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成梅
正陽縣中醫院,河南 正陽 463600
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可單獨出現亦可與其他心血管疾病合并發生,臨床一般呈發作性,因壓力過大或勞累過度所致,常伴隨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乏力等表現[1-2]。心律失常屬中醫學“心悸”“怔忡”“脈結代”等范疇。正常情況下,心之氣推動脈絡的正常運行,維持心臟的使用功能,發揮濡養周身及心肌自身供血的作用[3-4]。心律失常是由于氣陰兩虛,絡脈瘀阻,導致心神失養或心神受擾,進而出現心中悸動不安、脈律失常。臨床按照發作時心率的快慢將其分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鑒于許多非藥物療法的局限性,目前絕大多數患者仍然依賴于藥物治療[5]。西藥治療心律失常多采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可快速緩解癥狀,但容易產生不良反應,長期應用可引發新的心律失常[6-7]。筆者采用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律失常,取得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正陽縣中醫院收治98例心脾兩虛型心律失?;颊邽檠芯繉ο?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49例和試驗組49例。常規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46.46±9.37)歲;心率(97.63±16.51)次·min-1;收縮壓(136.51±13.22)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88.51±10.27)mm Hg;血糖(6.61±2.32) mmol·L-1。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45.57±9.21)歲;心率(97.72±16.62)次·min-1;收縮壓(136.82±13.67) mm Hg,舒張壓(88.02±10.91)mm Hg;血糖(6.79±2.75)mmol·L-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內科學》[8]心律失常診斷標準,心率>90次·min-1以上,心電圖表現呈各種心律失常表現,如陣發性室上速、各型早搏、心房纖顫等。
1.2.2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9]中心脾兩虛型心悸辨證標準,表現為失眠健忘,氣短易汗,納少胸悶,心中悸動不安,舌淡紅或暗紅,脈象促、代、疾、結、數等。
1.3 病例納入標準年齡18~80歲;病程<8年;依從性較高,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參與。
1.4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非病理性心律失常者;血液動力功能異常者。
1.5 治療方法常規組給予歸脾湯加減,藥物組成:白術、黃芪、龍眼肉、炒酸棗仁、遠志、當歸、木香、茯神各10 g,人參6 g。每日1劑,加水1 000 mL,武火煮沸,然后再用文火煎0.5 h,取汁200 mL,早晚服用。
試驗組給予炙甘草湯加味治療,藥物組成:炙甘草15 g,生姜10 g,人參6 g,桂枝12 g,生地黃50 g,阿膠6 g,麥門冬15 g,麻仁12 g,大棗10枚。氣血虛弱加重當歸24 g,黃芪15 g;氣滯血瘀加桃仁 10 g,紅花10 g。每日1劑,加米酒1 400 mL,水1 500 mL,先煮8味取600 mL,去渣,阿膠烊化,早晚溫服200 mL。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0 d。
1.6 觀察指標
1.6.1 臨床癥狀積分使用自制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包括心悸、胸悶、胸痛、心煩失眠及唇甲青紫等癥狀,每項1~5分,分數越高表示臨床癥狀越嚴重。
1.6.2 心律失常指標使用24 h動態心電圖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室性期前收縮、房性期前收縮、交界性期前收縮次數。
1.6.3 左心室功能指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心室射血分數、每搏輸出量進行測定。
1.6.4 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具體包括低血壓、腸道反應、心動過緩等。
1.7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失眠健忘、氣短易汗、納少胸悶等現象完全消失,心功能恢恢復正常;有效:失眠健忘、氣短易汗、納少胸悶等現象有所改善,心功能基本與正常水平相符;無效:失眠健忘、氣短易汗、納少胸悶等現象及心功能無變化甚至加重。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心律失?;颊咧委熐昂笈R床癥狀積分變化情況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律失常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情況 分)
2.2 兩組心律失?;颊咧委熐昂笮穆墒СV笜吮容^兩組患者治療后室性期前收縮、房性期前收縮、交界性期前收縮次數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律失?;颊咧委熐昂笮穆墒СV笜吮容^ 次)
2.3 兩組心律失?;颊咧委熐昂笞笮氖夜δ苤笜吮容^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左心室射血分數、每搏輸出量高于本組治療前,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律失?;颊咧委熐昂笞笮氖夜δ苤笜吮容^
