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發生、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維持學校正常運作和學生家庭幸福的基石。文章先是探討了生命健康教育在學校和家庭中的教育缺失,再針對生命健康教育在基地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實踐運用展開論述,凸顯了基地綜合實踐活動對于開展生命健康教育的重大意義,旨在提高生命健康教育質量。
【關鍵詞】初中生;生命健康教育;基地綜合實踐活動
作者簡介:蔣嵐(1979—),女,江蘇省張家港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
初中生命健康教育是根據初中生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進入青春期后,初中生的智力、思維走向成熟,但由于生活經驗和青春期知識的不足,許多青少年在面對身心變化時束手無策。而開展基地綜合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客觀地對待自己生理、心理的各種變化,消除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困擾,從而健康、順利地走過人生旅途中的花季[1]。同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通過模擬災害現場的情境讓學生體驗面對突發事件如何應急救護,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進而使學生學會珍惜生命,善待生命。鑒于此,本文著重探討生命健康教育在基地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實踐運用。
一、生命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缺失
(一)忽視青春期學生的生理變化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階段,身體外形的改變、身體機能的增強和性的發育與成熟等變化,常常會讓他們手足無措,情緒也因此而變化無常,甚至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然而,部分教師和家長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這些生理變化避而不談,甚至還強迫孩子回避生理變化,讓孩子誤以為進入青春期是非常不好甚至丟臉的事情。
(二)阻礙青春期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些青春期的學生希望盡快擺脫童年的一切,渴望進入成人的世界,體會人生的意義。同時,青少年由于性發育逐漸成熟,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和興趣,萌發了想與異性聯系的心理。然而,部分父母與教師并沒有關注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學生的這些心理需求,仍然以傳統的教育方式約束和對待他們,這嚴重地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意識,阻礙了其個性發展,從而常常使學生處于壓抑的心境中。
(三)缺乏系統性的相關急救知識
急救知識的掌握與生命健康教育關系密切。教師需要加強傳授青春期學生應急救護方面的知識,讓他們學習并掌握自救和他救的方法,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惜生命,這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安全基石。然而,有的學校對應急救護培訓的重視不足,加上大多數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忙于文化課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習系統性的急救知識,導致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大多數青少年表現為不懂、不會、不敢做。
二、生命健康教育在基地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實踐運用
(一)參觀科普館,掌握健康知識
每個人都要面臨青春期,都要經歷青春期,青春期生理知識是科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該了解,只有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學生才能知道如何面對、如何正確處理。
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初中生的生理變化,并結合生命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害羞心理,正確看待一系列的生理現象,樹立科學的健康觀,接受全新的自己,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比如,依托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教師開展了以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為主題的健康成長教育,組織學生開展參觀科普館的學習活動。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能以身試之,以心悟之,從“走過”到“走心”,在活動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參觀任務單,將全班學生分為男、女兩組,男生組進入男生館,女生組進入女生館。
在女生館里,女教師提問道:“可以根據哪些可觀察到的變化來判斷自己進入了青春期呢?”有的學生答道:“我長高了。”有的學生答道:“我比以前變胖了。”聽到學生們保守的答案,女教師和藹地說道:“同學們所說的是第一性征,還有最具代表性的第二性征,比如月經的來臨。”有的女學生聽了,立馬害羞地低下了頭,女教師見狀笑了笑,用溫和的聲音說道:“這些變化是正?,F象,對于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在女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們不再害羞,開始認真根據教師分發的學習任務單帶著問題去館內學習女性生理結構圖、白帶的形成、月經的形成和周期、經期的保健以及月經來潮期間的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顒游猜曋畷r,教師引導學生按組通過相互提問的方式交流學習成果,深化學生的認知和發現。同理,在男生館里,教師也組織男學生以任務單的形式展開自主探究,學習了解男性生理結構圖、遺精的形成以及個人衛生知識。
利用基地的館室資源,教師科學地組織學生在館室內開展生命健康教育,以問題導向和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眼看、腦思、嘴說、互問等手段,寓教于樂,高效而直觀地幫助學生正確對待身體變化,坦然接受第二性征的出現,形成對青春期發育的正確認識,同時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而促進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進行心理平衡教育,走出心理誤區
在生理發育的同時,青春期學生的心理也在快速地發生變化,他們往往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十分感興趣,想要擺脫父母的約束,從而出現了“心理斷乳”現象,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如果教師對這些變化視而不見,就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煩惱、困惑、焦慮、冷淡和不安的情緒中,甚至會導致他們對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產生否定的態度,進而喪失自信心。
