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 要:我國持續推進的以“兩山”理論為深刻內涵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且指明了高校育人實踐的方向。生態文明時代為環境類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職場舞臺,也迫切需要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定位、行業發展的新整合,以滿足環境類大學生在“兩山”理論偉大實踐中的主力軍角色要求。基于此,本文以N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揭示當前環境類專業人才就業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兩山”理論視域下高校以及行業層面促進環境類大學生就業形勢不斷提升和優化的建議。
關鍵詞:“兩山”理論 環境類大學生 就業 策略
一、“兩山”理論的重要指導意義
“兩山”理論是基于對傳統發展的反思觀念及生態危機的威脅而進行的理性選擇。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闡明了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時代發展的深刻變化,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史無前例的高度。黨的十八大報告從“五位一體”的框架闡述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我們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
“兩山”理論是新時代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全面理解“兩山”理論的豐富內涵和特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3]把握“兩山”理論的基本內容,必須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歷史思維入手,揭示“兩山”理論的辯證關系和發展規律,進而揭示一系列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實質性規律,并透過規律認知“兩山”理論對全社會各個方面產生的深刻影響,從而指導我們在高校人才培養的育人實踐。[4]
二、環境類大學生穩定就業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與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我國大學的環境類相關專業教育實際上從20世紀70年代已經開始。在工業革命時代,人類通過粗放地發展和無節制地利用生態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水土流失、森林退化等。[5]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人類的社會發展理念,從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到今天的生態文明,都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人們也逐漸認識到要建立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在新時期的發展背景下,我們必須從“兩山”理論的角度來審視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及問題,有針對性地革新人才培養計劃,優化行業從業環境,努力培養一批兼具生態環境意識、扎實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全面的環境類專業人才,并使之順利成為踐行“兩山”理論偉大實踐的生力軍,為我國逐步向生態文明轉型、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6]
三、N校環境類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其問題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為了更好地了解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情況等信息,我們對南京某省屬本科院校(簡稱“N校”)環境類專業2017級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進一步掌握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和不足。調查對象涉及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三個專業。以不記名線上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相關數據,實際發放調查問卷237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20份,有效回收率約92.83%。在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中,男生為118人,占比約53.64%;女生為102人,占比約46.36%。城鎮戶口學生164人,占比約73.64%;農村戶口學生58人,占比約26.36%。從專業上看,環境工程專業為124人,占比約56.36%;環境科學專業為47人,占比約21.36%;生態學專業為49人,占比約22.28%。
(一)N校環境類專業人才競爭力有待提高
通過分析N校環境類專業2017級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可知,有91人考取了研究生,占比41%;有25人進入事業單位或考上公務員,占比11%;40%的畢業生選擇進入職場參與競爭;8%的畢業生在畢業時仍處于待業狀態。較大比例的環境類專業本科畢業生選擇進一步深造或進入體制內工作,更多地尋求相對穩定區、舒適區,更有少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一定程度上說明環境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對進入社會參與市場競爭、接受用人單位挑選的信心不足。
調查問卷中,就“所在單位規模大小”這個問題的答案來看,在進入職場40%的畢業生中,在50人以下的單位工作的學生比例占67.04%,在50—100人單位工作的學生占11.36%,在100—500人單位工作的學生占15.91%,而在500人以上單位工作的學生只占了5.69%。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環保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而環保類企業本身行業壁壘低、技術門檻不高,特別是近幾年疫情對全球經濟形勢的負面影響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導致企業的生命周期在日漸縮短,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大規模的中小企業將占基本面,它們成為環境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的主流選擇。[7]
另外,在進入職場40%的畢業生中,進入國企16人、外企14人、私企56人,分別占比18.18%、15.91%、65.91%(其中有2人在共同創立的私營企業)。可見,在只有40%的畢業生選擇進入職場參與競爭的情況下,大部分進入的是門檻相對較低的私企,只有少部分進入的是國企或外企工作。同時,就“工作內容與所學專業是否相關”這個問題的答案來看,有29.54%的畢業生選擇“轉行”進入其他行業,如銀行、建筑業等。就地域分布而言,留在南京本地或去其他一線城市的畢業生有24%,二三線城市占比76%。從調查問卷來看,絕大多數畢業生選擇了回家鄉或家鄉就近的城市就職,主要的原因在于就職的薪資與工作所在地的生活成本不對稱等因素有關。如表1所示。

(三)以“兩山”理論為宏觀指導開展行業資源整合優化大學生求職市場環境
當前我國大量的中小型環保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儲備較差、盈利能力不強。國家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帶來的政策性紅利雖然使環保市場壯大,整個環保行業人才需求旺盛,但人員待遇較差,發展空間不足,人才流失嚴重。
針對當前行業發展的痛點對環境類大學生求職就業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需要以“兩山”理論為宏觀指導從行業的角度開展資源優化整合,提高整個環保行業的發展水平,從根本上改善大學生求職市場環境。地方政府作為環保行業的核心推動力量以及最大的市場需求主體,應改變初期對待環境治理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對一個區域內的整體環境問題的解決進行頂層設計,從細分領域的專業治理向環保問題的系統化或綜合化解決方案轉換。地方政府通過積極引導,從政策層面市場角度推動環保企業業務結構由單體業務模式向縱向延伸,倡導產業化集團模式,從單一投資商向工程建設板塊延伸,形成“投—建—運”完整的盈利鏈,促進盈利模式多樣化,直接帶動行業環境類人才的薪資待遇提高、發展空間提升、從業環境優化,間接增強環境類大學生的求職意愿,促進環境類大學生群體就業形勢的徹底改善。
五、結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提出了應對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并深刻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在新時代“兩山”理論的思想引領下,我國正逐步步入生態文明時代。高校作為培養符合市場需求人才的主要基地,應順應新形勢,在“兩山”理論視域下培養環境類專業人才,不斷提升環境類學生的基礎專業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工作創新意識及社會活動能力,并與整個行業一起,深刻開展人才培養變革,積極培養大學生的生態素質,不斷優化大學生求職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隗斌賢.綠色化發展視域下“兩美”浙江建設的社會文化效應——習近平“兩座山”科學論斷的體會與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6):57-63.
[2]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 吳佳妍,眭國榮.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探究“兩山”理論的演進與應用[J].文教資料,2021(9):71-74.
[4] 李靜,于容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生態經濟發展[J].區域治理,2019(36):53-55.
[5] 李軍,等.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科學指南:學習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6] 肖華花.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淺析[J].科教文匯,2008(7):20-21.
[7] 趙德芳.基于就業需求視角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15):21-22,29.
[8] 毛成,蔡玲麗,李一星,等.社團參與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研究[J].文教資料,2021(34):186-189.
[9] 陳博.對新型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文教資料,2021(21):83-84.
[10] 劉明華,劉以凡,林春香,等.生態文明視角下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0):62-64.
基金項目:2023年度鹽城市社科基金項目資助(2skB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