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鎮平縣中醫院,河南 鎮平 47425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常用治療方式為膝關節置換術,而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為治療晚期前內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主要方式之一,對高齡患者亦有良好的療效[1-2],但術后腹脹、便秘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減弱,導致低營養、電解質紊亂及切口愈合不良等風險增高,不利于術后康復[3]。經皮穴位電刺激源于經皮神經電刺激法,主要是通過貼在皮膚表面的電極刺激穴位而發揮作用[4],是將中醫經絡腧穴與神經電刺激療法相結合,以電刺激穴位代替傳統針刺,從而發揮鎮靜鎮痛、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提高免疫力等多重作用[5]。經皮穴位電刺激已逐漸應用于臨床并取得較好臨床療效[6-9]。筆者將厚樸排氣合劑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運用于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后,以觀察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鎮平縣中醫院收治的擇期擬行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共8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對照組男18例,女26例;年齡45~65(40.25±6.14)歲;病程3個月~2(1.12±0.43)年。觀察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45~66(42.33±6.27)歲;病程2個月~2(1.17±0.9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號:2019HN-KY-14)。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的手術指征[10];膝關節內翻可以糾正且畸形度<15°,病變局限于1個間室且間室存在狹窄,患者韌帶生理結構未見明顯損傷或異常。
1.3 病例排除標準患有多間室病變伴有膝關節側向及前后向不穩定者;下肢肌力不足Ⅴ級;術后無足夠能力或不能配合功能鍛煉者;近期和當前存在膝關節感染及全身感染內科疾病不能夠耐受手術者;帶有心臟起搏器或有肝、腎和凝血功能障礙等其他特殊人群;3個月內曾經參加其他臨床試驗;既往史有消化道出血或胃十二指腸潰瘍史;手術前后使用其他胃腸道藥物或者使用大量激素、非類固醇抗炎制劑。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行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對照組術后口服厚樸排氣合劑(瑞陽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Z20050563),每次25 mL,每日2次,7 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從術后第1天開始,取穴:合谷、曲池、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太白、支溝及中脘,均為雙側取穴,用體積分數75%酒精消毒,干燥后將電極片貼于穴位處,連接華佗片SDZ-Ⅲ穴位刺激儀(上海華誼醫用電子儀器有限公司),形成閉合回路。穴位刺激采用疏密波,頻率15~20 Hz,所有穴位同時刺激,刺激強度為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強度,一般為20 mA,有放射性的麻木、酸脹感為宜,持續刺激30 min,每天1次,7 d為1個療程。
1.5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羅馬Ⅳ診斷標準[11]:優:患者腸鳴音恢復至3~5次·min-1,術后1 d內排便或排氣;良:患者腸鳴音恢復至1~2次·min-1,術后2 d內排便或排氣;差:術后2 d仍未排便排氣,無腸鳴音。
有效率=(優+良)/n×100%
1.6 觀察指標
1.6.1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每3 h進行1次聽診,每次聽診3 min,排除睡眠時間。記錄腸鳴音恢復時間,問診記錄首次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
1.6.2 臨床癥狀評分依據參考文獻[6]將腹痛、腹脹、乏力、惡心及腹部壓痛依據無(0分)、輕(2分)、中(4分)、重(6分)進行計分,分數越高則表示病情越重。
1.6.3 實驗室指標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全血用冷凍低速離心機(美國Thermo公司)4 ℃ 4 000 r·min-1離心15 min,分離血清,分后放置 -80 ℃ 冰箱保存。采用ELISA試劑盒酶聯免疫吸附測定血清胃動素、胃泌素、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6水平。