2.4 兩組心律失常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心律失?;颊吲R床療效比較 例(%)
2.5 兩組心律失?;颊卟涣挤磻l生率比較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主要是心肌內離子的紊亂,導致心肌動作電位發生改變,影響心臟的除極和復極,繼而引起心律失常[10-11]。臨床通常采取西藥治療為主,但長期服用藥物容易增加胃腸道反應,使得患者耐受性較弱,預后不理想[12]。中藥大多來源于植物,在治療心律失常時藥效比較穩定,而且可從根源上治療疾病以緩解癥狀,減少復發情況[13-15]。中醫學認為,心與脾共同調節血液生成和運行,脾化生的水谷精微經心化赤成血,因此有“脾裹血、溫五臟”之說。本病主要發病機制為氣血虧虛,精氣不足,久之陰陽兩虛,心脈失養則不能鼓動血液[16-17]。針對上述病機認識,本研究從益氣養血、健脾養心入手,選用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脾兩虛型心律失常[18-19]?!秱摗吩?“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爆F代中醫學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及結合臨床實踐,對炙甘草湯的臨床運用進行多方面挖掘,發現其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療效顯著[20-21]。炙甘草湯加味中重用甘溫益氣之炙甘草,加入大棗、人參以補脾益氣,資氣血生化之源;麥冬、麻仁、阿膠、生地黃可養陰沖脈、滋陰補血;生姜宣陽化陰;桂枝溫陽化氣;甘草、桂枝合用可溫通心陽、辛甘化陽,后佐米酒以助陽氣運行。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之功[22-23]。
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炙甘草能夠改善患者血液循環狀態及心功能、加速冠狀動脈血流量,繼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24-25]。歸脾湯原方由人參、茯神、木香、龍眼肉、白術、酸棗仁、生姜、大棗、甘草等組成。自明代薜后加入遠志、當歸,變成為現今大家所熟知的歸脾湯,其功效為健脾養心、益氣補血。方中龍眼肉為君藥,能夠養心、補脾;黃芪亦是君藥,具有補脾益氣之功;白術和人參能夠補氣,配合黃芪進一步鞏固補脾益氣效果;茯神和酸棗仁安神養心;當歸養血補血,與茯神、酸棗仁配伍使用,可增強補心養血之效;遠志定志寧心;木香理氣醒脾;炙甘草可補氣健脾;生姜和大棗合用,能夠調和脾胃、以滋生化。全方溫陽、補益與清火、通絡有機配伍,不但有溫熱藥,還有清火藥,能夠有效改善失眠健忘、氣短易汗、納少胸悶等現象,促進心功能恢復,彌補了傳統治療心律失常藥物的不足,為心律失常治療提供有效支撐[26-27]。
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主要反映左心室的舒張功能,是心臟彩超中較為重要的指標之一,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是反映心泵功能的綜合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是反映左心室收縮功能非常重要的指標,與心肌收縮力呈正相關,心肌收縮力越強,每搏輸出量越大,左心室射血分數也越大。本研究顯示,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均顯著下降,且上述指標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室性期前收縮、房性期前收縮、交界性期前收縮次數均顯著下降,且上述指標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均顯著下降,且上述指標試驗組升降幅度大于常規組(P<0.05)。試驗組有效率95.91%,高于常規組的87.85%(P<0.05)。提示炙甘草湯加味能夠提高心脾兩虛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炙甘草湯加味中炙甘草能夠益氣復脈,對于心臟系統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中包括心氣不足而導致的心動悸、脈結代、氣短或者乏力等癥狀。生姜中的姜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人參能增加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增加心輸出量與冠狀動脈血流量,可改善心肌缺血與心律失常;桂枝能夠助心陽、通血脈、止悸動,可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具有強心利尿作用;生地黃以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可提高人體淋巴細胞的抗菌能力;阿膠能夠滋養心血,對心臟病的病情改善有幫助;麥門冬所含多種甾體皂苷,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抗心律失常、改善冠狀動脈供血的作用;麻仁能夠明顯改善心肌缺血后的心功能,提高再灌注期間的心肌張力,對缺血再灌注心肌損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大棗所含多種氨基酸,能夠增加血清紅蛋白與白蛋白含量,對維持心臟供血有著良好的支撐作用[28-29]。
綜上,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律失常,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增強心肌功能,且不良反應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