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
“農產品”當“神藥”賣,“老神醫”遍地走。近期,有媒體報道,一些養生類賬號活躍在網絡直播平臺,違反國家規定違法“行醫”,擾亂市場秩序,給消費者和患者帶來危害。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需求的提升,養生、健康類內容在短視頻平臺上比較火熱。特別是當人們患病或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時,更有可能“病急亂投醫”。有人說,騙子抓住了“人性弱點”。與其說是“人性弱點”,倒不如說是騙子利用了人性最善良本真的一面。
如果說電視時代,“神醫”們的營銷對象多是老年群體,那么到了短視頻時代,毫無疑問,他們瞄準的對象的年齡層更寬了。“是藥三分毒”,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千人一方”“包治百病”,實際上可能沒有治病救人,反而會延誤患者的病情。前幾年就有媒體報道,某女士體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不愿做手術,找“神醫”開了中藥方吃了7個月,結果復查時發現了肝臟受損。
作為時興的信息傳播媒介,短視頻平臺不能成為“神醫”們的江湖,這亟須強化各方責任,加大科普力度,提升監管實效。一方面,直播平臺要守土有責。標著“初級農產品”的藥材,在直播間里被夸大為能治多種疾病的“神藥”;身著白大褂的老人,配合著主播在一旁稱藥、打包……對于商家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短視頻平臺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要當好把關人,在內容審核和流量扶持上慎之又慎,別讓一些網絡主播“什么都能播,什么都能賣”。另一方面,監管要“長牙齒”。“神醫”身處舞臺前,尚且能夠被觀眾看到。那如何揭開幕后產業鏈,有效規范他們的經營行為呢?這就需要激活法律法規的效力,鼓舞執法隊伍的干勁,建立適應網絡銷售特點的投訴、取證機制。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九部門聯合出手,明確“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實際上就是給所有醫護人員下了一道直播帶貨禁令。
“神醫騙局”屢打不絕,根本上還是由于違法收益大于違法成本。因而,需要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制度和手段,加大打擊力度,形成震懾效應。當然,對消費者來說,藥品是特殊商品,與生命安全密切相關,網購藥品時尤需擦亮雙眼,多查查網上藥店是否具備藥品交易服務相關資質。只有多方合力、對癥下藥,才能讓“神醫”騙子徹底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