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穎
(北京市西城區椿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北京 10005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已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影響具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同時患者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從病理機制進行分析,其主要由于血管細胞功能、不良代謝以及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多重因素影響造成。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通過控制飲食、對抗血小板凝聚等方式改善疾病發展進程,治療藥物中他汀類藥物應用較為常見。本次調研由此入手,希望通過對比了解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兩組他汀類藥物對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具體研究過程見下。
選取162 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治療干預與比對觀察,所有選取案例均為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患者,將所有患者根據治療用藥方案的不同分別納入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81 例。
對照組男性45 例,女性36 例;年齡43~67 歲,平均(56.42±3.08)歲;病程1~12 年,平均(5.37±1.04)年;BMI23.5~29.8 千克/平方米,平均(26.58±0.72)千克/平方米;NYHA 心功能分級中Ⅰ級患者18 例,Ⅱ級患者23 例,Ⅲ級患者31 例,Ⅳ級患者9例;組內患者收縮壓均值(134.29±3.94)毫米汞柱,舒張壓均值(86.29±2.85)毫米汞柱;合并癥情況中高血壓患者31 例,糖尿病患者14 例,高血脂癥患者29 例,長期吸煙者25 例,長期飲酒這32 例。
觀察組男性44 例,女性37 例;年齡42~68 歲,平均(56.09±3.11)歲;病程1~13 年,平均(5.51±1.09)年;BMI23.3~29.7 千克/平方米,平均(26.61±0.70)千克/平方米;NYHA 心功能分級中Ⅰ級患者17 例,Ⅱ級患者24 例,Ⅲ級患者32 例,Ⅳ級患者8例;組內患者收縮壓均值(134.35±3.85)毫米汞柱,舒張壓均值(86.34±2.80)毫米汞柱;合并癥情況中高血壓患者30 例,糖尿病患者15 例,高血脂癥患者30 例,長期吸煙者24 例,長期飲酒者33 例。
已使用數據分析軟件對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對分析,確定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本人均知情同意治療用藥方案,議題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經既往病史、癥狀表現、影像學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心電圖、心動圖檢查綜合分析確認符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臨床診斷標準者[1];意識與認知功能良好、臨床資料完善度良好者。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臟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顱腦損傷、精神障礙、語言溝通障礙、肝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異常、其他治療用藥禁忌癥者[2]。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冠心病綜合治療,包括飲食調整,應用硝酸酯類藥物改善心絞痛癥狀,抗凝抗血小板類藥物抑制、改善血栓形成,高血壓患者根據個體情況配伍選擇合適的降壓藥與用藥劑量,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所有治療用藥方案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差異制定具體治療方案[3]。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應用阿托伐他汀進行調脂治療。初始用藥劑量為10 毫克/次,口服,每日1 次,后續根據患者指標情況以及耐受情況適當增量,最多不超過80 毫克/天,持續用藥6 個月后觀察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應用瑞舒伐他汀進行調脂治療,初始用藥劑量為5 毫克/次,口服,每日1 次,后續根據患者指標情況以及耐受情況適當增量,最多不超過20 毫克/天,持續用藥6個月后觀察治療效果。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用藥前后臨床指標。納入觀察與對比的臨床指標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效果評價標準:無效——治療后各項血脂相關指標改善程度低于20%,心絞痛等癥狀發作頻率、持續時長未見顯著變化;有效——治療后血脂相關指標改善程度低于70%,臨床癥狀可見部分改善緩解;顯效——治療后血脂相關指標改善程度高于70%,心絞痛等臨床癥狀發作頻率與持續時間可見顯著改善;將顯效患者例數以及有效患者例數納入見效率統計[4]。
使用SPSS 29.0 數據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與整合處理,()作為數據體現形式,t 參與相關檢驗,(n,%)作為數據體現形式,χ2參與相關檢驗,P<0.05 說明對比項目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用藥前相關血脂指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瑞舒伐他汀進行調脂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用藥后,血脂指標改善程度均優于應用阿托伐他汀進行調脂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P>0.05。
時期 指標項目 對照組(n=81)觀察組(n=81)治療前LDL-C(mmol/L)3.82±0.31 3.85±0.33*HDL-C(mmol/L)0.89±0.07 0.88±0.09*TG(mmol/L)2.65±0.38 2.67±0.35*TC(mmol/L)6.17±0.49 6.20±0.46*治療后LDL-C(mmol/L)2.41±0.25▲1.85±0.30#▲HDL-C(mmol/L)1.36±0.17▲1.94±0.15#▲TG(mmol/L)1.83±0.21▲1.23±0.27#▲TC(mmol/L)5.57±0.44▲4.52±0.50#▲
應用瑞舒伐他汀進行調脂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用藥見效率高于應用阿托伐他汀進行調脂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在高脂血癥、冠心病等慢性代謝性疾病中,他汀類藥物的應用十分廣泛,從藥理機制角度出發,他汀類藥物是通過競爭抑制膽固醇合成酶原、阻斷羥甲戊酸代謝過程達到減少膽固醇合成的效果。雖然其本身不具備直接降脂的治療效果,但能夠間接影響血脂調節功能,改善血管內皮以及平滑肌細胞抗炎抗氧化等一系列功能作用。從藥物安全性相關研究結果中分析可見,他汀類藥物的主要用藥不良反應多見于血糖相關指標與并發癥中,且在與部分抗生素、免疫抑制劑藥物配伍使用時可能進一步增加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所以在用藥配伍中需要綜合考量整體治療方案。而此次調研主體中的兩種他汀類藥物——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均為目前臨床應用較為普遍的藥物種類。阿托伐他汀作為還原酶的選擇性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HMG-CoA 還原酶的合成過程達到調節血漿中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目的,并且能夠促進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與作用功能,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顯然具有較為適合、恰當的應用價值。而從治療效果進行分析,阿托伐他汀的臨床治療效果不及瑞舒伐他汀。通過核心追溯深入分析發現,相較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雖然在用藥不良反應類型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其用藥安全性性、效果發揮情況更為穩定,且用藥劑量調節機制、頻率更為靈活,可適用于不同基礎情況、并發癥與聯合用藥患者的個體調節;另一方面,通過對患者具體案例的分析中發現,無論是家族性高膽固醇患者還是存在復雜并發癥的患者,瑞舒伐他汀用藥效果均不受其影響,能夠在各類患者與基礎情況中體現其治療效果[5]。
綜上所述,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治療中,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均具有顯著調節血脂效果,其中瑞舒伐他汀在效果顯效與治療效率中體現效果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