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懷美(雅安市人民醫院)
首先,腸造口的日常觀察分為活力、高度以及形狀與大小幾種。正常腸造口呈現新鮮的牛肉紅色,表面光滑濕潤。早期黏膜輕度水腫屬正常現象,7 天左右逐漸消退。若腸造口呈現暗紅色或淡紫色,則代表腸造口缺血。若局部或全部腸造口呈現黑色,則代表腸管缺血壞死。腸造口高度通常高于皮膚表面1~2厘米,便于排泄物排入造口袋內。腸造口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相較回腸造口直徑更大。
造口袋更換的步驟有以下幾點:(1)準備好造口袋更換所需物品。(2)用清水清潔造口周圍皮膚并晾干。(3)使用專業測量尺測出造口直徑大小。(4)根據造口直徑大小,在造口底盤上畫出。(5)根據造口直徑在底盤上剪出合適尺寸。(6)一只手按壓皮膚,另一只手自上而下揭開底盤,撕開底盤粘貼紙。(7)將新底盤沿造口緊密貼在皮膚上,患者深吸一口氣,將腹部鼓起,從里向外呈環狀按壓底盤。(8)連接造口袋與底盤,按壓連接環,扣好底盤鎖。(9)對準粘貼按壓數分鐘,檢查造口袋是否完全更換妥帖。
腸造口患者日常保持正常飲食非常重要。雖無需忌口,但要按照習慣用餐,細嚼慢咽,禁止狼吞虎咽,均衡飲食,多食水果、新鮮蔬菜以及酸奶等食物。少吃或不吃卷心菜、白菜、洋蔥、豆類以及番薯等產氣食物;盡可能避免食用蔥、蘿卜、蛋類、韭菜、碳酸飲料等產生臭氣的食物和辛辣食物;避免食入咖喱粉、牛奶、油炸食物和綠豆、菠菜等容易導致腹瀉的食品;避免食入容易造成腸道堵塞及便秘的食物,如辣椒、青團、糯米、巧克力、高脂肪的肉類等。進食過程中需避免進食太快,吞入空氣,要閉口咀嚼食物。進食時不要講話或者一次性吃過多食物。定時進食、飲水,多飲酸梅汁與藍莓汁,降低腸管黏液分泌。
(1)警惕腸造口患者并發癥,需定期檢查造口兩側腹部是否對稱,根據自身情況及時更換。若出現出血、水腫、回縮、脫垂、壞死以及造口周圍膿腫等現象,需及時就醫。(2)造口袋存量應小于3 個月,避免同一時間內大批量購置,放置于通風陰涼處保存,避免與陽光、熱量直接接觸。(3)患者傷口完全愈合后可進行沐浴,洗澡時可覆蓋造口袋或拿開造口袋,以淋浴方式清潔身體與造口。中性皂液與沐浴液不會刺激造口,且不會流入造口。(4)避免長期慢性咳嗽,做家務時避免家具碰傷造口,不要長期或經常提取重物。
為了保障腸造口患者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與生理機能,日常生活中需適度運動,如慢跑、游泳、打太極拳、散步、跳廣場舞等。運動前將造口袋排空,避免因內部物質震蕩拉扯造口袋。運動時為了保持衛生,可使用迷你便袋。部分患者在運動時需使用造口腹帶進行約束,提升腹部支撐力。
總之,患者居家護理中需定期觀察腸造口,如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就醫,日常生活中及時更換造口袋。并從運動、飲食、休息等方面進行調整,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運動習慣。根據自身情況調節沐浴方法和家務勞作,從而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