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傷逝》是魯迅僅有的一部愛情題材的作品,講述了“五四”時期的青年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魯迅在子君的形象塑造中融入了自己獨特的女性觀,不露聲色地表達對女性處境的擔憂與關切,顯示其關注現實人生的責任感。百年前的作品人物在新時代仍有可對應的社會原型,從這一方面來說,對《傷逝》的解讀不僅具有文本意義,最重要的是對新時代廣大女性樹立健康的女性觀和人生觀具有指導意義。本文將從女性主義及細節和對比敘述角度對小說進行分析,探討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傷逝》;魯迅;女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I21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9-00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07
小說《傷逝》以男主公涓生的內心悲憤的獨白為線索,記錄了他與子君兩人的愛情悲劇。他和子君在“五四”洪流的背景下沖破時代的桎梏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卻仍沒有擺脫婚姻失敗的命運,而堅強又隱忍的子君更是為此付出了生命。小說一經發表,引起了學術界紛至沓來的討論與研究,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的原因、子君個人悲慘的命運以及五四時期青年的迷惘等等都是學術界討論的對象。然而筆者在閱讀中,發現子君這一形象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在此,本文將對子君這一形象做出新的解讀,以子君為切入點,在女性主義視角下,探視五四時期乃至近代以前中國女性的思想形象。
一、子君悲劇的原因
子君在短暫地享受了愛情的歡愉后,便遭到涓生“我不愛你了”的致命打擊,她從反抗到順從只經過了短短的一年,被涓生厭惡后在寂寞和空虛中結束了年輕的生命。這是子君這個美麗、鮮活、勇敢的女子的個人的哀歌,她的性格、涓生的態度以及時代是造成她的悲劇的主要原因。
(一)進步的不徹底性
同居前,在涓生的“打破舊習慣、呼喚男女平等”的新思想的澆灌下,在涓生熱切的愛的喚醒下,在女性尚未普遍啟蒙的時代下,決絕得、沉靜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此時的她是呼吁男女平等、爭取女性權利接受新思想的勇士和前行者,是勇敢而堅強的。子君和涓生的愛情萌芽就始于她這驚為天人的自我宣言,然而她的進步是帶著局限性的。涓生的新式思想使沒有受過教育的子君崇拜,這種崇拜又升華為愛慕。子君為了能獲得心上人的高看一眼,她迫不及待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的人格宣言,換言之,子君的進步并不是接受了新思想教育的結果,而是她為了愛情成功的一種手段,這就使她的進步帶著不成熟性。與《青春之歌》的陳道靜不同,子君的成長沒有經過自我思考的掙扎,就注定了這是一場揠苗助長的偽生長。
再從涓生與子君的關系來看,與其說這是一對戀人,不如說是啟蒙者與被啟蒙者,導師與學生的關系。子君確實憑借著渴望進步的思想,人格獨立的宣言使涓生刮目相看,使涓生認為自己找到了紅顏知己,然而兩人的同居生活證明,涓生需要的是一個既能夠與他談論家國之事又能享受風花雪月的戀人,而子君由于省略了自我教育的過程,顯然不具備這種能力。如果她專心學習、運動、職業訓練,或者某種社會政治活動,就不會整體想著男人,對自己的感情的關注也會小得多,然而同居后的子君就像其他普通女子一樣快速地適應了妻子的角色回歸于打理家庭,并且樂于這樣的生活而沒有察覺到丈夫的不滿,子君并不喜歡花,卻熱衷于養些雞雞狗狗的小動物,這在涓生看來,子君并沒有培養進步青年應有的高雅情趣,而沾染了官太太陋習,這樣的子君和那些封建女子并沒有區別。“子君竟然胖了起來,臉色也紅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痹诨橐鲋须p方需求的不對等而不自知也是造成子君悲劇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子君思想上的局限和狹隘,她看到雪萊的半身像會紅著臉低下頭,她的思想并沒有跟上涓生,而涓生卻不愿意等待和教導子君的成長。在感情中,男女雙方的思想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也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三觀”不同,三觀不同而又不愿意共同做出改變的愛情是無法長久的,只有子君一人的付出是遠遠不夠的。
(二)男性霸權的虛偽
小說副標題為——涓生的手記,可見整篇小說都是他一人的獨白,而第一人稱的寫作方式又敏銳地表現了這種男性的情感,本文自始至終彌漫著難言的凄美的傷感,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涓生的看似深情所打動,在嘆息子君個人命運的不幸時也同情涓生,他內心細微的變化也被無限放大從而被細心的讀者捕捉。這段感情的話語權始終掌握在涓生手里,他左右著兩人愛情的開始與結束,涓生請求子君同居,子君便不顧家人的反對與他住在一起,拿出自己唯一的首飾當作家庭啟動金,以此宣告自己的地位和家庭尊嚴。然而當涓生說出我不愛你時,她只有沉默和灰黃的臉色,不做任何反抗接受了這安排。涓生的唯我獨尊,子君對涓生的從屬貫穿整個故事,女性從屬與男性的地位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天真地以為自己打破了舊習氣,以為自己遵循的是男女平等,其實只不過是為搖搖欲墜的家庭涂上新的潔白的油漆,并不難掩蓋這段感情脆弱的本質。
