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葵
(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山東青島 266041)
新媒體(New Media)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相對于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新媒體的形式更為多元、內容更為豐富,影響力和滲透力也明顯提升。
中國傳統紋樣是基于中國歷史文化環境形成的具有年代感和人文性風格的紋樣要素與實物的總稱。其中,傳統紋樣(Pattern Design),是多種紋樣圖案的集成,主要題材分為自然景物和各種幾何圖形(包括變體文字等)兩大類,有寫實、寫意、變形等表現手法。比如中國古代精美繁復的花鳥蟲魚、飛鳥走獸、吉祥圖案紋樣,凝聚著相應時期獨特的藝術審美觀,具備極為突出的歷史傳承價值[1]。例如,人們熟知的連珠紋、云雷紋、龍紋、饕餮紋、虎紋、蓮花紋、忍冬紋等,都堪稱中國傳統紋樣的優秀代表。
影像設計是現代高校常設的專業,也被稱為視頻設計、交互媒體設計。影像設計教學是以新興的智能媒體和各種互動媒體為載體,以培養技能型、高素質創作人才為目標的教學實踐活動。高校開展影像設計教學,是為了培養視頻設計、智能媒體設計、數字內容、管理、工程設計等各個領域的融合創意人才、 引領文化產業的設計創作者,為相關行業、企業輸送高素質的影像設計、創意及管理人才。
中國幾年前文明演進和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傳統紋樣類型及實物,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是當前藝術學科教學的重要素材和寶貴滋養。在高校視覺傳達專業的影像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傳統紋樣的素材、題材和關聯性內容開展深度教學,這對教學形式的豐富、手法的完善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如在使用Photoshop制作廣告宣傳海報時,教師可以將傳統紋樣元素融入海報主題與圖樣的設計中,增加現代化的海報設計形式,同時啟迪學生們的思維,使之養成創新設計意識。
教師可以從影像設計教學進度與具體內容著手,選擇關聯性較強的傳統紋樣題材和素材,制作多媒體課件、打造探究活動,讓學生們在傳統紋樣的影像設計中感受紋樣的內在特征之美與文化內秀之美,形成多元的人文素養。同時提升專業技能,并掌握扎實的影像設計方法和技能。毋庸諱言,傳統紋樣的有效發掘和運用,極大地豐富了高校影像設計教學的形式、手法、策略和素材,為教學工作的穩定提升創造了良性條件。
學生是高校影像設計教學的核心,也是新媒體語境下教學互動、教學實踐的主要執行者。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隨著新媒體對教學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職業素質的培育方法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以中國傳統紋樣的運用來說,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手段打造妙趣橫生的“傳統紋樣影像設計項目”,驅動學生們結合課程內容、紋樣題材、新媒體渠道開展實踐體驗和創作。在嘗試、感受、創作中形成對傳統紋樣的多維度認識,同時也更深度地錘煉影像設計技能與方法。
毫無疑問,對傳統紋樣文化進行充分發掘和利用,有利于專業學生掌握影像設計的扎實能力,在提升人文素質的進程中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將來的就業、創業乃至產業發展打下牢固基礎。如在Photoshop設計宣傳海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融入傳統紋樣元素,這樣能夠進一步突出海報的立體感與人文性優勢,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及海報設計品質的提升都是很好的幫助。
基于新媒體的現實環境和技術要求,在影像設計教學中有效融入中國傳統紋樣元素和內容,教師要注意把握操作原則與方針,實現教學工作的平穩可持續發展。
以生為本: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和原則在影像設計教學中的指導地位,據此開展傳統紋樣的篩選與應用,促進影像設計教學的持續健康發展,致力于學生通過傳統紋樣提高影像設計專業技能,掌握更多應用方法。
擇優取精:中國傳統紋樣繁復而多元,甚至給人“數不勝數”的感受。因此,影像設計教師要堅持“擇優取精”的基本原則,對教學所需的紋樣題材、素材、資源進行合理篩選與增刪,保持教學的鮮活度,促進影像設計教學品質的提升。
適時而動:在影像設計教學過程中,何時運用傳統紋樣元素對教學進行補充,需要教師結合學情與學生特點加以選擇,因此時機、路徑的篩選十分重要,這也是專業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巧。
古今融合:將中國傳統紋樣融入影像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秉持“古今融合”的基本原則和方針。也就是說,要以傳統紋樣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并推進影像設計,將古代、現代的紋樣加以對比運用,促進學生思維開放與延展,實現影像設計教學功能的充分釋放。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影像設計教學工作的推進更具時代特色。尤其是教師推進影像設計教學工作,能夠通過新媒體渠道、平臺和資源庫搜集大量素材,這對教學快速提升有重要意義。以中國傳統紋樣的融入來說,教師可以通過開放的互聯網平臺和渠道,搜集、整理大量傳統紋樣素材與教學案例,甚至可以打造妙趣橫生、形式多樣的“紋樣主題微課”“傳統文化影像設計視頻課文”等,可以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們理解傳統紋樣與現代影像設計間的關聯,充分感知傳統紋樣融入影像設計實踐的獨特魅力和價值[2]。
此外,高校自有的數據庫、教學資源庫也可以成為影像設計與傳統紋樣融合的載體。教師可以通過數據庫、資源庫搜集并整合傳統紋樣素材,提升影像設計的素材多樣性,促進學生興趣與積極性的激發,為教學推進營造良好氛圍。實際上,隨著近年來5G技術、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短視頻、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新媒體背景下影像設計的教學更具技術深度,這對傳統紋樣的有效發掘、運用無疑是利好消息。教師要協同各方資源,有效開發傳統紋樣素材與教學資源,凸顯課程教學多樣性,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發展,實現其影像設計實踐能力的平穩成長。
