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安
【摘? ? 要】黨報經濟新聞可分為政經新聞、產經新聞、財經新聞和社會經濟新聞四種。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黨報經濟新聞的社會功能有所拓展,主要包括傳播解讀經濟政策,服務經濟政策落地執行;關注微觀經濟行為,推動社會消費助力經濟發展;分析經濟現象解疑釋惑,引導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開展對外傳播,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些社會功能,黨報經濟新聞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要提升新聞性、故事性甚至趣味性,也要開展融合傳播實現全媒體覆蓋。
【關鍵詞】黨報;經濟新聞;社會功能;實現路徑;融合傳播
當前,經濟新聞主要的刊發載體是黨報,在現有的對經濟新聞的研究中,黨報經濟新聞也是主要的研究對象[1],這既是由黨報的權威地位所決定的,也是由黨報具有的信息渠道和采訪資源所決定的,因而本文選取黨報經濟新聞作為研究對象。
一、黨報經濟新聞的基本分類
“經濟新聞報道是傳遞人類社會最新經濟關系、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趨勢的信息,反映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如何進行經濟選擇和經濟決策的報道。”[2]經濟新聞的分類有很多種。徐人仲將經濟新聞分為社會經濟新聞、自然經濟新聞和邊緣經濟新聞。[3]嚴三九認為,經濟新聞可分為政策型經濟新聞、信息型經濟新聞、服務型經濟新聞、人物型經濟新聞和自然現象型經濟新聞。[4]按照經濟學領域分類,可以將經濟新聞分為宏觀經濟新聞、微觀經濟新聞、中觀經濟新聞。根據經濟學的一般分類結合具體的新聞實踐,經濟新聞一般也可以分為政經新聞、產經新聞、財經新聞和社會經濟新聞四種。對于經濟新聞的四種分類不是絕對的,在實際報道中可能會融合兩種甚至多種類型。
政經新聞要關注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政經新聞是最為宏觀的經濟新聞,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政治事件背后有經濟動因,那么就要透過政治的表象來分析經濟問題,政經新聞的采制既要有經濟眼光,也要有政治眼光;既要關注國際大事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如何,也要關注政府力量對經濟要素的調配,比如財稅、貨幣、投資等對經濟的影響。作為黨報,采制政經新聞具有渠道和資源方面的優勢,也是發揮黨報功能的主要手段。
產經新聞主要關注的是產業發展及區域發展,企業成長、產業發展、產業鏈形成、產業聚集、產業布局、區域經濟等題材都是其關注對象。產經新聞關注企業,更關注企業之間的關聯,關注產業形成的過程,由點成線,由線成面,這類報道要求記者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把握得住宏觀經濟的發展,比如對綜合保稅區發展的報道、對港口聚集能力的報道等題材,都是產經新聞覆蓋的領域。這類新聞的受眾面較大。
財經新聞主要的受眾是投資者,既包括風險投資的操盤手也包括投資股市的散戶,這類新聞專業性很強,收益也高,因而能夠支撐專門報道此類新聞的媒體,比如《證券時報》《財經》等報刊。從事財經新聞報道的記者需要具有豐富的財經知識,此類報道中用語也極其專業,證券業的專業術語隨處可見。這類媒體更關注報道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社會經濟新聞具體而又生動,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消費行為日益多元化,豬肉蔬菜價格波動、汽油價格調整等,都會引發受眾的關注。與其它經濟類新聞不同,社會經濟新聞接地氣,有時候還具有一些趣味性,也更容易讀得懂,因而受到受眾的廣泛關注。
二、黨報經濟新聞的社會功能
李道榮認為,經濟新聞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傳遞經濟信息,提供決策依據;傳播經濟知識,剖析經濟現象;解讀經濟政策,推進制度創新;守望經濟環境,監督經濟行為”。[5]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媒介環境的變化,經濟新聞的社會功能更加豐富,結合經濟新聞的四種類型,可以總結出經濟新聞的基本社會功能如下。
(一)傳播解讀經濟政策,服務經濟政策落地執行
新冠疫情的暴發讓全球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沖擊,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也進入深水區,中國經濟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都空前復雜充滿變數。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環境下,穩定的輿論環境對于保障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主流媒體掌握了核心的新聞資源和話語權,其經濟報道的速度、質量和導向,對經濟政策的落地實施影響巨大,因而要及時傳播解讀最新的經濟政策,推動經濟政策落實落細。首先,對經濟政策的報道必須要及時。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當天就會刊播相關信息和解讀。其次,經濟報道必須進行政策解讀。往往相關經濟政策一個字或一個詞的改變,其內容就可能有很大變化,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經濟政策,豐富、立體、更具延展性的解讀就非常必要,這一點是新興媒體難以做到的。
(二)關注微觀經濟行為,推動社會消費助力經濟發展
經濟新聞包羅萬象,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經濟新聞既包括轉方式、調結構、抓改革、強基礎等宏觀層面的內容,也包括惠民生的相關內容。黨媒宣傳工作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通過發揮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和引導力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經濟新聞在關注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的基礎上,也要宣傳報道改善民生的舉措和成效,報道各地出現的新動態新業態。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出現的夜市經濟、地攤經濟既促進了經濟發展,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群的就業問題,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但也有質疑之聲。中央媒體的報道,有力支持了這種經濟樣式,讓夜市經濟、地攤經濟迅速在全國展開。
