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婭麗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 甘肅慶陽 745000)
嚴重創傷是ICU 常見的病癥,具有病情危重、不穩定、并發癥多、致死致殘率高等特征[1],臨床中通常進行手術治療。然而嚴重創傷患者在治療后生活質量較差,免疫功能較差,容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外加受到創傷以及手術等應激性刺激的影響,進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若未得到及時治療與合適的壓力護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精神障礙,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和家庭的經濟壓力。因此,加強嚴重創傷患者術后護理十分重要。有研究顯示[2],預見性護理在嚴重創傷患者術后護理中應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精神障礙,進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基于此,為探究預見性護理的應用效果,特選取我院80 例嚴重創傷術后精神障礙患者參與本次研究。現將詳情匯報如下。
入組樣本為我院收治的嚴重創傷術后精神障礙患者80 例,收治時間2019 年3 月~2022 年3 月。根據家屬護理意愿及需求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患者40 例,觀察組患者40 例。
對照組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齡32~74 歲,平均(52.15±1.27)歲;原發病類型:胸外傷17 例,腹部損傷21 例,其他損傷2 例。
觀察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齡31~73 歲,平均(52.10±1.21)歲;原發病類型:胸外傷16 例,腹部損傷20 例,其他損傷4 例。
對比兩組患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要求:(1)近3 個月臨床表現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診斷要求,并經醫師確診為精神障礙者;(2)閱讀能力、應答能力正常者;(3)本人及家屬了解護理方法,同意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要求:(1)患精神分裂癥或嚴重器質性精神疾病者;(2)病情不穩定者;(3)有既往精神病史或家族史者;(4)合并嚴重軀體性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術后治療,給予常規抗精神障礙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密切關注患者體征變化,制定常規護理計劃,告知患者及家屬疾病相關注意事項。
觀察組給予預見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簡要說明嚴重創傷治療方法以及護理流程,并做好手術準備,使患者放松高度集中或緊張的心理,進而提高手術成功率。患者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應評估患者精神障礙發生概率,并提前向患者發放疾病宣傳知識手冊,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使患者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提高患者治療與護理的配合度。向患者講述精神障礙發病原因、臨床表現等內容,并告知患者及家屬后續治療方案、護理流程以及預防復發等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能力,進而促進患者康復。(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于患者術后蘇醒期積極開展心理疏導,耐心傾聽患者心里的想法,幫助患者消除恐懼、抑郁、不安等心理情緒,進而減少患者精神障礙康復時間;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與患者建立和諧友愛的護患關系,并組織精神科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向患者進行每周1 次的群體教育;群體教育中應根據患者精神障礙相關的問題進行解決,如患者適應困難、面對不良事件或婚姻關系、人際交往時有緊張、排斥等心理,此時護理人員可從多角度入手,以布置家庭作業或“一對一”交談等方式,幫助并鼓勵患者主動與自卑心理做抗爭,進而提高患者自信;指導患者正確看待人際關系,幫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3)放松訓練。護士長應選取科室內主管職稱以上的護理人員統一學習放松訓練方法、目的等知識,并有專業人員對患者實施程序性肌肉放松以及內外境想象,可通過語言講述或播放錄音等方式進行語言指導,常規訓練頻率為每周2 次,每次30分鐘,根據患者精神障礙程度增減訓練頻率。
(1)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改善情況進行統計和比較。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SAS和SDS 自評量表最高分均為100 分,最低分均為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
(2)對兩組患者一般指標進行統計和比較。一般指標包括:患者早期精神障礙持續時間以及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由SF-16 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由生理職能、心理職能、環境、活力4 個方面組成,該量表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優。
(3)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進行統計和比較。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發放我院自制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患者匿名填寫后回收,回收率為100%。該調查問卷采用百分制,根據問卷所得分數進行滿意度分級。即所得分數在0 分以上、50 分以下,指標可判定為不滿意;所得分數在51 分以上、70 分以下,指標可判定為較滿意;所得分數在71 分以上、90 分以下,指標可判定為滿意;所得分數在91 分以上、100 分以下,指標可判定為非常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文中生成的所有數據均通過SPSS21.0 統計學系統進行整理和比較,研究生成的心理狀態評分、早期精神障礙持續時間、生活質量評分等計量數據的表述方法為(),行t 檢驗;研究生成的護理滿意率等計數數據的表述方法為(n,%),行χ2檢驗;P值為組間差異評定標準,P<0.05 表示組間數據差異突出,有統計學意義。
統計可知,護理前兩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評分均較高,分數較為相似,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56.82±5.28 23.11±2.04 58.93±5.16 22.48±1.97對照組 40 56.71±5.20 35.76±2.68 58.89±5.20 36.72±2.18 t 值 - 0.0938 23.7540 0.0345 30.6514P值 - 0.9254 0.0000 0.9725 0.0000組別 例數
統計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更高,早期精神障礙持續時間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一般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一般指標比較()
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19.71±2.33 56.92±1.25 90.96±3.51對照組 40 29.82±4.61 56.89±1.31 82.46±2.17 t 值 - 12.3788 0.1047 13.0272P值 - 0.0000 0.9168 0.0000組別 例數早期精神障礙持續時間
統計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護理滿意度率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嚴重創傷是臨床中常見病癥,通常選擇手術治療。然而患者術后易發生創傷性精神障礙,進而導致患者精神方面、行為舉止等出現了與現實生活環境不符的情況[3],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會給患者及家庭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加強對嚴重創傷患者的術后護理十分重要。有文獻顯示[4],對于采取手術治療的嚴重創傷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模式,能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更有利于構建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模式,通過采用預見性理念對患者病情發展與恢復情況進行分析,預估患者恢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給予有效的護理手段,做好與臨床醫師搶救配合工作[5]。通過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干預,幫助患者盡快走出心理誤區,提高患者心理應激能力,進而減少患者精神和機體的應激反應[6],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使患者軀體和精神的全面康復。本次研究中,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較差、生活質量評分較低,實施護理后觀察組心理狀態明顯改善,且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提升,且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早期精神障礙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在嚴重創傷術后精神障礙患者護理中運用效果顯著,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