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偉
(甘肅省金昌市中心醫院 甘肅金昌 737100)
肩關節鏡手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微創手術,其手術范圍較廣,手術過程中涉及的肌肉、韌帶較多,且需要對關節腔進行加壓沖洗[1]。因此,如何保障手術的麻醉效果,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對于肩關節鏡手術患者的康復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是目前肩關節鏡手術中較為新穎的一種麻醉方式,可以充分保障術中的麻醉效果和術后的鎮痛效果[2]。羅哌卡因是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常用的麻醉藥物之一,其濃度與神經阻滯強度密切相關,但目前醫學上關于羅哌卡因的使用濃度尚無明確定論[3]。基于此,為進一步探討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采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對肩關節鏡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臨床影響,本文選取了80 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從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在我院進行肩關節鏡手術的患者中抽取80 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的例數均為40 例。
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45~73 歲,平均(58.63±8.21)歲;ASAⅠ級20 例,Ⅱ級11 例,Ⅲ級9 例。
觀察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齡45~72 歲,平均(58.66±8.25)歲;ASAⅠ級20 例,Ⅱ級12 例,Ⅲ級8 例。
兩組的基線資料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后發現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開展前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1)具備肩關節鏡手術的手術指征者;(2)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采用羅哌卡因者;(3)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4]均位于Ⅰ~Ⅲ級者;(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1)合并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3)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4)在本次研究前3 個月有鎮靜和鎮痛類藥物使用史者;(5)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或者嚴重精神疾病者。
兩組均采用肩關節鏡手術治療。詳細操作如下:輔助患者去枕取平臥位,將其頭部面向健側,把患側頸部充分暴露后進行常規消毒、鋪巾。使用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生產廠家:洛陽康達卡勒幅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KCU-M8)從肌間溝位置沿著臂叢神經開始向頭側掃描,依據頸5 和頸6 橫突的位置確定頸5 和頸6 神經根的位置,隨后使用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穿刺路徑上的動靜脈排除后進行引導穿刺。對照組注入5 毫升的0.375%注射用鹽酸羅哌卡因(生產廠家:廣東華潤順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25;規格:75 毫克),觀察組注入5 毫升的0.2%注射用鹽酸羅哌卡因(生產廠家:廣東華潤順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25;規格:75 毫克),其他手術操作一致。待神經根阻滯結束后,兩組均進行靜脈全麻,依次注射0.4 微克/千克的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生產廠家: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規格:2 毫升∶100 微克(按舒芬太尼計)]2 克/ 千克的丙泊酚乳狀注射液(生產廠家: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842;規格:20 毫升∶200 毫克)、0.6 毫克/千克的羅庫溴銨注射液(生產廠家: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86;規格:5 毫升∶50 毫克)進行全身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后需立即連接麻醉機進行機械通氣,將潮氣量控制在6~8 毫升/千克,呼吸比設置為2∶1,呼吸頻率控制在12 次/分鐘,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35~45 毫米汞柱,麻醉深度指數控制在45~60。在手術過程中持續使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維持麻醉,并根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情況和麻醉深度適當調整用量。
(1)對比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節點的疼痛程度,使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5]作為評估工具,對術后1 小時、6 小時、12 小時、24 小時和48 小時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該量表的評分0-10分,VAS 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
(2)對比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節點的前臂運動功能恢復情況,使用改良Bromage 評分[6]作為評估工具,對術后1 小時、6 小時、12 小時、24 小時和48 小時的前臂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的評分0-5 分,改良Bromage 評分與前臂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呈反比。
本文的研究數據統一運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以t 檢驗計量資料(),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提示研究數據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1 小時、6 小時、12 小時、24 小時和48小時的VAS 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節點的疼痛程度(,分)

表1 對比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節點的疼痛程度(,分)
組別 術后1h 術后6h 術后12h 術后24h 術后48h觀察組(n=40)5.52±1.13 5.13±0.75 4.88±0.76 4.23±0.58 3.63±0.46對照組(n=40)5.56±1.15 5.08±0.81 4.93±0.74 4.25±0.62 3.65±0.51 t 值 0.157 0.286 0.298 0.149 0.184P值 0.876 0.775 0.766 0.882 0.854
觀察組術后1 小時、6 小時、12 小時、24 小時和48 小時的改良Bromage 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節點的前臂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分)

表2 對比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節點的前臂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分)
組別 術后1h 術后6h 術后12h 術后24h 術后48h觀察組(n=40)3.14±0.45 3.01±0.33 2.43±0.12 2.03±0.11 1.83±0.21對照組(n=40)3.53±0.76 3.37±0.54 2.78±0.71 2.16±0.23 2.02±0.26 t 值 2.793 3.598 3.074 3.225 3.595P值 0.007 0.001 0.003 0.002 0.001
肩關節鏡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肩關節疾病的重要術式之一,其手術視野較為狹窄,為確保能有效控制術中出血情況,臨床對于術中的鎮靜和鎮痛程度要求較高。全身麻醉雖然可以獲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患者術后的蘇醒時間和拔管時間,因此,臨床通常采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進行輔助。羅哌卡因是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長效局麻藥物,但目前醫學上關于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羅哌卡因濃度尚無統一標準,故找到合適的羅哌卡因濃度,對于采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的肩關節鏡手術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采用0.2%和0.375%羅哌卡因的術后1 小時、6 小時、12 小時、24 小時和48 小時的VAS 評分均無顯著差異,說明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采用0.2%和0.375%羅哌卡因均能在肩關節鏡術后獲得較為理想的鎮痛效果。因為羅哌卡因是新型的酰胺類麻醉藥物,可以通過阻斷鈉離子流入神經纖維細胞膜的方式,有效抑制神經纖維的沖動傳導,進而發揮麻醉鎮痛的效果[7-8]。通常情況下,羅哌卡因的麻醉鎮痛效果與其藥物濃度呈正比。關于本次研究中0.2%與0.375%羅哌卡因的鎮痛效果無顯著差異的情況,考慮與藥物濃度較為相近有關。不僅如此,本文的研究還顯示,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采用0.2%羅哌卡因的術后1 小時、6 小時、12 小時、24 小時和48 小時的改良Bromage 評分均低于0.375%羅哌卡因,說明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采用0.2%羅哌卡因,能更有效地縮短肩關節鏡術后患者前臂運動功能的康復進程。分析原因為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可以通過精準阻滯肩關節相關的頸5 和頸6 神經根的方式,有效提高羅哌卡因麻醉阻滯的精準性[9]。0.2%羅哌卡因可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感覺神經進行阻滯,但不對其運動神經進行阻滯,保障手術麻醉鎮痛效果的同時,加快術后的康復進程[10]。除此之外,羅哌卡因對人體的心臟和中樞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但本次研究并未就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的安全性進行分析,在后續研究中可通過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方式,進一步觀察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的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0.375%和0.2%羅哌卡因在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中均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但0.2%的羅哌卡因能更好地促進肩關節鏡手術患者前臂運動功能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