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林 孫述好 徐浩然 彭祖想 蘭婷 劉佳南 王偉 韓雨哲




摘要 為探究鴨綠江的魚類資源群落組成現狀,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鴨綠江丹東段進行魚類資源調查。結果表明,共獲得31種魚類,隸屬于6目12科29屬,其中以鯉形目種類最多,共2科17屬19種,占總種類數的61.29%;其次為鱸形目,共4科5屬5種,占總種類數的16.13%;其他包括鲇形目2科3屬3種,鮭形目2科2屬2種,鰻鱺目和七鰓鰻目各1科1屬1種。從分區和區系組成上看,鴨綠江丹東流域魚類大多數屬于中國平原區系復合體和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其次為晚第三紀早期區系復合體和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因此,中國平原區系復合體、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晚第三紀早期區系復合體和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是組成鴨綠江丹東段魚類區系的基礎。對比已有資料,魚類種類數明顯減少,其原因可能是人類活動加劇造成環境的污染和采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
關鍵詞魚類資源;魚類區系;保護對策;鴨綠江
中圖分類號S9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08-009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21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Investigation of Fish Resources in Dandong Section of Yalu River
YAN Lin SUN Shu-hao XU Hao-ran et al(1.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ming 116023;2.Dandong Fisheries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Dandong, Liaoning 118000;3.Freshwater Fisheries Science Academy of Liaoning Province,Liaoyang,Liaoning 111000)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fish resources community in Yalu River, a survey of fish resources was conducted in Dandong section of Yalu River from November 2020 to October 202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31 species of fish were obtained, belonging to 6 orders, 12 families and 29 genera, of which Cypriniformes were the most, with 2 families, 17 genera and 19 species, accounting for 61.29% of the total species, followed by Perciformes, 4 families, 5 genera and 5 species, accounting for 16.13% of the total species. Others include 2 families, 3 genera and 3 species in the Siluriformes order,2 families, 2 genera and 2 species in the Salmoniformes order,1 family, 1 genus and 1 species of each in the Anguilliformes order and the Lampetiformes ord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oning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most of the fishes in the Dandong basin of the Yalu River belong to the Chinese plain floristic complex and the Northern plain floristic complex,followed by the early Neogene floristic complex and the Southern plain floristic complex. Therefore, the Chinese plain floristic complex, the northern plain floristic complex,the early Neogene floristic complex and the Southern plain floristic complex are the basis of the fish fauna in the Dandong section of the Yalu River.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data, the number of fish spec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sampling.
