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雙艷
(鎮原縣中醫醫院 甘肅鎮原 744500)
妊娠、分娩期的婦女處于女性的特殊生理時期,產婦承擔著較大的心理壓力與身體壓力[1]。初產婦內心準備不足,會加重其心理負擔。加上產后激素的變化,容易引發產后焦慮、抑郁等情緒,影響產后康復情況,進而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2]。
母乳是新生兒天然的食物,可以滿足新生兒的營養需求,母乳喂養是當今社會提倡的一種喂養方式[3-4]。但由于初產婦經驗不足,產后身體較為虛弱并且身心壓力較大,通常對新生兒照顧不周。此時,醫院的護理工作就對產婦母乳喂養起到了干預作用。
母嬰床旁護理是近年來常見的護理方式,是指在母嬰床旁對產婦及新生兒進行可操作性強、個性化的護理[2]。有助于產婦快速適應新角色,使得產婦及家屬能夠更好地提高對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能力,保障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縮短產后恢復周期,提高母乳喂養率。本文旨在探究母嬰床旁干預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到本院分娩的初產婦98 例,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常規組49 例,干預組49例。
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初產婦孕周均為37~42 周。
常規組順產32 例,剖宮產17 例;年齡25~36歲,平均(30.14±4.85)歲,體質量指數23~29 千克/平方米,平均(26.25±2.68)千克/平方米;新生兒體質量2~4 千克,平均(2.60±0.40)千克。
干預組順產30 例,剖宮產19 例,年齡25~36歲,平均(30.29±4.67)歲,體質量指數23~29千克/平方米,平均(26.64±2.75)千克/平方米;新生兒體質量2~4 千克,平均(2.70±0.50)千克。
經檢驗,常規組與干預組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礎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1)孕周為37~42 周者;(2)初產婦者;(3)單胎妊娠者;(4)產婦身心狀況良好者;(5)依從性好,對研究理解支持并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1)合并有精神疾病者;(2)無法正常溝通者;(3)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4)無法配合此次研究者;(5)合并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等。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1)做好初產婦的生活指導,對用餐和鍛煉給出建議。(2)進行健康宣教,讓初產婦了解母乳喂養的必要性及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3)對于新生兒,做好產后臍帶消毒、撫觸、沐浴等,同時做好新生兒的預防接種工作。(4)組織產婦產后知識培訓,出院前向產婦發放健康教育手冊。
干預組給予常規護理和母嬰床旁護理。母嬰床旁護理:(1)產前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理論知識的培訓,讓其理解母嬰床旁護理理念,并將此理念貫穿始終。將母乳喂養知識和新生兒相關知識向產婦及家屬講解,讓其明白母乳喂養的必要性,強調母乳喂養的優勢。進行健康宣教時需在30 分鐘以內,根據產婦情況分階段完成。(2)產后由護理人員協助初產婦完成第一次哺乳喂養,正確演示喂養姿勢、乳頭含接姿勢,并要求產婦配偶共同參與。同時對產婦的情緒變化密切關注,讓家屬幫助產婦適應角色轉換,提高產婦母乳喂養的自信心。(3)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多次哺乳喂養,按需喂養,對其不正確的做法給予糾正。并及時幫助產婦解決哺乳困難情況,及時安慰。此外,讓產婦多撫摸新生兒,通過和新生兒交流建立親密關系,有助于順利哺乳喂養,利于產婦適應新角色。
兩組均護理3 天。
(1)母乳喂養情況比較。比較兩組產婦一天當中的泌乳頻率、初次泌乳時間以及純母乳喂養率。
(2)產后康復情況比較。比較兩組產婦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可以離床活動時間。
(3)產后抑郁情況比較。護理3 天后,對產婦抑郁發生率進行統計,并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進行抑郁情況的評分,分值越低,產婦狀態越好。
數據分析使用SPSS23.0。計量資料(泌乳頻率、初次泌乳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離床活動時間、抑郁評分等)符合正態分布,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純母乳喂養率、抑郁發生率等)用(n,%)表示,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干預組產婦的初次泌乳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泌乳頻率高于常規組P<0.05,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表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組別 n 泌乳頻率(次/d)初次泌乳時間(h)純母乳喂養率(n,%)常規組 49 2.70±0.30 10.70±2.30 33(67.35)干預組 49 3.50±0.40 7.80±1.40 44(89.80)t/χ211.200 7.539 7.333P0.000 0.000 0.007
護理后,干預組的產婦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可以離床活動時間均低于常規組P<0.05,干預組康復情況比常規組好。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產后康復情況比較(,h)

表3 兩組產婦產后康復情況比較(,h)
組別 n 腸胃功能恢復時間 離床活動時間常規組 49 21.80±7.10 20.60±5.80干預組 49 18.60±5.50 14.70±4.50 t 2.494 5.626P0.014 0.000
干預組產婦抑郁癥發生率14.29%(7/49)較常規組的44.90%(22/49)低(χ2=11.019,P=0.001)。干預組產婦抑郁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產后抑郁情況比較
傳統的護理模式采用母嬰分開的方式,不僅影響了護患之間的交流,而且對護理的整體性也有影響[5]。母嬰床旁護理是一種新的產科護理方式,能夠有效解決以上問題,“以家庭為中心”“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滿足了產婦、新生兒及家庭的全面需求[6]。在該護理過程中,母親和新生兒始終緊密相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母親的擔心、憂慮。
初產婦由于分娩經驗不足,在臨產前容易出現恐懼、焦慮、緊張的心理,進而產生情緒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產婦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產前的護理干預會讓產婦充分認識分娩,減輕其抑郁、失眠癥狀,對改善產后泌乳、促進產后恢復有重要意義。
因切口疼痛、體力不支以及激素變化的影響,產后產婦也容易產生抑郁、焦慮、失眠等癥狀。而常規護理通常注重產婦的軀體護理,忽視了產婦的心理需求,影響產婦及新生兒健康,母嬰床旁護理由護理人員在床旁密切觀察產婦狀況,對于產婦泌乳以及產后恢復效果都較好。
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干預組產婦的初次泌乳時間短于常規組,泌乳頻率、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常規組,提示使用母嬰床旁護理的干預組母乳喂養率更高,效果更好。分析其原因,干預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進行母嬰床旁干預,更具人性化特點。母嬰床旁干預將母嬰同室作為基礎護理環境,使得產婦與嬰兒有充分的接觸、交流機會,滿足產婦與新生兒的身心需要。干預組護理人員在產后及時進行母乳喂養的教學,不斷提高產婦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水平,真人示范、指導改錯,會不斷加強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增強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因此該組產婦初次泌乳時間短于常規組,泌乳頻率、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常規組。本研究結果中,護理后,干預組的產婦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可以離床活動時間均低于常規組,提示進行母嬰床旁護理的干預組產婦康復情況比常規組好。另外,產婦也可以在平時觀察學習護理人員對于新生兒的沐浴、護臀、皮膚撫觸等方面的護理,掌握更多照顧新生兒的知識與技巧,提高產婦的護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感,降低抑郁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母嬰床旁干預可以有效提高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率,促進其產后恢復,降低抑郁的發生,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