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財政廳
近年來,在財政部的關心支持下,湖南財政“以首倡之地擔當首倡之責,以首倡之為爭創首倡之功”,突出問題導向“建標準”,突出過程導向“用標準”,突出結果導向“達標準”,在省級層面不斷提升牽引力、強化約束力、激發向心力,督促市縣當好項目質檢員、資金把關員、風控守門員,確保銜接資金政策不跑偏、不走樣、不落空,奮力譜寫三湘大地鄉村振興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如果說脫貧攻堅側重于精準解決“三農”領域的洼地問題,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更具有普惠性、全面性,這一重大變化給銜接資金管理帶來更多更新挑戰。如:監管難度大。和脫貧攻堅期專項扶貧資金相比,銜接資金政策目標更多元、支持范圍更大、服務對象更廣、監管難度更高。部門協同難。銜接資金涉及部門多,加強部門協調、凝聚部門合力難度更大。人員調整多。當前正處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后有地方一線干部進行了調整,缺乏懂政策、能協調的優秀干部。
針對這些情況,省財政廳牽頭聯合相關行業部門,對銜接資金政策文件和管理制度進行深入研究,對近年來績效評價、巡視審計、明查暗訪、日常調度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銜接資金及脫貧縣涉農整合資金項目管理操作指南》(以下簡稱《操作指南》),著力固底板、補短板、鍛長板,實現了全省銜接資金管理“書同文、車同軌”,夯實了銜接資金管理基礎和制度保障。
(一)以標準為統領,繪好“作戰圖”。《操作指南》貫穿銜接資金項目管理全生命周期,涉及項目入庫、項目實施、資產管理三大模塊,覆蓋資金分配下達、報賬撥付和績效評價等關鍵要素,詳細解析31個管理環節,精心編制范本模板,并配以示例,做到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管理,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較強。《操作指南》在全省所有縣市區統一推行,方便基層按章辦事、按圖索驥,做到工作有規可依、有據可查,成為銜接資金管理的“紅寶書”,得到市縣各部門高度認可和評價。
(二)以協作為基礎,耕好“責任田”。由各級財政聯合同級鄉村振興局,農業、水利、組織、發改、民政等7部門共同參與,組建銜接資金管理協同機制,在資金監管、項目實施、績效評價、監督檢查等四方面實行目標共商、方案共審、工作共促、績效共評、信息共享,切實壓實責任,不當“甩手掌柜”,確保《操作指南》落實落細、落地見效。
(三)以培訓為抓手,提升“戰斗力”。針對銜接資金政策、管理機制、操作流程的新動向、新變化,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培訓,包括農財政策培訓班、銜接資金項目管理業務培訓班、基層財政所長培訓班等。近兩年共開展線下集訓6次,視頻直播2次,覆蓋2800人。基于《操作指南》,編制培訓手冊,錄制培訓視頻,通過培訓講清業務要求、講透操作流程、講懂工作方法,切實提升了基層工作人員的“戰斗力”,緩解了“不會干”“不好干”“干不好”的問題。
在《操作指南》的引領下,緊緊圍繞“大標準”“大流程”“大監管”的要求,以落實銜接資金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為核心,扎實推進項目申報、入庫、實施、管護全鏈條無縫銜接,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全面貫通,更好地把銜接資金花到刀刃上、用到緊要處。
(一)抓“準”項目申報。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指導市縣結合“十四五”發展規劃、主導產業布局和年度重點任務,聚焦鞏固成果補短板、產業就業穩增收,編制項目申報指南。圍繞“立項必要性、目標合理性、方案可行性、籌資合規性、投入經濟性”,進一步明晰目標任務、扶持重點、實施路徑、保障措施。聯合相關行業部門組成指導組下沉一線,“面對面”精準指導,“點對點”助力管控,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強化項目申報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二)抓“嚴”入庫審核。規范立項依據、實施期限、支出標準、預算需求等要素,按照“村申報、鄉初審、行業部門審核、縣級審定”的程序入庫,跨區域項目通過實地勘查、論證咨詢、公告公示后入庫。項目入庫后不得隨意調整,對年度調整比例過高的進行抽查核查。督導縣市區根據本地實際和財力狀況提前儲備一批群眾急盼、發展急需、聯農機制好、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2021—2022年,全省累計儲備項目21.9萬個、涉及投資1214億元。
(三)抓“緊”項目實施。所有銜接資金項目按照年度計劃實施,原則上4月底前開工、12月底前完工。對200萬元以下的小型基礎設施項目,取消行業部門項目開工前置許可審批,實行施工備案制;200—400萬的大中型項目,由相關部門聯合審批、按月調度。市縣財政按項目推進時序撥付資金,做到“程序到位、周期縮短、進度加快”。原則上4月底前支出進度不低于30%,6月底前不低于60%,9月底前不低于80%、12月底前力爭全部完成。2021—2022年指導各地實施項目10.3萬個,涉及資金500.1億元。
(四)抓“實”投后管護。省級制定了《銜接資金項目資產后續管理辦法》,按照“誰所有、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明確管護責任,規范收益分配,嚴格資產處置,項目建成后第一時間抓好資產移交、確權登記、運營管理、后續管護。
積極落實“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機制,推動績效理念方法融入銜接資金管理,嚴格落實中央和省級銜接資金績效考核辦法,強化動態監控、績效考評和問題整改,將績效結果與激勵約束掛鉤,形成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學趕幫超的良好局面。
(一)執行監控“常態化”。充分利用財政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對銜接資金實行定期調度,分析預算執行情況,近兩年累計監控項目17.5萬個,發布800條預警信息。結合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細化負面清單,審核管理臺賬,同時嵌入一體化監控規則,實現監測、識別、核查、追溯等功能。創新銜接資金財審聯動模式,強化對銜接資金和項目管理的監督檢查。綜合利用巡視紀檢、實地核查、系統監測、信訪舉報等多種手段方式,立體化編織銜接資金項目監管網,切實守好“最后一公里”安全紅線。近兩年預算執行情況良好,確保財政資金及時發揮效益。
(二)績效考評“精細化”。按照中央要求,結合省情實際,制定銜接資金績效辦法,探索形成績效指標15個。每年5月底前,省財政組織行業主管部門對上年度銜接資金績效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評價總結,并按照一定比例開展現場復核。9月底前,省財政廳會同鄉村振興局開展全面復查,對重點項目和重點區域資金使用情況進行重點評價。建立評價結果運用和反饋機制,評價結果與銜接資金預算安排全面掛鉤,并納入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對績效評價結果較好的,予以適當獎勵和傾斜支持;對未達預期目標的,視情況調整項目計劃,減少資金撥付;對嚴重偏離目標或造成重大損失的,嚴肅追責處理。
(三)問題整改“規范化”。結合績效考評和專項核查,全面清理查擺問題,壓實壓緊責任,抓好問題整改,確保銜接資金使用規范安全高效。對可以立行立改的問題,建立專班制、清單制、臺賬制、銷號制,確保不走過場、不打折扣、不搞變通。對需持續整改的問題,堅持舉一反三,深入剖析原因,找準“病根”癥結,完善長效機制。如針對財務管理不規范問題,督促縣市建立資金項目臺賬,嚴格落實資金項目管理制度;針對資產收益分配不規范問題,指導縣市結合經營性資產特性,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并嚴格監督執行等。2022年,我們對存在突出問題的個別縣開展約談,要求以縣為單位、以問題為主線,全面查漏補缺,確保整改到位。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