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朝陽
摘 要 抓好初中語文教學測評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測評要關注學生的綜合性素質,多元化評價學生的各種能力;要尊重學生主體,人性化評價學生個性;評價語言要中肯恰當,藝術化激勵學生進步;評價不能只局限在教學結果上,應持續化評價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教學測評 實施策略 多元化 人性化 藝術化 持續化
測評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運用測評能在課程教學中發揮激勵、診斷、導向、調控的作用,能使教學設計做得更加完善。有效實施初中語文教學評價策略,要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多元化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語文教學評價多從學生試卷分數著眼,認為分數囊括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顯然是不科學的?!罢_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涉及聽說讀寫、理解、觀察、想象、創造、動手操作等能力,有些“能力”難于用分數衡量。測評應該基于整體性和綜合性原則,考慮三維目標,全面考量學生的語文素養。其實每次大型考試分數不能唯試卷,還要加上平時各項能力小測試進行綜合評價。
如“聽”的能力測評。準備好一篇文章,或下載一位名人演講錄音或視頻,擬好幾道題,借助多媒體播放,讓學生聽后回答出來,這樣考查學生聽覺的敏銳度和大腦的快速反應能力;考“說”的能力,給個話題讓學生稍作準備就演講,看口語表達是否流利、邏輯性是否嚴密;考“讀”的能力,也不能只看對問題的理解,還要聽口語,看能否抓住文章基調讀出作者的情感,根據音準、語氣、語速、音重、節奏等方面去判斷。這樣多方面評價才算比較全面。
評改學生試卷,不是只判斷對錯那么簡單,可以將班上學生答每道題得分情況一一統計,分析學生還存在什么問題。如有的寫字潦草看不清筆畫,這可從學習態度上評價;有的答題浮于表面,有的答題角度單一,這可從思維技巧上加以評價;有的答題用語不規范,可從語言角度評價。評價學生作文,涉及到材料、結構、主旨、手法、語言、情感等多方面內容,都要一一作出評價,讓學生能充分了解自己。
多元測評能發現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薄弱環節,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有效提升語文素養。
二、人性化評價,尊重學生主體
人性化評價要考慮每個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和智能。首先可在測試題上設基礎題、發展題、創新題等不同層次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與愿意選做,讓每個人各顯其能,各盡其力。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要客觀公正,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個性發展。在答題賦分上,不唯教師的“標準”答案,可以靈活處置。對成績好的要高標準嚴要求,對成績差的可以適當放寬尺碼。比如考閱讀題,有些學生密密麻麻寫了不少文字,符合“標準”答案的要點少,教師要盡量從學生的解答中找到閃光點,找到答案中的合理因素。有的完全背離“標準”答案,但答題角度不錯,回答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教師應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的異向思維。有的答題不夠完整,還缺少一些要素等,教師不能因為有所欠缺就否定一切。教師評價要多給予肯定,當然肯定優點不是包容缺點,人性化的賦分旨在尊重學生主體,在精神上鼓勵上進。
在評價方式上,改變過去傳統測試評價只是由教師一人說了算,教師有“權威”的話語權,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缺乏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等,評價主體、形式單一,學生不可能得到快速發展。先說學生自評。每次測試后教師讓每一個學生寫一個試卷分析,內容包括失分題、失分原因、改進方案,通過自查,總結經驗和教訓,使學生養成自省習慣。再說生生互評。測試后讓學生互相交換評改試卷,認真學習別人怎樣答題和構思作文。大家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做題技巧和體會,并提出建設性意見。這樣能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精神。家長參與評價,比如不少學生的作文寫的是家庭和社會生活,家長比較熟悉,能給予適當的評價和指點。多主體參與評價會使評價更趨客觀、準確、全面,更有利于學生的進步。
三、藝術化評價,講究語言三“性”
評價語言分口頭評價和筆頭評價,評價語言應是動態的、靈活的,它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隨機生發。評價語言需要藝術化。藝術化的語言是充滿情感的精當語言,能營造情感交流的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樂于聽其言,就能敬其教,得其益。藝術化評價要注意語言三“性”:
鮮明性。評價語言精當就能給學生以鼓勵,評價“好”與“差”要準確指出原因。如朗讀課文,“你讀得很精彩!”之類的評價就很籠統,學生不明白“精彩”在哪里。教師應在音準、情感、停頓、語速、語氣、音量、流利等方面給予中肯的評價,讓學生在教師評價中掌握朗讀要領。
真實性。教師的評價要發自肺腑,評價應以贊賞為主、批評為輔,應多用鼓勵性語言,不用挖苦、刺激性語言。但贊賞性語言要有度,應實事求是。一味運用贊美之詞“和稀泥”以討學生歡心。長期受表揚的學生難耐挫折的打擊。教師要以誠懇的態度對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
生動性。教師評價語言要生動,比如用描繪性語言,用修辭性語言等,既能使語言生動,也能起到警醒作用。如考默寫《錢塘湖春行》中的“誰家新燕啄春泥”一句,有學生把“啄”字寫成“捉”字,教師可以說:“誰家的燕子長得真古怪,銜泥筑巢不用嘴而用手捉啊!”學生能在詼諧的氛圍中明確形聲字的作用。
四、持續化評價,重視整個過程
傳統教學評價,只注重學生測試成績的終結性評價,并以此衡量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評價學生學習的成績和能力。這種只看“結果”而不注重學習過程、學習環節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評價不是短暫過程,而是伴隨教學過程的持續化過程。如每天批改作業,發現學生在某些方面有亮點就及時表揚和推廣,發現學生課堂發言有創見就及時肯定。學習過程的評價措施有很多,如:
即時演講評價。每節語文課前安排三分鐘時間演講,一次圍繞一個小話題進行,話題或扣住單元課文,或根據時事新聞,或敘述個人生活體驗,或講述逸聞趣事等。演講能反映口語表達能力,能反映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敏捷性;能鍛煉學生的穩定性、自控性等心理素質。每人一學期若干次,按照制定的評分細則現場打分,做好記載。
指定閱讀評價。這種閱讀主要是利用閱讀課以讀書競賽的形式進行,如閱讀某部名著,在規定時間內讀完,然后讓學生做幾道記憶和理解性的測試思考題。讀課外優秀短篇佳作,讀完就做測試題。這種閱讀主要考查在單位時間內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
筆記和日記評價。筆記是隨堂聽課的記錄或課外閱讀的名著、優秀佳作的筆記摘抄。日記要求抒寫真情實感,要有生活情景的記錄和感想。定期檢查給予評分,優秀者可展出、交流并加分。
關注學習過程、環節,重視平時教學和練習過程中的知識薄弱點、欠缺點,及時彌補,能提升學生成績。若只看測試結果,忽視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評價,延誤評價會影響學習效果。
總之,測評是一門值得探討的藝術,教師要注意靈活性,將筆試與面試結合、分項與綜合結合、平時與階段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要把學生各種素養的發展放在首位。
[作者通聯:福建晉江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