Key wordsFish resources;Fish fauna;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Yalu River
鴨綠江發源于長白山,流經吉林和遼寧兩省,在東港市后又匯入黃海。全長790 km,流域土地總面積64 000 km2,流入黃海的總河河徑流徑水量平均每年約為300億m3,是我國北方年降水量充沛和漁業資源豐富的三大河流之一。其水系動植物種類繁多,為東北地區重要的生物物種基因庫,獨特的河口地貌也使其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1]。是目前我國北方年降水量和上游漁業資源豐富、污染較輕的三大河流之一。鴨綠江水系碧綠清澈,長流不斷,為魚類的持續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鴨綠江海域具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1]。多年來,大量學者專家對鴨綠江進行過多角度的研究調查,在一些文獻上也作過一些報道,如鴨綠江唇魤骨(Hemibarbus labeo)[2]、斑鱖(Siniperca scherzeri)[3]、鱘(Acipenser sinensis)[4]、細鱗魚(Brachymystax lenok)[5]、大銀魚(Protosalanx chinensis)[6]、花羔紅點鮭(Saluelinus malma)[7]等魚類的生物學特性研究。目前為止,有關鴨綠江魚類資源調查的研究相對較少。張盛軍[8]分析了鴨綠江下游魚類資源現狀,并對資源保護進行了探討;劉修澤等[9]對鴨綠江下游 (丹東段)冬春季魚類種類組成及區系特征進行了初步研究;喬淑芬等[10]對鴨綠江吉安段魚類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基于此,該研究通過對鴨綠江丹東段魚類資源的調查分析更新該流域近年來的魚類組成及數量變化,旨在為鴨綠江丹東段魚類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樣本采集圍繞采樣點位采用掛網、地籠等采捕方式進行捕撈。對漁獲物進行冰凍保存,運回實驗室并及時進行種類鑒定、常規生物學測定。樣品固定保存方法參考《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手冊》[11],選用體表完整、體型適中的樣品浸泡于10%的福爾馬林中。
1.2采樣點設置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對鴨綠江丹東段的漁業資源進行調查。考慮氣候因素、魚類繁殖、發育和越冬各個時期的影響,采用因地制宜的調查方法并結合歷史調查結果及相關法律法規,共設置7個調查點位。調查點位分布見圖1。
1.3樣本鑒定依據納爾遜分類系統對目前采集到的標本資料進行分類鑒定,在標本鑒定工作過程中,主要的各類參考資料出版物分別為《東北地區淡水魚類》[12]、《遼寧動物志·魚類》[13]、《遼寧省水生經濟動植物圖鑒》[14]、《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15]等國內權威出版物。
1.4數據采集樣本數據采集參考于《魚類樣本處理及圖像信息采集操作手冊》[16],數據主要包括樣本的數量、全長、體長、體重、空殼重、性腺重,最終對數據進行記錄整理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鴨綠江丹東段魚類組成及數量分析調查得知,鴨綠江丹東段流域共采集到31種魚,隸屬于6目12科29屬。其魚類名錄及主要分類依據地位見表1。該次魚類調查中,魚類種類最多的為鯉形目(Cypriniformes),共2科17屬19種,占物種總數的61.29%;其次為鱸形目( Perciformes),共4科5屬5種,占物種總數的16.13%;鲇形目(Siluriformes) 共2科3屬3種,鮭形目(Salmoniformes) 2科2屬2種,鰻鱺目(Anguilliformes)和七鰓鰻目(Petromyzoniformes) 各1科1屬1種。
2.2漁獲物結構及捕撈規格以漁獲物總重量對經濟食用魚進行劃分。由表2可得出鴨綠江丹東段鯽、鰱、鯉為主要經濟食用魚類,在漁獲物總重量中各占16.36%、12.97%、15.88%。其中鯽魚尾數最多,為246條,占總尾數的16.97%,其次是東北黑鰭鳈,為210條,占總尾數的14.48%,扁吻鮈、花魤骨、有明銀魚分別捕獲118、108、121條,各占總尾數的8.14%、7.45%、8.34%。