1.6.4 血清miR-10b-5p、miR-155相對表達量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1離心 10 min 取上清液,以miRNeasy Mini Kit試劑盒標準程序提取總RNA,以提取的RNA作為模板,按cDNA試劑盒說明書反轉錄cDNA,隨后進行PCR擴增,擴增條件95 ℃ 5 min,95 ℃ 10 s,60 ℃ 30 s,72 ℃ 30 s,共35個循環,U6為內參,結果用2-ΔΔCt計算相對水平,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引物序列表
2.1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有效率86.36%,對照組有效率68.18%,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2.4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治療后胃動素、胃泌素、IL-2、IL-6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2.5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治療前后血清miR-10b-5p、miR-155相對表達量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miR-155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miR-10b-5p水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患者治療前后血清miR-10b-5p、miR-155相對表達量比較
圍手術期長時間禁飲食、術后臥床易導致腸蠕動減弱,產生腹脹、便秘等癥狀。因排便困難可能導致術區切口疼痛加重,排便環境改變會使患者排便意愿減弱,加重了胃腸道并發癥的癥狀,加之術后部分患者精神焦慮,身體處于應激狀態,導致胃腸道敏感性降低、腸道內液體分泌減少、腸蠕動減弱。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多采用硬腰聯合麻醉,便秘也是硬腰聯合麻醉以及圍術期所使用鎮痛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胃腸道反應在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后的發病率較高[12]。胃腸功能恢復延遲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不僅增加了患者的醫療成本,也增加了醫院資源的負擔[13]。因此,預防和治療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非常關鍵。穴位電刺激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藥物療法,可以直接或間接增加迷走神經的傳出神經活動,甚至使炎性巨噬細胞失活[14]。經皮穴位電刺激是經皮神經電刺激和穴位療法的結合,通過放置在穴位上的電極產生刺激,作用于相關穴位,從而發揮治療疾病的作用。它的電極片具有單一的導電浮雕和連接線,能夠無創、準確、方便地傳遞刺激。與傳統針刺或電針相比,經皮穴位電刺激可加強對穴位刺激強度,發揮治療作用,減少患者心理恐懼,且操作簡單[15-16]。
中醫認為,術后腹脹及便秘的發生責之于脾、胃與大腸,脾不升清、胃不受納,水谷無法化為精微為人體所用,大腸傳導失職,腑氣不降。合谷為大腸經原氣所輸注之處,大腸經絡肺、過胃、屬大腸,具有和胃降氣、調中止痛、通腑泄熱之功。支溝為治療便秘的經驗用穴,刺激二穴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曲池屬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合治內腑,故可清瀉陽明、清利濕熱,對于濕熱氣血壅滯大腸引發腸腑傳導功能失職的腹脹、腹痛、便秘均具有顯著療效;天樞為大腸之募穴,具有調腸腑、理氣行滯及健脾消食之效;太白屬脾經俞穴,對于脾胃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可健脾益氣、理氣和胃、通利腸腑;中脘為胃經募穴,依據近治取穴,可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為治療要穴;足三里可生發胃氣、燥化脾濕,《靈樞·四時氣》曰:“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弊闳餅槲附浺?在改善胃腸諸疾中發揮重要作用;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具有通調大腸氣機之功能,可配伍胃經下合穴足三里,加強調理腸胃的作用。諸穴合用,共奏健益脾胃、通利腸腑之功,在電刺激治療下,可通經活絡、行氣止痛。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皮穴位電刺激可改善腹痛、腹脹、乏力、惡心等癥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厚樸排氣合劑具有行氣消脹、寬中除滿之功,可提高小腸炭末推進率,縮短炭末排出時間,也可增強結腸的收縮幅度和頻率,縮短手術引起結腸麻痹的恢復時間,臨床應用廣泛。