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
(湛江科技學院,廣東湛江 524000)
“中外民俗文化”課程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任選課。課程內容涵蓋國內外不同國家,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豐富的知識性。探尋與慕課相融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提升教師對課本內容、網絡資源以及課外有效知識的整合與研究能力,融科研于課堂,深入淺出地講解民俗文化內容,增強課堂吸引力,不斷完善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
“中外民俗文化”課程內容豐富,內容涉及飲食、服飾、宗教、民居、節日、禮儀等多方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及學科交融性等特點。因此學者對其研究也較為廣泛,橫跨不同的學科,縱跨不同的教育階段。一方面,主要研究國內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在漢語、美術、音樂、禮儀、德育、體育、數學等跨專業課中的運用;另一方面,主要研究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中的傳承與保護。關于“中外民俗文化”課程教改的研究較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對象多選擇高職類,課程改革多傾向于不同民族學生講解不同地域民俗文化和外出實踐活動的開展;二是課程選擇多傾向于“中國民俗文化”的教改研究,主要側重教學方法的改進,而涵蓋外國民俗文化內容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論文以本科高?!爸型饷袼孜幕睘檠芯繉ο?,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整合不同的“慕課”資源,編制附有視頻的PPT傳至雨課堂,供學生線上學習、平時課堂討論及考核之用,同時進行生活滲透式“三場景”教學設計,構建基于“慕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民俗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掌握。
中外民俗文化涉及國內外,有飲食、節日、游藝、宗教、人生禮儀、交通、農業、服飾、居住等不同方面,內容豐富但系統化不強。一方面,表現為國內民俗文化無論是講飲食還是節日或其他,都是從不同的民族一一介紹,沒有將相似或相近的文化進行歸類,內容比較煩瑣,規律性不強;另一方面,表現為國外民俗文化也是從不同的國家講述,沒有將相近的國家文化歸類。國內和國外的文化沒有進行歸類,如國內土族的納頓節與巴西的狂歡節都是影響較大的狂歡節,宗教性的節日在中國、沙特阿拉伯等國家都有介紹,若將類似或相近的內容放在一起論述,更能比較出國內外文化的差異,學生理解也較為容易,知識也更為系統化。
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之前,都學過旅游文化、旅游策劃等相關課程,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課程設計必須依據學生的基礎進行設計。主要分為國內民俗和國外民俗兩部分,國內民俗文化相關內容,學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體驗再結合教師的講解,學習效果較好,但國外民俗文化只能通過教師講解,沒有相應的視頻資源和生活體驗,一旦課程內容設置沒有創新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下降。同時,經過搜集和整理發現,網絡課程資源比較少,尤其是外國民俗文化的資源較少,學習和借鑒的內容較少,導致在課程建設中外國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性不足,也很難對中外民俗文化追根溯源并探尋其發展的規律性,所以在講解民俗文化過程中缺乏整體性,往往只是就某個民俗事象進行講解和分享。
考試方式采取寫論文、實踐或者試卷和平時分相結合的模式,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手能力。第一,以論文為考核準則,論文查重系統和管理規則不是很完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只是借鑒相關的論文,以完成為宗旨,流于形式,達不到考核和提升能力目的。第二,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分和平時分為主,將二者劃分不同的比例,如70%試卷成績+30%平時成績、50%試卷成績+50%平時考核或其他比例,卷面成績可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給予相應的分數,但平時成績的確定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公平度、合理度與有效度很難把握,導致學生積極主動性不高。第三,以實踐為主要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存在實操是否可以落地的問題。一方面可行性的論證主要從民俗文化的內容方面呈現,如中外民俗文化根源于人們的生活,是人們生活狀態和工作的真實反映,只有經歷和體驗,才能感知其中的奧妙,才能深刻理解當地人的思想,進而在研究過程中很好地將民俗文化展演出來,深刻感知民俗文化的傳承性、變異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因此民俗文化的考核要考慮學生的體驗感和學生對民俗文化知識的運用,才能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有關民俗文化實踐考核的實操性是否可以落地,主要從考核的設備、細則、考核的經費與課時方面論述,如中外民俗文化的課時最多為48學時,在有限的時間內、有限的設備和經費支持下,設定場景,開展一些以民俗飲食、民俗節日、人生禮儀、服飾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學生有一定的體驗感,但不能很好地站在民俗主體的視角感知、理解和闡釋文化,只能從客觀的視角體驗文化,感觸不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化,甚至還有可能出現為了完成活動而形式化的問題,活動只注重娛樂性而文化內涵薄弱的現象。除此之外,對實踐活動的評價,側重主管評價沒有完善系統測評配備,實踐考核的評價流于形式。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創造的,內容豐富,包羅萬象,課程資源以國內民俗文化為主,且具有傳承性和變異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有關民俗文化的教學、考核和內容安排必須依據學生的情況設計課堂內容,根據民俗文化的特性進行考核,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梳理整合教材內容與“慕課”資源,凸顯特色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彌補課時不足與學生專業基礎薄弱之缺陷。通過對不同版本中外民俗文化教材的研究,筆者發現其中都存在專題設計不合理、不同國家民俗文化相似的情況,導致教學內容不系統,教學效率不高。