(三)分析經濟現象解疑釋惑,引導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新聞報道的宏觀功能之一,是幫助受眾正確認識客觀世界。隨著受眾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新聞報道僅僅發揮宣傳、教育、鼓舞的作用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為受眾答疑解惑、形成理性認知成為經濟報道的重要功能。而且,很多經濟問題,其背后也會有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單一角度的理解難免片面,黨媒擁有權威的信息來源、豐富的采訪資源,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讀復雜的經濟政策,引導受眾全面思考問題并作出理性的決策,最終有利于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例如,在校外培訓政策調整的過程中,主流媒體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對政策調整進行解讀,讓受眾充分認識到政策調整背后的深刻意義,從而贏得了全社會的廣泛支持。
(四)開展對外傳播,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
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中國經濟的崛起在世界上贏得的不僅僅是掌聲,也引發了擔憂和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講好中國經濟發展的故事,能夠有效抵御“中國威脅論”,致力于和平發展的中國是世界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經濟發展的故事要向全世界宣講,為中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新時期做好經濟新聞的基本路徑
經濟新聞是重要的新聞類別,但是長期以來,經濟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局限在“高端人群”之中,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草根經濟的崛起,經濟新聞要發揮好自身的社會功能,必須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基礎上,提升報道的新聞性,寫普通受眾看得懂、能接受的報道,擁抱互聯網時代,做好融合傳播。
(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黨媒姓黨,黨報的經濟新聞首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了新的發展,這就要求從事經濟新聞采編工作的記者編輯,要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素養,學會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知識來梳理、分析、詮釋、歸納當下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國的發展采取的是與西方不同的道路,黨報經濟新聞在用經濟專業知識去分析中國現實發展時,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經濟學理論,用產生于幾十年前的西方理論解釋現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必定是南轅北轍。
(二)注重新聞性的挖掘
經濟新聞首先是新聞,因而滿足受眾的需求是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專業性與新聞性之中,新聞性是第一位的,否則,經濟新聞就會因為受眾看不懂而失去信息傳播的基礎,這條新聞也就沒有了意義。當然,經濟新聞也不能脫離專業性,高質量的經濟新聞必須以經濟學的專業知識作為支撐,用專業性去提升新聞性,以專業的視角來剖析具體問題。新聞性的獲取在于框架作用的發揮,不是所有的經濟現象都是新聞報道的對象,要基于經濟學視角,但是要用新聞的框架去選擇具有新聞價值的現象、事件,唯有大眾關注或者對大眾有重要影響的經濟現象、經濟事件,才值得去報道。
(三)讓報道更具接近性
新聞要呈現給受眾,具有接近性的新聞才能讓受眾喜聞樂見,這就要求經濟新聞要具有接近性。從語言方面來看,經濟新聞的專業特征決定了表述中難免會使用專業術語,但是作者要注意避免過多地使用經濟學概念、專業術語,口語化的表達更容易被受眾理解和接受。從內容方面來看,經濟新聞的寫作要更加具體,通過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地分析經濟現象,概念的堆砌只會讓讀者難以理解。對于經濟規律、經濟現象,記者寫作時要進行加工轉化,讓受眾看得懂,要避免故弄玄虛。比如,對于俄烏沖突引發的歐洲能源危機的報道,近期有媒體報道中國電熱毯、取暖器出口歐洲數量大漲,讓受眾一下就明白了歐洲能源的緊缺情況,這種具體的案例要比對比產出消費更讓人印象深刻。此外,經濟新聞要注重故事性,對于經濟數據背后的故事要進行深入挖掘,分析經濟數據背后的冷暖,經濟現象與普通人生活的關聯,黨報要講好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個故事,有效提升經濟新聞的溫度。
(四)實現融合傳播
媒介融合是當今大勢,媒介融合是技術的融合、思維的融合、工作流程的融合。人民日報社率先提出了“中央廚房”的概念,通過對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樣生成,全媒體報道,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具體到經濟新聞的操作,經濟數據等信息通過新媒體即時發布,在新聞發布會現場,發布人剛念出數據,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平臺就會立即發布,而無需再進行加工和層層審核,發布形式包括海報、微視頻、動畫、H5等,通過移動端立即到達用戶;當天新媒體會發布消息稿件,通過訂閱號等信息承載能力更大的平臺進行傳播;隨后,傳統紙媒再刊發背景文章、深度分析等,這些文字稿件專業性更強,覆蓋高端受眾。一則新聞的傳播從移動端的新媒體開始,再由傳統媒體緊隨其后,實現了全媒體傳播,同時新聞的呈現形式除文字稿件之外,又增加了圖表、音視頻等,呈現形式豐富多彩。
結語
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受方式,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經濟新聞因專業門檻較高,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成為了傳統媒體新聞報道中的一枝獨秀。為了更好地發揮經濟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黨報經濟新聞報道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要堅持提升新聞性、故事性甚至趣味性,同時,還要加快融合步伐,實現全媒體傳播。
注釋:
[1]劉虹驛.2013-2018年國內經濟新聞研究綜述[J].新聞采編,2019(04):49-51.
[2]吳玉蘭.經濟新聞報道[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5.
[3]徐人仲.經濟新聞學初探[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5.
[4]程道才,嚴三九.經濟新聞寫作概說[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2.
[5]李道榮.論經濟新聞的變化和功能訴求[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03):132-136.
(作者單位:廣西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