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媛

一張瑜伽墊,一部平板電腦,一身簡單的運動裝,讓天津市民賀女士的健身勁頭十足。她說:“以前沒覺得健身好玩,但是現在網上的選擇特別多,運動方式也有意思,我現在一周要練3 次。”
山東濟南的小董堅持了一段時間的線上鍛煉,但最近有了去健身房找私教的想法:“我有脖子前傾的毛病,想先從私教那邊獲得專業的指導,結合我的身體條件定制一個運動方案。弄懂了適合自己的動作、注意事項之后,再進行線上的鍛煉,應該相對更科學一點。”
最近幾年,線上健身蓬勃發展起來。跟著網絡直播一起跳健身操,用跑步路徑“畫”出有趣圖案,在運動應用程序上向好友發出健身打卡挑戰……隨著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和健身行業數字化進程的加快,豐富多彩的線上健身活動吸引越來越多人的參與,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作為線下體育的重要補充形式,線上健身具有場地靈活、門檻較低、活動種類多樣的特點,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健身的需求。同時,移動互聯網和智能傳感器等技術的應用,增強了線上健身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健身熱情。
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體育系統舉辦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參賽人數超1396 萬。線上健身的蓬勃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健身選擇,激發全民健身熱情,帶動更多人養成運動習慣。去年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期間,100 多名奧運冠軍、世界冠軍通過線上競賽、話題互動等方式,和大家一起“云鍛煉”。
當前,主動健身日益成為人們的自覺選擇。從通過短視頻了解健身知識,到利用手機健身APP 記錄跑步用時、消耗的卡路里等數據,再到參與線上虛擬賽事,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線上健身認識到,健康是責任,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健康的“鑰匙”就握在自己手里。
平時不愛運動的河北邢臺市民李先生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家的客廳竟然能變成“健身房”。他并不是個喜歡鍛煉的人,但是眼瞅著自己的體重沖破90公斤,他迅速網購了一臺AI 健身車。
與李先生的動力十足不同,家人覺得他只是“心血來潮”,堅持不了多久。沒承想幾個月過去了,李先生不僅堅持下來,瘦了不少,還開始邀請家人朋友加入云健身。“我經常和朋友聯網‘云騎行’,你追我趕,樂此不疲。科技融入健身場景,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體育運動具有互動、游戲等屬性,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賦能,使運動更加智能化、個性化,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參與熱情。可穿戴設備,不僅可以實時記錄運動軌跡、身體指標等數據,還能進行健康自檢;智能時代,點開手機,就可以設置個性化運動場景,對場地設施進行智能化管理。而且通過運用智能技術,融合社交、競技、場景內容等元素,還能廣泛連接全國各地的體育健身愛好者。
北京某高校的小何堅持線上健身半年了。最開始鍛煉時,她的動作不當,發力部位出錯,而且選擇了一些強度過大的視頻,導致自己關節不適,最近正在考慮找一個專業的健身老師進行一對一教學。
實際上,線上健身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正常情況下,血液是較均勻地分布在體內的。運動時,心、肺和肌肉的負荷加大,需要更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因此運動前需要進行充分的熱身,否則容易導致肌肉損傷或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健身強度的選擇也很重要,每個人能承受的運動量不同,過量則可能加劇乳酸堆積,出現腰酸背痛等軟組織勞損。尤其是對于沒有運動基礎或基礎薄弱的人來說,突然進行多關節高強度運動,腰肌勞損、韌帶拉傷以及扭傷的概率更大。
北京林業大學體育教學部的陳教授建提出,要合理地開展線上健身。首先,遵循運動規律,運動前做好熱身運動和準備活動;其次,評估自己的身體條件,比如有無基礎疾病等。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選擇適合的運動形式和項目。
陳教授還指出,普通人一定要掌握運動強度,控制好運動量。這取決于自身身體機能狀況,個體差異非常大,比如有的人心率可以到200 次/分鐘,但有的人到150 次/分鐘就受不了了。所以,評估身體機能狀況非常重要,要以此來衡量運動強度。
最后,本刊提醒大家,運動鍛煉要循序漸進,絕對不能一口就想吃成胖子,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為使線上健身更安全、更長久,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8 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2%的受訪者建議選擇專業人士、口碑課程跟著鍛煉,61.0%的受訪者指出不盲目跟著鍛煉,要評估自己的身體條件,57.7%的受訪者認為要主動學習掌握科學健身知識,45.5%的受訪者指出注意糾正易錯動作,進行規范、有度的運動。
還應看到的是,線上健身正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和完善的空間還很大。比如:如何開拓出更多運動場景?怎樣提高健身質量?如何推動線上線下更好融合?解決這些問題,既是滿足群眾健身需求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線上健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需要相關平臺不斷創新,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也需要相關部門做好公共服務,推動線上和智能體育賽事活動的開展,引入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多方努力,才能激發“互聯網+體育”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