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丹鳳
摘? 要:深度學習與高階思維緊密相連,與有效提問息息相關。文章根據深度學習理論,基于數學思維的不同層次和數學知識的不同分類,著重探析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不同類型和操作策略,為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堅實的支撐。
關鍵詞:深度學習;有效提問;提問策略
深度學習是一個包含批判性思維、信息整合、溝通協作和建構反思的面向問題解決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所在的數學備課組根據深度學習理論,在探析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方面展開了扎實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取得了一些進展。
一、區分有效提問的類型,點燃深度學習的催化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了解相對應的有效提問類型。
1. 綜合分析型提問
綜合分析型提問包括綜合與分析兩個部分。其中,“綜合”指由部分到整體、由分到總的思維方式,而“分析”指由整體到部分、由總到分的思維方式。綜合分析型提問既關注數學概念、圖形等數學對象的整體關聯,發現不同數學對象之間的結構化特征,也關注數量關系、概率統計等數學對象的局部研究,挖掘不同數學對象之間的個性化表征。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下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二)”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分析型問題:一個足球的[16]與一個乒乓球的[12]哪個大?又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倍數與因數”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綜合型問題:3與2,6,8的倍數特征有什么異同之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好綜合分析型提問,能夠幫助學生透過復雜的數學現象和數量關系,發現內在的數學本質和數學規律。
2. 研判評價型提問
研判評價型提問是指學生對發現數學問題的出發點是否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適當,以及分析數學問題、得出的數學結論是否正確進行的提問。“研判”側重于過程的聯系與比較,評價側重于結果的定性與定量。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扇形統計圖”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扇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哪一種統計效果更好?為什么?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余數有可能比除數大,這個結論正確與否?上述兩個問題都屬于研判評價型提問。教師指導學生熟練應用研判評價型提問,能夠引領學生綜合各方面信息進行研判,作出評價,推動數學學習走向深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3. 創新創造型提問
創新創造型提問,結合已有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量關系等進行創新,其最可貴的要素在于與眾不同的角度、有別往常的策略等。創新創造型提問主要涉及從舊的知識生成新的知識、從單一的解題辦法探索多樣的解題辦法、從數學課程聯系到其他學科課程中的數學現象,以及從課堂學習拓展到生活領域的數學應用等方面的提問。多題一解、一題多變及一題多解等變式訓練是數學創新的重要土壤。這種提問是不受常規思維約束、不受既有答案束縛的。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節課時,針對轉化思想在分數應用題中的滲透,部分學生在嘗試運用倒數關系轉換、多少相比轉換的辦法求得正確答案的基礎上,又嘗試運用等量關系轉換、連環關系轉換的辦法。學生在往前方走幾步、往深處試一試的過程中,獲得了進步。
二、優化有效提問的策略,結出深度學習的碩果
數學問題教學以“問題的整合提煉”撬動“教學的深度變革”,聚焦如何科學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和方式。關注有效提問的策略,提高有效提問的質量,根本目的在于推動數學深度學習的發生和發展,改善教師與學生的友好協作關系,提高數學課堂的綜合效益。根據數學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對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進行優化處理。
1. 適時啟發,在學生思維困頓處提問
不同學生在思維發展水平、知識積累存量、技能訓練強度、克服困難意志等方面存在差異。同時,在數學語言理解、空間圖形想象、數學邏輯推理、數學問題分析等方面,同樣既有長處也有短板。因此,在遇到具體教學對象,尋求解決問題辦法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有思維停滯、阻礙的時刻,有時是個別現象,有時是普遍現象。教師應從“點”和“面”兩個層面,留心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靈活選擇綜合分析型、研判評價型、創新創造型的提問,給予學生幫助,啟發學生思考,校正學生的學習方向。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多邊形的內角和”這節課時,有的學生提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為什么是180°?部分學生對此感到束手無策,遇到了思維的瓶頸。教師順勢提出:怎樣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呢?學生和教師相繼提出的綜合分析型提問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在嘗試了小組討論、動手測量、實驗探究等方式的基礎之上,學生又采取圖形平移、折疊、旋轉、延長線段、作輔助線等多種辦法,最終驗證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 加深記憶,在學生易錯多錯處提問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主要涉及概率統計、數量關系、綜合與實踐、圖形空間四大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知識體系的壯大,不同學生各有擅長和薄弱的部分。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也是學生解題錯誤概率較大的部分。為此,針對學生的薄弱部分、易錯題型提問,能夠“對癥下藥”,有助于學生解決單一的、連環性的問題,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解決辦法。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節課時,學生需要正確把握單位“1”與分數單位的概念。有的學生提出“單位‘1與分數單位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分數單位的一份代表的數量可多可少的結論正確嗎?”此處提出的研判評價型提問能夠激發學生深度思考,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對一段路程、一個圖形、一筐水果平均分解,促進學生的具象認知,幫助學生進行比較和鑒別,加深學生對于分數本質的記憶和理解。
3. 關聯比較,在學生登高望遠處提問
深度學習并不停留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淺顯層次,更多表現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生成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的循環往復,檢驗的是學生辯證思維、整合信息、小組合作、自主建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結合數學學習的個性特征,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重視三角形、四邊形與圓形,小數、整數與分數,以及條形統計圖、折現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等方面的關聯和比較,進而提出創新創造型的有效提問,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向高峰處攀登。
仍以“扇形統計圖”這節課為例,教師應該啟發學生聯系五年級上冊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五年級下冊學過的“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提出“生活中應用扇形統計圖的場景有哪些?不同類型的統計圖在使用上有哪些差異?”等創新創造型的有效提問,繼而帶領學生比較3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和用處,幫助學生在聯系生活體驗的基礎之上,得出3種統計圖既有通用性的應用情形,又有個性化的應用情形。
三、結束語
區分有效提問的類型,優化有效提問的策略,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進入數學深度學習的廣闊天地。修煉有效提問這一門藝術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教師要繼續深入研究,打造更有質量、更高效率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譚曉航,任旭. 小學數學基于深度學習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初探[J].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35(12).
[2]劉賢虎. 基于深度學習小學數學問題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施[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