現代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影像設計與傳統紋樣的嫁接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這一點對于影像設計教學具有突出的指引意義。教師可以通過影像設計的教學平臺,以新媒體方式打造教學常態化機制,融入傳統紋樣元素和主題,增強課程教學的吸引力、輻射力,促進學生技能的提升。除了常規的多媒體課程、微課、視頻課文等,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深挖傳統紋樣元素,使之融入影像設計過程,增強影像質感和立體性,提升課程教學的層次感。
例如,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平臺,將傳統的吉祥紋飾、富貴主題紋樣與復古主題的影像設計密切融合,能夠極大地增強影像課程的文化氣度,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轉變設計思維,增強人文性影像設計的實踐熱情。圍繞影像設計的要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發開展新媒體影像設計,按照傳統紋樣的特質進行主題創作,開展多元的線上線下活動,增強理論融合實踐的主動性,在新媒體環境下磨礪影像設計技能,掌握實操技法和經驗。再如,教師在開展Photoshop海報制作及設計的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與多媒體的功能,突出傳統紋樣的應用價值,彰顯海報設計中紋樣元素的多樣性,讓學生們感知傳統元素與現代廣告海報融合的突出影響。
在新媒體語境下,將中國傳統紋樣元素與影像設計教學密切融合,要切實運用好“項目教學”“實踐教學”方法,將教學進程轉變為具體的實踐活動與實操項目,賦予教學更多元的意義。讓學生們在發掘傳統紋樣設計功能的過程中生發出頓悟、形成立體思考,在設計實踐嘗試中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影像設計操作技能和水平。如教師可以在“傳統影視設計”活動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紋樣的色彩、圖形、意象、造型等元素,引導學生們開展“雙創競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創作作品,感受傳統紋樣與現代影視作品結合的妙處,形成具體的操作認識,掌握實踐技能。
高校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方略,搭建一體化的影像設計實踐活動機制,將傳統紋樣系列創作常態化、固定化,確保教學舉措有效落地。如影像設計課程在呼應信息化、多媒介時代的同時,要與相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使之成為學校之外的第二課堂,為學生參與實踐體驗乃至見習、實習創造多重機會。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從數字媒體行業引進項目,組織教師與學生團隊參與項目,使學生體驗一線工作流程,以行業標準要求教學效果,在傳統紋樣的實踐應用中積累經驗、形成崗位化能力[3]。另外,高校也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傳統紋樣主題的影像設計活動,使之融入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設計水平的漸進式成長。
在高校影像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們走入生活與實踐環境,感受傳統紋樣在影像設計中的“妙用”,同時借助生活洗禮提升影像設計基礎技能,培育良好的人文素養。因此,以生活為師要成為新媒體語境下影像設計教學的基本方針,同時為傳統紋樣的教學應用開辟全新路徑,促進學生思維拓展與實踐技能提升。在生活中,許多廣告類的海報,其實也可以加入傳統紋樣元素,這一點也可以成為Photoshop主題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圍繞廣告海報的影像化制作,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例,突出傳統紋樣價值,實現教學精準發展。
如教師可以定期安排學生們開展戶外探索與實踐活動,圍繞本地傳統紋樣的類型和視覺美感進行定向研討,結合本地化的紋樣元素開展影像設計,然后在班內進行對比、評比和競爭,看看哪些小組、哪些同學能夠把握好本地傳統紋樣與影像設計間的關系,同時創作出相對完善的作品。再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傳統紋樣主題的二維動漫設計作業”,讓學生們圍繞作業內容進行探索。結合新媒體渠道開展傳統紋樣的資料搜集、整理,最終創作出精美的傳統紋樣主題的二維動漫作品。
在影像設計教學過程中,既要主動對接新媒體、信息化與數字化要求,同時也要更好地納入傳統紋樣元素,使傳統風格與主題的影像設計成為教學常態,成為學生們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基石。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平臺,對主題影像設計作品和創作進行多維度推廣、傳播,確保傳統紋樣的主題創作更具市場導向,更具產業影響力,讓學生們在收獲知識、精進技能、體驗成功喜悅感的過程中快速成長。為此,教師要密切與學生們的互動溝通,打造常態化的影像設計教學策略,實現“新媒體搭臺,傳統紋樣唱戲”,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提高,同時為發揮傳統紋樣價值提供支撐。
如教師可以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要求學生們圍繞傳統紋樣的影像設計主題開展小組合作創作。在作品創作完成后,教師運用“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進行作品發布,也可以引導學生們將作品定期發布到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開放平臺上。后續教師可以采集各個平臺中作品的點贊量、評論數及轉發數據等,對學生們的作品創作進行回顧和總結,對傳統紋樣主題的影像進行綜合評點。通過有效傳播與推廣,新媒體平臺價值進一步釋放,學生們掌握和運用傳統紋樣開展影像設計的能力也將得到增強。
總體而言,教師要客觀分析影像設計特點與教學需求,打造新媒體化的資源平臺,發揮傳統紋樣的滲透和應用功能。實現學生們的主題化創作、實踐和體驗,促進傳統紋樣元素與影像設計的完整契合,展現影像設計文化屬性和功能,為學生專業技能、人文素養和身心修養的成長提供有效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