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期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住戶存款持續攀升,慣性增長,屢創新高:2023年1月份,居民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創下單月新高,2月份雖有顯著回落,但也增加7926億元。
其實,早在2022年居民存款“多增”,超額儲蓄現象便已出現、凸顯。中國人民銀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居民儲蓄意愿高漲,2022年第四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比達61.8%,創下有統計以來最高值。全年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遠高于2021年“全年增加9.9萬億元”的新增規模,“爆發式多增”近8萬億元。
“存款多增,超額儲蓄”現象背后,折射的是:居民儲蓄的公共性特征①,不僅依然存在,某種程度上得以進一步強化。換言之,后疫情背景下的風險偏好降低,預期趨于謹慎,而未來“諸多不時之需”促使人們更多選擇定期儲蓄。凡此種種相互疊加,客觀上對國內銀行體系、金融安全則形成了穩固支撐。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居民儲蓄應當處于靜止、“凝固”狀態。如何讓超大規模居民儲蓄能夠安全、放心“動起來”,形成實體經濟層面有效的“儲蓄—投資”“儲蓄—消費”轉化,產生良性互動,同樣需要我們由“表”及里、著力思考。
超額儲蓄“幸福的煩惱”
VS
美國中小銀行“流動性危機”
時下的全球銀行業,可謂“冰火兩重天”:一邊是,中國老百姓趨之若鶩把錢存入銀行,形成“超額儲蓄”。一邊則是,美國的儲戶爭先恐后“排隊取錢”②,導致“擠兌風潮”。
對于游走在破產邊緣的美國“硅谷銀行(SVB)”們而言——超額儲蓄、存款新增,無疑是其“迫切企盼”、望眼欲穿的。由于深陷流動性危機,到目前(2023年3月14日)為止,美國已有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和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等三家中小規模銀行接連倒閉。③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公司對此迅速作出反應,將美國銀行系統的評級從穩定降為負面,理由是硅谷銀行倒閉引發的擔憂還在持續蔓延,銀行業運營環境迅速惡化。④
突然降臨的“黑天鵝”事件,會不會擴散、蔓延,進而引發又一輪銀行危機、金融風暴甚或全球動蕩?現在給出結論為時尚早,需要進一步“跟蹤觀察,全面把判”。不過,始于2022年3月的美聯儲“激進加息周期”,可能會由此“接近尾聲,趨于結束”——為了平息接踵而至的美國銀行業倒閉風潮,作為全球央行風向標的美聯儲,未來甚至不得不“緊急轉向”,被迫開啟又一輪“救助銀行業”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大量流動性,以解在危機中掙扎的美國中小銀行“燃眉之急”。
對于中國銀行業、整個金融體系而言,美國硅谷銀行(SVB)破產倒閉帶來的警示、借鑒意義,堪稱“及時送達,不請自來”的“免費課程,生動教材,直播案例”。
第一,國內銀行業應當堅持綜合化經營大方向,避免因客戶結構單一、業務渠道狹窄,而墜入分業經營的“過度行業化”陷阱。
美國硅谷銀行長期服務PE/VC企業、高科技中小企業,客戶多為企業創始人、科技從業人員、風投管理者等,集中度較高,且與科技行業、初創企業形成“深度綁定”,建立了穩固的業務關系。其資金以貸款形式投放給PE/VC企業、中小科技企業以及科技企業員工,同時也從這些企業和員工那里吸納相應存款,形成了事實上的“創投圈內循環”運營模式。一旦遇到風吹草動,儲戶進行“擁擠式”提現,便會直接導致銀行存款嚴重流失,流動性風險也因此“顯山露水”。
第二,從資產負債優化角度講,國內銀行業一定要避免資產端與負債端的“借短投長,期限錯配”。資產分布與負債來源,在結構上盡可能做到“匹配,適應,優化,均衡”。
在流動性寬松時期的低利率環境下,美國硅谷銀行吸收了大量低成本存款——此前,其持有生物科技行業眾多初創企業(Biotech)、風投公司數十億美元的存款。進行流動性管理過程中,硅谷銀行又配置了規模不菲的美國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等長期限債券資產。隨著2022年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利率持續上升導致債券價格大幅下跌,硅谷銀行賬上持有的美債資產“由盈變虧”,而負債端的短期限存款成本不斷加大,出現嚴重倒掛。“資產負債”的失衡狀況難以為繼,最終演變為“客戶紛紛擠兌”、大量存款流失,從而導致流動性危機的發生。
第三,更深層次來看,在市場主導型的金融結構下,美國硅谷銀行顯然缺乏“獲取長期、穩定存款來源”的廣泛群眾基礎。
前幾年,硅谷銀行沉淀了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僅從2019年四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硅谷銀行的存款規模就從618億美元暴漲至1730億美元,但其中定期存款比例僅為4%。⑤
而超額儲蓄這種“幸福的煩惱”,是我國傳統“勤儉持家”儲蓄文化、國內銀行業持續健康運行以及“居民儲蓄主要被用于社會保障等居民未來的公共支出”各因素相互疊加,共同賦予中國金融體系的“特別紅利”,應當倍加呵護、善待珍惜。
對于國內銀行機構而言,應當主動擺脫“以存貸利差為主”傳統盈利路徑依賴,更好適應“貸款利率重心下移,存貸利差持續收窄”的利率改革走向,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增強服務功能、轉變盈利模式。必要時,可以考慮通過“債轉股”方式來為超額儲蓄提供更多“超額收益”。
第四,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中的融資需求,國內銀行業應當多管齊下、廣辟渠道,以“銀行信貸+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組合方式,達到“各方支持,共同推動,合力而為”的效果。