涓生對子君有愛嗎?剛開始是有的。在戀情之初涓生也為子君擔驚受怕,子君不在屋里他什么也看不進,子君還沒來他擔心子君是否是翻車了、撞傷了。這一切確實戀愛中的對愛人急切關愛的表現,但是對于涓生來說,子君并不是他愛的全部?!凹澎o”和“空虛”在本文中多次重復,其中“寂靜”一共出現過九次,“空虛”重復了十八次,時刻感到空虛的涓生是一個沒有什么生活方向的人,他的工作也是抄寫公文、翻譯書籍,并沒有很強的生活能力,越是沒有生活目標的人越是急于抓住一些東西。所以涓生渴望用子君來填補生活的寂寞與空虛,用子君來顯示他的成就。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潛在本能是追求卓越。在子君面前,涓生一直以一個啟蒙者自居,他在子君面前談男女平等、談打破舊習慣,談五四時期的一切新知識,只有在子君這里他才能找到尊嚴和方向,只有這樣他才能忘卻面對生活的壓力和無奈,體驗受人尊重的感覺。子君爆發出一句震撼人心的“我是我自己的”,不僅是她的人格宣言,也是涓生的戰利品。涓生看著堅毅的子君不僅是男人對女人的欣賞,更多的還有導師看待優秀學生的驕傲,因為子君是最能證明他個人魅力和尊嚴的。涓生從子君身上找到的驕傲感,產生于一種踐行“五四”新思想的理想。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站在子君的角度想過,他看似提倡男女平等,然而骨子里依然沒有擺脫中國封建幾千年的男性霸權。
在涓生的懺悔中,兩人交往之處涓生已經交代清楚了自己的身世和缺點,而且子君對此都是知情的,男性的話語霸權決定了我們無法真實得知子君的想法。在子君死后,這樣的話就仿佛有避嫌的嫌疑,他竭力撇清自己的關系——我都告訴了你我不好,你還要和我在一起,像極了當今社會我們所不齒的“渣男”行為。魯迅為這對小情侶安排了新式的求婚儀式,然而雙方對“新女性”的含義的懵懂理解也正是通過這個求婚儀式暴露的。在承認女性獨立的前提下,愛情便因為相互吸引而萌發,愛便不是一個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賞賜,更不必說去求得,而一旦需要下跪去求得,便等于把女性標為一個物件,也就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涓生作為啟蒙者,“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后來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單膝下跪時他感到失去男性尊嚴,與自己的導師地位不對等,并且隱約懂得下跪求愛的動作與先前向子君灌輸的男女平等思想悖行,事后他感到“身不由己”、后悔,更不愿子君提起,是因為這對他而言是恥辱,破壞了他的優越感和高高在上的地位。當生活面臨考驗,遭遇到金錢上的壓力時,本不牢固的愛情基礎變得更加脆弱,一旦經濟出現問題,而子君又只會“追著衣角”,涓生就徹底暴露了本性。先是對子君不讀書抱有怨色,而后把失業的原因猜想為“雪花膏”的告密,他的潛意識里認為是子君妨礙了他的工作,緊接著可惜自己沒有一間安心工作的靜室,還要為每日的吃飯煩憂。子君在他的眼里只會“吃里籌錢,籌來吃飯”,以往那個堅定地喊著“我是我自己”的,眼里閃著熾熱的光芒的女子終究泯然于枯燥的一日三餐,終于,他送走了兩人的感情牽掛阿隨,逃離到通俗圖書館后,也對子君宣判了死刑。
提倡男女平等的涓生并沒有給予子君愛的權利,他在子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如同學生可以證明老師優秀一樣,涓生的欣喜是自己的力量得到證明后的滿足。與其說他愛上了子君,不如說他著迷的是子君慷慨激昂的宣言,是子君對他的崇拜,他愛的不是作為個體的子君,而是子君身上承載的獨立新女性的可能,承載著他的壯志凌云。
二、《傷逝》的女性觀
在魯迅看來,中國女性長期處于男性的私人財產問題的癥結在于封建的傳統道德和落后的倫理觀,他指出,中國人的奴性意識經過演變成了中國女性的集體意識,中國國民劣根性在女性身上也同樣存在。就好比“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 仍然虐待兒媳”,魯迅終其一生都在與封建社會對抗,他迫切希望中國女性能夠擺脫這種集體奴隸性意識,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實現女性的個性解放真正擁有自信獨立的地位。魯迅的這種對女性命運的關注與思考是深刻而自覺的,他不僅發出了要求女性獨立的呼聲,還為中國女性實現平等獨立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即經濟獨立和思想解放。
在《娜拉走后怎樣》中談到娜拉出走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并表示娜拉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女性有自我獨立的意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自我獨立的能力,走出封建家庭的娜拉們如果不能掌握謀生的技能,就會像放出鳥籠的小鳥,雖然逃離了束縛自由的籠子但已失去了生存的技能。涓生對愛情的反思中提到了一點,“這才覺得這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貧賤夫妻百事哀,在子君與涓生的愛情中,涓生因為失業的煩惱,便對子君處處不滿意起來,子君的功業這時候也全建立在吃飯上了。涓生作為知識分子在那個動蕩的社會也沒有穩定的工作環境,子君沒有經濟來源,他們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存基礎,就不再可能保持輕松自如的姿態,由于生活的困頓,愛情也隨之失去了附麗。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的五個層次,其中最基礎的就是生理需要,疲憊不堪的窮人對美好的景色都無力欣賞,更不用說愛情。在子君和涓生的時代里,他們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愛情才會更滋潤牢固,沒有面包的愛情是難以維系的。