2.3鴨綠江丹東段魚類分區依據李思忠的觀點,中國的淡水魚類分布可分為5個區: 北方區、華西區、寧蒙區、華東區及華南區[15]。參考上述5區各種魚類的地理分布位置特點得知,鴨綠江丹東段的魚類屬于北方區的有8種(鯽、鯉、鏡鯉、拉氏鱥、黑鰭鳈、馬口魚、東北七鰓鰻、烏蘇擬鲿),占總數的25.81%;屬于華東區的有21種(團頭魴、鰱、鳙、寬鰭鱲、棒花魚、唇魤骨、花魤骨、瓦氏雅羅魚、草魚、似鮈、泥鰍、北方須鰍、扁吻鮈、黃顙魚、鲇、有明銀魚、香魚、棘頭梅童魚、鴨綠沙塘鱧、葛氏鱸塘鱧、斑鱖),占總數的67.74%;屬于華南區的有2種(鰻鱺、烏鱧),占總數的6.45%。由此可見,鴨綠江丹東段的魚類大多數屬于華東區,其次是屬于北方區和華南區的魚類。
2.4鴨綠江丹東段魚類區系組成通過魚類營養水系結構、繁殖區域共位群、棲息生態環境等3個指標對鴨綠江丹東段流域的魚類繁殖生態系統狀況進行綜合分類。在此次鴨綠江丹東段魚類水產資源狀況調查中,肉食性魚類有15種,分別是鳙、唇魤骨、花魤骨、拉氏鱥、馬口魚、鰻鱺、東北七鰓鰻、烏蘇里擬鲿、鲇、有明銀魚、烏鱧、棘頭梅童魚、鴨綠沙塘鱧、葛氏鱸塘鱧、斑鱖,所占比例最高,為48.39%;雜食性魚類有12種,分別是鯽、鯉、鏡鯉、棒花魚、瓦氏雅羅魚、黑鰭鳈、似鮈、泥鰍、北方須鰍、扁吻鮈、黃顙魚、香魚,為38.71%;草食性魚類有4種,分別是草魚、團頭魴、鰱、寬鰭鱲,為12.90%。按照產卵繁殖共位群,鴨綠江丹東段魚類的群體產卵繁殖方式可大致劃分為:沉性卵,占總繁殖種數的19.35%;漂流性卵,占總繁殖種數的25.81%;黏性卵,占總繁殖種數的51.61%;浮性卵,占繁殖總數的3.23%。產黏性卵的魚類最多,產浮性卵的魚類較少,只有1種為烏鱧。調查得知定居型魚類有23種,占總種數74.19%;洄游型魚8種,占總種數的25.81%。從分區和區系組成上看,鴨綠江丹東流域魚類大多數屬于中國平原區系復合體和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其次為晚第三紀早期區系復合體和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因此,中國平原區系復合體、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晚第三紀早期區系復合體和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是組成鴨綠江丹東段魚類區系的基礎。鴨綠江丹東段水域魚類生態習性和區系劃分具體見表3。
3結論與討論
3.1魚類組成現狀及分布特征調查發現31種魚類,與劉修澤等[9]調查的33種魚類相比,魚類總數相差不大,但是魚類種類相差較大。原因可能為:一是人類活動加劇,如環境污染、江邊養殖場增多、砂石開采、旅游景點開發、碼頭設立等,導致部分魚類消失;二是捕撈受環境及相關法律法規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造成樣本收集不全面;三是受增殖放流等工作的影響,導致部分種類的比例增加;四是水利站、水庫的建造,影響了洄游性魚類的遷徙,導致一些魚類消失。同時,該次調查發現的31種魚類與鴨綠江中游的47種相比,魚類組成相差較大,鴨綠江丹東段未出現細鱗魚(Brachymystax lenok )、花羔紅點鮭(Salvelinus malma)、鴨綠江茴魚(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等喜冷水、喜流水的溪流性魚類。而喜穩水以及緩流水流的魚類出現的較多,如鯽、鰱、烏鱧等。
1997—1998年2次豐水期(5—8月)解玉浩等[17]對鴨綠江河口區的下游魚蝦個體群落情況做了魚類調查研究分析,魚類不同種類的個數總計48種,該次魚類調查研究發現魚類不同種類的個數減少,相差幅度較大,可能由于鴨綠江下游丹東江段的淡水徑流排放量與下游水溫明顯低于往年豐水期,一些下游魚類長期進入深水河口區越冬,以及下游水溫的明顯降低都會導致下游江中魚類餌料和微生物的形態變化[18],致使下游魚類進入活動水域范圍以及被打撈捕獲魚的機率與往年豐水期江段相比明顯變小,故此次魚類調查初步研究分析了鴨綠江下游丹東段的魚類群體組成變化現狀及魚類分布形態特征,以后應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分析。
3.2魚類資源保護及利用該次魚類調查中共發現的31種水生魚類,有10種魚被國家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分別是棘頭梅童魚、鰻鱺、草魚、團頭魴、鰱、鳙、鯉、鯽、黃顙魚、烏鱧;調查顯示,近年來,由于繁衍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人類過度的捕撈以及環境的污染,有3種魚被列入《遼寧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分別是東北七鰓鰻、鰻鱺、香魚。除此之外,東北七鰓鰻、香魚還被列入《中國東北地區珍稀瀕危動物志》,尤其是香魚還被列入《國家瀕危動物名錄》。由此可見,該流域香魚、鰻鱺、東北七鰓鰻等魚類種質資源已急需保護。因此保護鴨綠江下游丹東段區域野生珍稀魚類種質資源迫在眉睫。筆者認為,為推進鴨綠江珍稀魚類資源恢復,而采取的保護措施可參考長江禁漁制度:在禁漁制度實施初期,劃定禁漁區域,確保魚類在繁殖期得到有效保護,魚類資源從而得到增長;在禁漁區域禁止捕撈制度成熟后,可以考慮擴大禁漁范圍,在當地漁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時,延長禁漁時間,考慮禁漁期執法隊伍、經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足,優化禁漁途徑,加強法律制度等。姜濤等[19]的研究表明,長江禁漁戰略雖是從2019年開始,截至2020年全面禁漁,僅進行了近2年的時間,但對鄱陽湖長江刀鱭數量恢復的作用已經凸顯,由此可知,建立禁漁制度是具有可行性。