基于此,教師必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及時察覺自身的不良情緒,并運用相應的方法及時調節,緩解心理問題。比如,進入青春期后,隨著身體的變化,學生在心理上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這一階段,他們容易與父母起沖突,進而產生孤獨、抑郁的情緒。
對此,基地開展了心理座談會活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問答教學策略,通過角色扮演、小品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之后再讓學生分組討論小品人物身上存在的問題,同時分享自身應對這些心理問題的方法和經驗。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共同總結出男女相處的原則:1.男、女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要互助;2.男、女生之間要互相尊重;3.因為男、女生有性別差異,相處時要大方、得體。
此外,教師還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的心理宣泄室,鼓勵他們將自己的委屈一股腦說出來、喊出來,以釋放情緒。借助心理宣泄室開展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多種心理宣泄的方法,如激勵法、自嘲法、遺忘法、運動法、假設法和寬容法。這些方法能夠有效排解煩惱和憂愁,幫助學生與教師和同學建立起彼此尊重、彼此理解的融洽的人際關系。
學生通過多感官參與、體驗、反思等方式學習調節心理問題的方法,不但可以培養承受挫折、失敗和失意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平穩的心態,還可以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與他人和諧相處。
(三)設計心理游戲,培養積極人生態度
心理游戲是結合一定的心理知識而設計的一種活動,是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之一,學生置身于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中,不但可以打開心扉,與同伴進行積極互動,還能激發創新思維,獨立思考,主動積極地完成游戲任務,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基于此,教師需要結合一定的心理知識設計開發富有啟發性的游戲,培養學生豁達的心態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在基地的“心靈成長的密碼—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實踐活動中,筆者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將班級學生分為三組,并為每個小組分發一張A4紙,要求學生不利用其他工具,讓小組的每一位成員依次穿過這張紙。
有的學生聽后立馬直呼:“這不可能??!”其他學生也紛紛附和,筆者沒有急著對學生的反應做出回應,而是讓學生完成下一個游戲:用四條直線,將九個點一筆連起來,這九個點是按照每行三個點排列的。
學生們開始思考,突然,一位學生靈機一動,只用四條直線就將這九個點一筆連起來,贏得了筆者和其他學生的掌聲,筆者趁機說道:“不是不可能,只是暫時還沒有找到方法。”經過這一啟發,其他小組的學生紛紛想到了完成第一個游戲的方法,并通過小組演示完成了游戲,學生們感到非常開心。
于是,筆者又與學生就本次游戲進行心靈互動:“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當我們注意力的焦點集中在‘不可能’上時,我們就不會再找方法,只會找理由、找借口來證明這個‘不可能’;而當我們認為‘可能’時,我們必定會努力找辦法,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p>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完成心理游戲,不但克服了思維定式,還激發了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模擬現實情境,掌握應急救護知識
在現實生活中,意外或事故無處不在,呼吸、心跳驟停后的4到6分鐘,也被稱為“救命的黃金時刻”。及時、科學、正確的救護能夠贏得搶救的寶貴時間,為醫院的救護創造條件。因此,掌握一些日常突發事件的緊急救護知識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需要巧妙設計體驗環節,引導學生在基地實踐活動中了解基本的自救與救援知識,幫助學生在危難來臨時應對自如。
比如,在以愛護生命為主題的“救在身邊”活動中,筆者先是展示了一組數據:“在中國,每年約有15萬人猝死,我國猝死發生率占所有自然死亡的20%-30%。面對這一突發狀況,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可以運用心肺復蘇法進行緊急救護,為醫生的后續救治爭取時間?!?/p>
介紹完后,筆者引導學生了解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以及心肺復蘇成功的標志,指導學生學習心肺復蘇的具體操作。之后,筆者創設了一個地震的情境—挖掘被埋壓人員時,發現其口鼻有異物,并伴有窒息的現象,以此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實踐。
學生通過幾番實踐操作后,掌握了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為:評估意識→求救→調整體位→檢查及暢通呼吸→判斷呼吸→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心肺復蘇成功的標志為:面色轉為紅潤→雙側瞳孔縮小→恢復自主呼吸、脈搏跳動→有知覺、有呻吟→身體出現無意識的掙扎動作。
看著學生參與緊急救護的熱情愈發高漲,筆者又啟發學生思考:“在野外活動中遇險時,如何利用身邊有限的材料制作簡易擔架,在最短的時間內搬運傷員呢?”這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們提出木棍毛毯法、木棍外套法、木棍繩子法等。
筆者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材料,讓他們選擇合適的方法制作擔架。制作好擔架之后,學生自行組成小組,分別擔任“傷員”“搬運工”的角色,完成本次的搬運任務。通過觀察學生的搬運情況,最后筆者帶領學生總結了扶持法、抱持法、背法等單人搬運法,以及椅托式、轎扛式、拉車式、椅式搬運法、平臥托運法等雙人搬運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情境式教學走深走實,通過模擬各種突發事件,不但讓學生了解常用物品在特殊情況下的用途,增長他們的見識,使學生學會在緊急情況下自救和互救,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生命和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互幫互助的美德。
結語
基地綜合實踐活動是開展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身心變化以及生活事件來開展生命健康教育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引導他們全面分析自身的問題,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豐富有趣的基地綜合實踐活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應急救助知識,培養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意識,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肖川,曹專.關于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