其次,對女性而言,思想解放是擺脫舊女性窠臼的重要武器。子君的自我覺醒猶如春雷劈向大地,震撼了涓生的靈魂,為了自由的愛情義無反顧地與家庭決裂,在父親嚴厲的反對和旁人譏笑嘲諷的冷眼中自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在子君身上,可以看到魯迅賦予敢于爭取權力斗爭的新女性動人的光輝,他對中國的新女性滿懷希望,認為不久的將來就會看見曙光。
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引領者,大膽地站在男性的立場上,以男性眼光尖銳地揭示了中國廣大女性同胞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喪失人格尊嚴、生命自主、經濟獨立,淪為男性附庸的悲慘處境,他真切地呼吁女性自覺地站起來,爭取思想解放、經濟獨立,做一個真正的人。
三、《傷逝》的現實意義
由子君來看中國女性的愛情和婚姻,觀察中國女性的現狀,可以驚奇地發現子君的處境在當代依然存在。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依然嚴重,女性在當今社會的處境依然尷尬。從這個角度出發,對《傷逝》中女性命運的解讀對實現當代女性爭取更大的自由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女性逐步實現了個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爭取到了經濟、政治和婚姻愛情的獨立,相比于子君,現代女性已經擁有自主戀愛的權利,然而在面對愛情時,盲目的迷戀仍然會使她們深陷泥潭受到傷害。從傳統家庭走向社會的現代女性已經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她們對愛情的膜拜心理仍然存在,很多女性事業有成,工作能力十分突出,可是一到愛情上就昏了頭腦,潛意識里仍然把男性的認可作為追求的目標,甘愿為了丈夫和孩子犧牲自我價值領域的一切,而一旦做出這種犧牲,女性再想實現之前的建設就變得十分困難,傳統的妻子角色仍是她們價值的最主要的體現?!案傻煤貌蝗缂薜煤谩钡挠^念在社會上依然普遍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女性對兩性關系的認知。
因此,現代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還存在著尖銳的角色沖突,子君的悲劇在現代女性身上的延續不能不引起思考,當現代女性完全實現經濟獨立,政治平等時為什么還要把愛情和婚姻視作生活的全部,為什么還要讓自己的意志依附于男性的權威。這其中自然有女性自身的原因,更有男性思想和社會的影響,男性沒有擺脫封建落后意識,歷史的慣性使他們仍然將女性作為自身意志的體現者。女性只有真正的思想解放,實現精神上的男女平等,才能捍衛維護自己的尊嚴與人格,才能扮演好社會和家庭的角色,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由于女性生理特點和社會分工的不同,承擔的角色也不同,婚后的女性不自覺地把家庭婚姻也當作自己的事業,在就業方面,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并沒有那么嚴苛,而約定俗成地以家庭婚姻的完美程度當作評判女性是否成功的標準。女性因為自身的母性特征,會積極地把孩子以及和孩子有關的丈夫作為保護的對象,這種偉大的母親光輝使得大部分的女性選擇以家庭為人生的重心。而男人對待家庭的態度又是不同的,對男人來說,家庭是他們的巢穴,而他們的舞臺是在家庭以外的地方,這種兩性差異是造成婚姻中女性困惑壓抑的原因。只有互相理解對方的需求,才能實現兩性和諧共處,社會才會和諧發展。“上帝造人只有兩種,男人和女人,這決定了他們必須相依相偎才能維系這個世界……只有獲得和諧,這個世界才不至于傾斜,才能維系平衡狀態。”對《傷逝》進行女性主義研究的意義不只是批判吃人的封建社會,也不只是討伐涓生還子君的公道,還在于探尋自子君以來中國女性的最真實生存狀態,揭露男權思想的毒瘤,避免子君悲劇的重現,使男女兩性和諧相處。我們所提倡的男女平等,并不是男女完全一樣,而是女性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特性與獨立性,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與男性共同前進,共筑社會和諧的美好藍圖。我們可以看到兩性為和諧共處所做的努力,互相理解共同進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女性不再因差異而苦悶,而是以擁有差異而驕傲。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小說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何孟霞.《傷逝》的第一人稱視角解讀涓生的失敗[J].青年文學家,2009,(19):21.
[4]馬敏.魯迅《傷逝》的新解讀[J].文學理論與批評,2006,(06):120-123.
[5]王玉英.女性批評下的《傷逝》解讀[D].信陽師范學院,2011.
作者簡介:
毛旖旎,女,漢族,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