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鶴新
(寶應縣人民醫院 江蘇揚州 225800)
急性腦出血為原發性的非外傷腦出血,通常情況下,發病突然,病情發展速度快,且具備較高的致死率[1]。有數據顯示,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的急性期死亡率達到40%,同時救治后存活患者自理能力保留率僅15%左右[2]。腦出血的致病原因復雜,腦部動脈、靜脈以及毛細血管破裂,均可引發顱內血腫,危及患者生命,降低其生存質量。目前臨床上在對自發性腦出血進行治療時,可依據患者自身的病情程度與出血量,為其選擇保守治療。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則及時轉變為手術治療。有研究報道稱,在急性腦出血發生后,盡早為患者實施微創穿刺手術治療,使血腫得到盡快清除,有利于減輕神經功能受到的損傷,取得更好的疾病預后[3]。本次研究選取腦出血患者80例,比較微創穿刺手術治療與傳統保守療法對腦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出血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差異,分為對照組32例與觀察組48 例。
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2 例;年齡38~88 歲,平均(52.32±5.68)歲,出血位置:基底節23 例,腦室6 例,其他3 例。
觀察組男性30 例,女性18 例;年齡31~82 歲,平均(52.85±5.20)歲,出血位置:基底節32 例,腦室12 例,其他4 例。
兩組基線資料具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經頭顱CT 檢查確診為急性腦出血者;出現意識障礙、嘔吐、嗜睡等癥狀者;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者。
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并發癥者;有手術禁忌證者。
對照組接受保守治療。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與意識狀態,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暢,為患者提供吸氧治療,預防低氧血癥,并根據需求為患者采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靜脈滴注。并為患者采用250 毫升甘露醇(生產廠家:湖南康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447,規格:250 毫升/50 克)進行治療,每8 小時用藥1 次。為患者每天采用白蛋白(生產廠家:同路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93030,規格:10 克/瓶)10 克,靜脈滴注,以促使顱內壓降低,并使患者的機體水電解質保持穩定。
觀察組接受微創穿刺手術治療。根據CT 上的比例尺,計算出血量及血腫中心穿刺靶點的位置及三維數據。(1)測量血腫:閱讀CT 片,先確定血腫的第一層和最后一層,兩層間的距離為高(厘米),然后測量最大層面上血腫的長寬。依據多田公式計算血腫量。(2)血腫穿刺靶點選擇:單血腫靶點選取血腫最大層面的中心位置為中心靶點,多中心靶點或兩個以上的血腫中心靶點,按血腫分區域內的最大層面的中心位置確定各自的靶點,腦室出血穿刺,選擇側腦室前角。(3)穿刺引流:測量三維數據,確定穿刺點,局部麻醉,第二代立體定向鉆顱手術器械定向顱鉆鉆透顱骨,鎖孔器校正方向,腦膜針穿刺硬腦膜,在導引針引導下將帶盲孔硅膠引流管置入血腫中心靶點,5 毫升注射器緩慢抽吸血腫20%~50%后留置引流管,連接三通閥及顱腦外引流器。術后6~12 小時復查頭顱CT,了解引流管位置及血腫情況,用尿激酶3~5 萬單位+0.9%生理鹽水3~5 毫升對殘存血腫進行液化治療,關閉三通閥1~2 小時后開放引流,1~3 次/天,動態復查頭顱CT 了解血腫清除情況,血腫清除80%以上拔管。
(1)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術后2 周內根據CT 復查結果、生命體征是否平穩,血腫大部分清除、患者存活為有效,再發出血、血腫殘留量大甚至死亡為無效[4];(2)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兩組治療前后的 NIHSS 與 ADL 評 分,NIHSS 評分越低則神經缺損程度越輕,ADL 評分越高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兩組GOS 優良率,分級為Ⅰ~Ⅴ級,分級越高則患者的神經功能預后越好[5]。
對照組治療有效25 例,治療無效7 例;觀察組治療有效47 例,治療無效1 例。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治療后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與ADL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與ADL 評分比較(,分)
NIHSS 評分 AD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2)34.42±5.47 26.45±3.83 51.42±4.68 56.94±7.59觀察組(n=48)33.90±5.81 20.59±3.00 51.94±4.58 64.85±6.23 t 0.401 7.654 0.493 5.095P0.689 0.001 0.623 0.001組別
觀察組治療后GOS 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GOS 優良率比較[n,(%)]
急性腦出血是指無外界因素影響下出現的顱腦出血,急性腦出血在發病前,通常不會有明顯特異性癥狀出現,因此發病較為突然,且在出血發生后,病情的發展速度也較快。根據相關研究報道,急性腦出血發生后,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則容易導致死亡,且存活者的后遺癥發生率高。急性腦出血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仍容易出現失語、偏癱等后遺癥,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對于急性腦出血患者,在疾病發生的早期階段,對疾病進行快速診斷后,將患者顱內的血腫塊及時清除并排出瘀血,可將患者的顱腦組織受到的損傷減輕,避免其出現不可逆的損害。同時盡早清除血腫,也可使腦組織具備的自償修復功能得到激發,盡可能使患者的疾病預后得到改善。目前臨床上在對急性腦出血進行治療時,仍存在較大的治療難度[6]。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出血發生后,對于出血點及出血量的準確評估仍存在提升的空間,但隨著各類影像學技術手段的優化和成熟,對于腦出血患者的出血位置及組織損傷評估的準確度得以提升。而更為重要的方面是患者顱內血腫的排出效率需得到提升。
保守治療的開展,雖可避免治療創傷,用藥后使顱內血腫程度減輕,但難以使血腫得到徹底清除。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治療后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微創穿刺手術治療可使腦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得到有效改善。分析原因,微創穿刺手術在應用的過程中通過微創方法對顱內血腫予以清除,向顱內插入穿刺針,同時依靠顱腦CT 輔助,可提升穿刺定位的準確性,對患者機體造成的穿刺損傷小。并且在手術實施過程中,需要的時間短,抽吸難度小,患者的耐受度高。當機體處于病理狀態時容易破壞血腦屏障,提高其通透性,導致有害物質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到患者的腦部與脊髓實質。在顱內血腫微創抽吸引流術治療的基礎上,為患者應用尿激酶治療,可使纖溶酶原被有效激活,發揮有效的保護血腦屏障完整性的作用,減少并發癥發生[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GOS 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微創穿刺手術治療可使腦出血患者的并發癥減少,取得更好的疾病治療預后。腦出血保守治療后,可能隨著出血量增加,使腦組織受到更為明顯的壓迫與損傷,提高顱內壓,并且積血增加積聚為大血腫,進入腦室后,將腦脊液循環阻斷,導致腦積水出現。并且血細胞或其代謝分解產物,均可導致血管水腫出現。而微創穿刺手術可及時清除血腫,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取得更好的疾病預后。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保守療法,微創穿刺手術治療腦出血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取得更好的疾病預后,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