因此嘗試運用主線專題的方式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重構,將教材中相似的內容融合起來,進行更為系統的教學。例如,根據宗教信仰的不同對教材中的區域進行分組,將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國家分為一組,將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地區和部分東南亞國家分為一組,將信仰佛教的東亞、東南亞國家分為一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飲食、建筑和禮儀風俗,因此將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區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可以極大地方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理解和掌握知識。此外,教師將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區放在一起,可以避免教材中很多重復的內容,大大提高上課效率,解決課時不夠的問題。整合“慕課”與網絡資源,編制與課堂內容相配合的視頻并插入PPT,上傳至雨課堂,監控學生預習和課后作業的進度,既可以彌補學生基礎知識和區域局限的不足,又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此外,通過學習進度的監控,可以建立較為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做到公正、公平與合理。
課程教學結構再設計,將單純的課堂講授改造為生活滲透式“三場景”教學,即將學生在線自學、課堂互動、生活應用相結合,并對每個環節進行有效評價,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場景一:學生在線自學。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樣,有限的課時導致講解膚淺且學生體驗感較弱,因此10%教學內容,由學生自主登錄雨課堂,在線學習附有視頻的PPT,參與在線討論,完成課前課后的在線訓練作業,拓寬學生的視野,高質量地完成部分國家的民俗文化活動并理解其內涵。
場景二:生活應用根據該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強化線下生活滲透式訓練,采用“邊學邊用”的訓練模式,可以邀請湛江市一些民俗文化的傳承者來到課堂展示技藝,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也可以每學一個專題,學生必須運用所學的某個知識點理論,分析自己熟悉的民俗文化活動內涵及學會如何找尋民俗文化的特點,吸引游客,為之后的就業奠定基礎。如可以分析自己愛好的漢服、熟悉的春節、騎樓文化、土樓建筑等,更倡導解決學生自身面對的實際問題“如何將民俗文化和旅游較好地融合,打造旅游IP,增強旅游目的地游客吸引力的目的”。
場景三:課堂互動,課堂作為連接線上與課外的紐帶,采用師生互動方式:交流、檢驗在線學習效果,教師答疑;同時學生小組展示不同的專題,檢驗學生對不同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生活領域,把國外的民俗文化和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相比較,如春節、端午節等在不同地域的淵源及活動組合,然后討論其共性和差異,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國外民俗文化的理解,又可以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充分的教學資源,形成中外民俗文化的題庫。
第一,完善平時分和卷面分的比例及評分細則。在現有的考試課模式下,遵循考題靈活和豐富平時的考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遵循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的傳統考核體系前提下,對平時成績的考核進行重新組合,以確保公平合理。如平時成績采取“小組考核”的方式,學生分組展示自己熟悉的民俗文化專題,同時結合組員在雨課堂的學習情況,給出小組綜合分,然后由小組基于每個人在雨課堂上的自我學習情況和分組展示的參與情況,分配平時分。
第二,改革考核模式,主要以實踐為主,課程考核采取30%慕課+20%課堂+50%實踐。慕課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出相應的分數;課堂內容以解答和討論慕課內容為主,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內容以制作短視頻、文創品為主引導學生將已學到的內容進行講解并宣傳,并根據評分細則給予分數,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多媒體的能力、文字編輯以及溝通能力,又可以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為之后的就業奠定基礎。
第三,以論文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考核。既要完善論文的考核細則又要注重論文調研性內容的融入,不能有過多的理論內容。首先在主題方面,考慮將論文和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相結合,選擇一些美食、節日文化展演、衣服的改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等實踐性較強的主題,然后注重線上和線下資料的搜集,為文化的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并設立基地進行孵化,既可以為“互聯網+”比賽做準備并提高獲獎率,也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為之后的就業提供堅實的實踐支撐。其次在考核細則方面,通過小組展示,綜合評委、觀眾和場外其他同學的打分,依據分數的高低設置一二三等獎,若具體到每位同學,可以提前設定評分細則,即依據組員在論文項目中的排名分別設定不同的占比,如組長90%、第二名80%、第三名70%,以此類推,折算出每位同學的成績。
探索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生活滲透式“三場景”教學結構再設計,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和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整合慕課和網絡資源,并利用雨課堂,制作與課堂內容相配合但又補充不同地域、民族和國家的民俗文化,達到課前預習,找出問題;課中解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課后拓寬知識,加深對民俗文化內涵理解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構建科學合理的“中外民俗文化”課程教學體系,為同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另一方面,也是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論實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