學生實際生活
高中階段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關聯性,可以說“數學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背景下,教師應通過數學教學,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論的理解.這樣學生才能夠將數學知識學以致用,也能夠讓其體會到數學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以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函數模型及其應用”這部分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設計考試題目時,可以將其中的函數模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讓學生在解答數學考試題目時,熟悉高考題型.
例1 某中學要購買一種暑假習題冊,預計上市時間可以持續4個月左右,預測上市的初期和后期會因為供應不足出現價格高位,而中期又會出現價格低位,現在有三種習題冊的價格模擬函數,第一種是f(x)=p·qx,第二種是f(x)=px2+qx+55,第三種是f(x)=log(x-q),以上三式中狆,狇均為常數,為準確預測習題冊價格走勢,學校應選取哪種價格模擬函數?
學生通過解答這種和自己生活相關的問題,更容易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數學文化包含諸多內容,但很多學生難以意識到數學文化和生活的緊密聯系.透過考試題目,將問題和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可使學生對此有更清晰的認知和理解,由此加深對數學文化認知.
2 將考試題目聯系數學名著文化
在數學文化發展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數學名著產生,這些都是數學文化的具體表現.在題目設計中,結合數學名著,有利于讓學生通過這些經典的數學名著發現數學文化的內涵,感受數學文化的淵遠流長.我國古代有相當多的優秀數學名著,如《九章算術》《周髀算經》《數書九章》《張丘建算經》《四元玉鑒》《算學啟蒙》《測圓海鏡》《益古演段》等,這些名著中包含了對于數學各個領域的研究,包含了高中數學中的幾何和代數.數學教師在設計考試題目時,可以根據這些數學名著,設立相應的題目.
例如,我國南宋著名數學家秦九韶的《數書九章》中有“米谷粒分”的題目,這和高中階段“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教學內容相符合.對此,數學教師就可以采用《數書九章》中“米谷粒分”設計相應題目.
例2 我國南宋著名數學著作《數書九章》中,有“米谷粒分”問題,大意為:糧倉開倉收糧,有人送來1534石米,為驗米內夾谷數量,抽取一碗米,數得這碗米共有254粒,其中夾谷28粒,那么這批米中夾谷數量約為多少?
這樣的題目雖然難度不大,但能夠切實考查學生對統計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并且能夠讓學生通過解答題目對古代數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有所了解,感受到古代數學家的智慧,從而感悟數學文化,切實認識到數學的魅力.教師結合《數書九章》中的相關知識點設計練習題,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與價值,還能夠切實感受到古人的數學智慧.
3 將考試題目聯系數學邏輯之美
高中數學相比于其他學科有較強的邏輯性,這也是數學學科的典型之處和魅力所在.數學概念不但具有簡單性、統一性、普遍性、概括性等特征,同時也具有邏輯性、協調性、對稱性、奇特性等特征.在設計數學題目時,高中數學教師應結合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圖形以及數學公式,讓數學問題更具有邏輯性,展現數學邏輯之美.在數學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很多數學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答體現了數學的邏輯之美.對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網絡收集這樣的文化內容,將其融入數學考試中,同時注意考試題目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在設計數學題目時要注意問題的遞進性,給學生提供具有邏輯性的、縝密的數學考試體驗.
以“三角函數、解三角形”這部分的數學教學為例.教師在設置題目時應注意問題的邏輯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中的邏輯之美.
例3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角α 的始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且與單位圓相交于點A,它的終邊與單位圓相交于x軸上方一點B.始邊不動,終邊在運動.
(1)若點犅的橫坐標為-4/5,求tanα 的值;
(2)當點B的橫坐標不變時,若△AOB為等邊三角形,寫出與角α 終邊相同的角的集合.
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意識到數學邏輯所具有的魅力.數學邏輯中所蘊含的數學文化能夠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得到彰顯,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文化的魅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
4 將考試題目聯系數學應用文化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將考試題目聯系數學文化,可以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數學建模能力等.在數學發展的過程當中,人們經常運用數學來解決相應的問題,如建筑、音樂、繪畫、運動等領域都會用到數學.在搭建建筑物時,需要根據立體幾何知識來保證建筑的美觀性、結構性和穩定性等.高中數學教師設置具體考試題目時,就可以利用這種數學知識,讓學生進行解答.教師可以結合古代建筑物設置相關問題.
例4 北京天壇建筑物分為三層,其中第一層有一塊圓形天心石,環繞天心石砌9塊扇形石板成第一環,向外每環依次增加9 塊,下一層的第一環比上一層的最后一環多9 塊,向外每環也增加9 塊.已知每層的環數相同,且第三層比第二層多729 塊,則這三層共有多少塊扇面石板?
這道題以中國經典的古代建筑為背景,主要考查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重點考查學過的等差數列及其求和公式,不僅體現了燦爛的數學文化,也使數學問題中的內容和考查方向更加多元化,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空間思維能力、問題分析能力、運算求解能力等.
學生解答本題時,在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展開分析與求解的同時,還要對中國古代建筑有所了解,認識到中國古代建筑物的特色之處,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和價值.
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數學文化時,應注意所設置問題的合理性,以及根據相應的考查目標設置題目,注意不要讓題目脫離數學考查的主要目的.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考試題目中向學生滲透相應的數學文化,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并且通過數學文化的滲透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產生一定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的理念,讓學生轉變對數學的看法,發自內心熱愛數學,認為數學學習是生動的、有趣的過程,為學生開展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