張鵬等[17]采用厚樸排氣合劑治療胸腰椎術后腹脹,結果發現,厚樸排氣合劑可促進腸鳴音恢復,加速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減輕患者腹脹癥狀,提高血清胃動素、胃泌素劑胃腸P物質水平。王銀春等[18]采用厚樸排氣合劑治療老年人直腸癌術后腹脹,結果顯示,厚樸排氣合劑可加速腸鳴音出現時間,縮短排氣、排便時間,快速減輕腹脹,促進胃腸蠕動,改善胃腸激素水平,療效確切。此外,厚樸排氣合劑運用到肝膽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可加快患者進食時間、減輕腹脹、腹痛,減輕胃腸功能障礙并降低患者的腹腔壓力,臨床療效確切[19]。厚樸排氣合劑也可應用到膿毒癥胃腸損傷患者,可提高腸內營養量,減輕炎癥反應及序貫器官衰竭,并可改善患者胃腸功能,減輕腹脹不適,臨床療效確切[20]。此外,厚樸排氣合劑還廣泛應用于婦科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鄭淑敏等[21]運用厚樸排氣合劑改善剖宮產術后胃腸功能,可明顯改善患者腸道免疫屏障功能,減輕腹脹不適,防止菌群失調且促進排便。任建麗等[22]運用厚樸排氣合劑治療宮頸癌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減輕腹脹不適,不良反應較少。
胃動素、胃泌素可促進胃腸運動及胃腸道對水、電解質的運輸,通過激發消化間期肌電活動Ⅲ相,促進胃強力收縮和小腸分節運動,加速腸道蠕動,從而使腸內容物通過加快[23]。本研究結果證實,手術會抑制患者的胃腸道的分泌功能,減少胃動素及胃泌素產生,但經皮穴位電刺激可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胃動速及胃泌素的血清水平高于對照組。研究發現[24-25],經皮穴位電刺激對于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具有明顯改善作用,可增加血清胃動素及胃泌素水平,加快胃腸功能恢復,從而恢復患者的腸胃免疫功能。針刺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作用機制可能與增強微循環、抗感染、緩解疼痛和提高免疫力密切相關。炎性疾病的發生與免疫細胞極化密切相關,T細胞和巨噬細胞在炎癥過程中尤為重要,針刺可促進神經遞質釋放,減輕炎癥反應[26-27]。本研究結果證實,針刺可降低血清IL-2、IL-6水平,降低炎癥反應。
miRNA是一類豐富的非編碼小RNA,主要通過誘導mRNA降解或抑制蛋白質合成來下調蛋白質表達,miRNAs與許多蛋白質的轉錄后調控有關,這些蛋白質參與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如造血譜系分化、免疫、炎癥、癌癥和心血管疾病等[28]。miR-155 是一種進化上高度保守的miRNA,主要存在于胸腺和脾臟中表達,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在其他組織中很少檢測到。miR-155的轉錄可能受激活蛋白-1復合物和核因子-κB轉錄復合物的調節。受 miR-155調控的靶基因包括大約140個編碼免疫調節蛋白、腫瘤抑制蛋白和炎癥相關蛋白的基因。因此,異位miR-155 通常與特定疾病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炎癥和癌癥。與其他miRNA不同,在胃腸道中可以檢測到異常miR-155表達,并且在炎癥性腸病和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中觀察到其表達增加,miR-155可能在某些胃腸道疾病的免疫介導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可調節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從而控制抗體的產生和細胞因子的釋放[29]。本研究結果發現,經皮穴位電刺激可降低血清 miR-155 相對表達量。研究發現[30],miR-10b-5p的缺乏通過轉錄因子KLF11進一步加重胃腸動力障礙。去除 KIT+細胞中的mir-10b會導致細胞變性,從而引發胃腸運動障礙的發作。本研究結果證實,經皮穴位電刺激可升高血清miR-10b-5p相對表達量,促進胃腸功能的運轉與恢復。
綜上,厚樸排氣合劑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可縮短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時間,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增加血清miR-10b-5p表達,降低血清miR-155相對表達量,促進腸胃蠕動,恢復腸胃功能。雖然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但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如經皮穴位電刺激在使用過程中的頻率、刺激時間、穴位配合、使用療程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口,同時需要優化電刺激參數和穴位的配伍情況,做到多方面、全方位組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