第五,對于中國金融體系而言,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方面,應當結合當前我國“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金融體制改革舉措,完善金融監管,壓實各方責任,織密金融安全網,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依法將所有銀行機構、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金融監管范圍,實行“穿透式”、全方位監管,避免像美國硅谷銀行等中小銀行那樣,“在許多實際操作層面上缺乏美國聯邦機構的有效監管”⑥,從而使其在“監管缺失”中“迷失自我,放任自流”。
近幾年,美國聯邦機構對中小銀行的監管開始放松,致使“許多銀行出現風控失調,最終出現運營困難甚至倒閉”⑦。鮮活、生動的教訓告訴我們,金融監管決不能“漏空白,留死角”。
正因為此,圍繞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風險苗頭,應當通過落實“金融十六條”措施等來促進“房地產企業保交樓”,抓住“改善優質頭部房企資產負債表”這個重點,激活資產、接續負債,補充權益,提升預期,改善優質房企經營性和融資性現金流,引導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回歸安全區間,從而逐步推動房地產行業向新發展模式轉型、過渡。
此外,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同樣要從調整、改善“政府資產負債表”入手,優化地方政府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重塑國企、國資估值定價。
而無論是激活房地產企業資產,還是在構建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方面,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重要構成的證券市場和產權交易市場,都“應有所為,大有可為”。
做強、做優、做大“家庭資產,家庭資本”,
促進儲蓄—投資、儲蓄—消費的有效轉化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今年3月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同樣強調“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3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在介紹1—2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指出“總的來看,經濟運行企穩回升”,“但外部環境更趨復雜,需求不足仍較突出,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牢固”。⑧
超額多增的居民儲蓄“立足長遠,重在預防”,不可避免地對當下的即期消費產生影響,形成“抑制效應”,如何破解?加快政策落實落地,大力提振信心、持續穩定預期,顯得尤為重要。這其中,擴大需求、促進消費的宏觀政策組合拳,應當圍繞“住房、就業、收入、教育、就醫、生態環境”⑨等老百姓身邊具體事,貼近城鄉居民的實際感受去謀劃、推進。
一方面,更好發揮銀行等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作用,通過“儲蓄—投資(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有效轉化,為實體層面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基建等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促進供應端的企業生產,從而帶動、擴大社會就業,不斷增加居民收入。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居民家庭樂此不疲地進行“定期儲蓄”的同時,也在排隊扎堆“提前償還房貸”⑩。“一增一減”之間,負債減少、負擔減輕的同時,“家庭凈資產,家庭資本”亦相應增加。由此得到的啟示是:在家庭“資產負債表”中,做強做優做大“家庭資產,家庭資本”,不僅能夠穩定長遠預期,而且可以有效釋放當前消費需求,從而有力推動“儲蓄—消費(商品,服務)”轉化,實現需求端資金流“回流”到供給端的良性循環、更好發展。
而包括證券市場、產權交易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穩步向上運行,無疑能夠對居民“家庭資產,家庭資本”的增加、擴大形成重要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不僅有利于我國金融體系結構的創新、完善、優化,而且能夠促進“居民儲蓄—金融機構—實體經濟”之間良性生態體系的形成。
注釋:
①參見周雪飛《透視居民儲蓄高峰》,《南風窗》,2004年第9期。
②參見《美國硅谷銀行儲戶排隊取錢 有人擺椅子占位置》,海外網,2023年3月14日。
③參見《硅谷銀行等三家倒閉后 美國頭部銀行吸收的存款增多》,環球市場播報,2023年3月14日。
④參見《穆迪將美國銀行系統前景降為負面 預計行業壓力將持續存在》,財聯社,2023年3月15日。
⑤參見《硅谷銀行成漏網之魚,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有何責任?》,界面新聞,2023年3月12日。
⑥參見央視新聞:《硅谷銀行關閉反映美國銀行業系統性問題》,新浪網,2023年3月16日。
⑦參見央視新聞:《硅谷銀行關閉反映美國銀行業系統性問題》,新浪網,2023年3月16日。
⑧參見《國家統計局:1—2月份國民經濟企穩回升》,央視網,2023年3月15日。
⑨參見《李強總理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2023年3月13日。
⑩參見《為啥扎堆還房貸》,《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2月15日。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版權所有者與本刊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