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士,王艷鴿,牛亞麗,李杭潔,高俊霞
許昌市中心醫院,河南 許昌 461000
神經源性膀胱屬于患者體內支配排尿功能的周圍神經組織或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傷而引發的膀胱輸尿管功能障礙疾病[1]。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間歇導尿、藥物治療、封閉治療以及功能性訓練等方法減少殘余尿量,但臨床療效不穩定,近年來,常采用針灸及中醫藥療法進行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2],降低臨床疼痛程度,增加配合度。本研究觀察三才針法聯合豬苓湯治療水熱互結型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許昌市中心醫院治療的水熱互結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2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中,男63例,女37例;年齡 49~75(59.35±2.15)歲;病程31~59(46.37±5.23) d。觀察組中,男64例,女36例;年齡52~79(60.22±1.23)歲;病程34~61(49.23±2.12)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為:神經源性膀胱對應的臨床表現:癥狀:可伴有或不伴有糖尿病的典型癥狀;小腹脹滿或脹痛;小便乏力、淋漓不盡、尿不出或張力性尿失禁。體征:恥骨上觸診飽滿或充盈有包塊,叩診呈濁音,有壓痛等查體發現,在早期,尿潴留不嚴重時上述癥狀不明顯;B超檢查膀胱殘余尿量大于50 mL。
中醫診斷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癃閉的診斷標準擬定:主癥:小便不利、點滴不暢或閉塞不通;尿失禁;尿頻。次癥:小腹膨滿、脹痛;小便不利(頻數短赤);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下利或大便干結等。舌脈象:舌質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病情穩定,無嚴重的并發癥;留置導尿管已拔除;殘余尿量>80 mL。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基礎治療方法為醫護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二甲雙胍(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3370)口服,每次500 mg,每天3次,阿卡波糖(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64)口服,每次50 mg,每天3次,對合并有出現泌尿系統感染的患者,根據尿培養結果給予合適的抗菌藥物進行干預,尿潴留患者給予小腹部位熱敷并且訓練患者定時進行排尿,約每4 h一次。
對照組另給予三才針法治療,醫護人員囑患者排空小便后,取仰臥位進行針刺治療,選取對應穴位進行針刺,深刺秩邊穴、直刺陰陵泉穴、斜刺中極穴。每日1次,連續治療1個月。
治療組另給予三才針法聯合豬苓湯(散裝顆粒劑)治療,方藥組成:豬苓10 g,茯苓10 g,滑石10 g,阿膠10 g,山藥30 g,蓮子15 g,三七3 g以及黃精20 g。根據具體癥狀進行加減治療,出現明顯口干者加麥冬10 g,天東10 g;出現小便渾濁或尿急患者加玉米須15 g,每天1劑,采用溫水煮取汁300 mL,分兩次溫服,連續治療1個月。三才針法操作方法療程同對照組。
1.5 觀察指標中醫證候積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評定標準擬定。
主癥根據輕重程度劃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四級,分別計為0分、2分、4分、6分,次癥根據輕重程度劃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四級,分別計為0分、1分、2分、3分。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指標,采用尿流動力學分析儀測評尿流動力學各指標,包括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壓力、最大排尿量及殘余尿量。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排尿狀況,包括每日排尿次數、單次排尿量以及尿失禁次數等。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變化。采用GQOL-7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估,主要包括活動能力、自理能力、心理情緒、社會功能以及精力等指標,各指標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越好。
1.6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尿頻、尿急、尿失禁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可自行控制排尿,且中醫證候積分下降超過70%;有效:治療患者尿頻、尿急、尿失禁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排尿相對順暢,有部分控制能力,且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70%;無效:治療后患者尿頻、尿急、尿失禁等臨床癥狀無顯著改善或加重,排尿障礙無改善,無排尿控制能力,且中醫證候積分下降低于30%。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指標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指標
2.2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后單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數、每日排尿次數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治療后單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數、每日排尿次數比較 次)
神經源性膀胱主要是由于機體內調節膀胱以及尿道的中樞神經或周圍神經組織受到損傷引發的膀胱尿道功能性障礙現象[3]。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尿失禁、尿潴留、尿急、尿頻等一系列排尿異常癥狀[4],嚴重者還會誘發尿路感染以及繼發輸尿管返流現象,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危害生命安全[5]。神經源性膀胱屬于中醫學癃閉范疇,中醫學認為,該類患者陰氣虛弱,耗費氣血[6],時間長會出現氣陰兩虛癥狀,腎陽虛衰導致行水受限,促使腎臟與膀胱氣化不利,導致小便不出,進而發展為癃閉[7]。對于該類癥狀若不及時處理會誘發患者腎功能衰竭或者死亡,臨床針對該類疾病未有準確對癥治療方法[8]。目前,主要對患者進行常規基礎治療,但治療時間較長,會誘發患者心理狀態不佳,部分患者喪失治療信心,降低臨床依從性[9]。因此,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方法進行干預,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中,治療組治療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壓力及最大排尿量均高于對照組,殘余尿量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才針法聯合豬苓湯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癥狀,能夠有效改善尿流動力學指標。治療組活動能力、自理能力、心理情緒、社會功能以及精力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才針法聯合豬苓湯治療神經源性膀胱,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對患者采取針刺治療,能夠調節膀胱尿逼肌,還能興奮肌肉組織,改善排尿功能[10]。三才針法是在三刺法基礎上提出的針刺分層操作法。《針灸大全》載:“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焙笫婪Q為“三才針法”,即天、人、地三才(部)操作。三才,以皮內為“天”,肉內為“人”,筋肉之間為“地”,實際上是指腧穴的淺層、中層和深層。針刺不同組織層。其感應有異,所以用分層操作的步驟施行各種針刺手法,是有一定意義的。本研究采用三才針法,主要治療內容為天、人、地三才對應為淺、中、深[11],初針需刺入患者皮內,為天才,稍微停留后繼續進針刺入患者肉處,為人才,再次停止后進針,刺入患者筋骨處,為地才[12]。采用三才針法進行治療,能夠疏通經絡,改善神經元性膀胱區域微循環,能明顯提高膀胱的功能。本研究結果表明,三才針法聯合豬苓湯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癥狀,能夠改善臨床療效,改善尿失禁情況。方中,茯苓能夠通調水道,疏通膀胱,阿膠與滑石能利水道,滑石在使用過程中有利于結石排出,但結石排出過程中可能損傷輸尿管黏膜,阿膠能夠起到止血滋陰的效果,豬苓能夠淡滲利水。方中藥物聯合使用,能夠起到去除毒素,養陰利氣,利水活血的功效。
綜上所述,三才針法聯合豬苓湯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癥狀,能夠有效改善尿流動力學指標,提高生活質量,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尿失禁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