4建議
該研究主要通過在鴨綠江丹東段流域共采集到的31種魚,進而研究了鴨綠江丹東段流域魚類的種類及分布特征、魚類區系組成特點和魚類捕撈等內容,在調查時發現由于生存環境被破壞、過量捕撈,香魚、鰻鱺、東北七鰓鰻等魚類數量越來越少,已經成為重點保護動物。針對調查現狀提出以下建議:①充分發揮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作用,將生態環境與魚類資源結合,制定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環境生存支持系統,滿足珍稀魚類繁衍生存的基本條件,使其物種得到合理的保護;②嚴禁漁民過度捕撈以及不合法、不規范的捕魚方式,嚴格執行禁漁期條令,魚類資源不斷增加,適當時期可進行保護性開放,定時定點進行捕撈,建立捕撈額許可證制度,有計劃地調整重要經濟魚類的捕撈量,使捕撈量小于種群增長數量,從而達到生態平衡的目的;③合理開發利用,充分利用鴨綠江江河資源維護和修復鴨綠江生態區,大力深入野生魚類人工養殖技術的科學研究,為合理開發野生魚類的人工養殖提供技術支撐,采用人工增殖方式放流,維護了物種的多樣性,使一些瀕危物種得到保護,同時達到改善水質、水域的生態環境和增加養殖戶收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光復,李國強.鴨綠江魚類志:鴨綠江及其毗鄰水域生物資源[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2] 楊培民,駱小年,金廣海,等.鴨綠江唇魤骨仔、稚魚形態發育與早期生長[J].水生生物學報,2014,38(1):1-9.
[3] 周明華,余祥勝,賀詩水.條件反射理論在鴨綠江斑鱖食性馴化中的應用分析[J].農技服務,2016,33(1):20.
[4] 王燕妮.鴨綠江鱘魚養殖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6(21):153.
[5] 黃浩明,張德龍,莊龍杰,等.鴨綠江細鱗魚的生物學[J].水生生物學報,1989,13(2):160-169.
[6] 解涵,唐作鵬,解玉浩,等.水豐水庫大銀魚的繁殖生物學[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1,16(2):79-86.
[7] 黃權,張東鳴,周景祥,等.鴨綠江花羔紅點鮭繁殖時間、產卵條件和產卵行為研究[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97,19(S1):106-109.
[8] 張盛軍.關于鴨綠江下游魚類資源現狀及保護的探討[J].河北漁業,2007(10):47-48.
[9] 劉修澤,王愛勇,郭棟,等.鴨綠江下游(丹東段)冬春季魚類種類組成及區系特征初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5):84-88.
[10] 喬淑芬,顧地周,孫忠林,等.鴨綠江集安段魚類資源調查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5,36(1):11-15.
[11] 張覺民,何志輝.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手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12] 解玉浩.東北地區淡水魚類[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13]? 遼寧省科學技術委員會《遼寧動物志》編輯委員會. 遼寧動物志:魚類[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14]?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 遼寧省水生經濟動植物圖鑒[M].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15] 李思忠.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16]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魚類樣本處理及圖像信息采集操作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17] 解玉浩,唐作鵬,謝涵,等.鴨綠江河口區魚蝦群落研究[J].中國水產科學,2011,8(3):20-26.
[18] 徐東坡,范立民,劉凱,等.長江徐六涇河段漁業群落結構(2005—2006年)及多樣性初探[J].湖泊科學,2007,19(5):592-598.
[19] 姜濤,楊健,軒中亞,等.長江禁漁對鄱陽湖溯河洄游型刀鱭資源恢復效果初報[J].漁業科學進展,2022,43(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