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喆 李秋生 劉小春




摘要 隨著技術受眾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要素需求越來越高,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成為順應時代變化,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模式。目前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運行總體呈現受眾滿意度高、任務完成度較好的態勢,但由于資金短缺和體制不順,仍然存在諸多現實約束。以江西省為例,基于協同治理理論,從“分工共贏與縱橫拓展”的邏輯視角分析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生成的必然性和優化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機制的深化路徑。
關鍵詞協同推廣;生成邏輯;協同治理;農業重大技術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08-023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5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Generating Logic, Realistic Constraints, and Deepening Paths for Collabo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RAO Zhe LI Qiu-sheng LIU Xiao-chun(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2. Institut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With the technical audience’s demand for the technical factor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n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has a high audience satisfaction and a good degree of task comple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actical constraints due to the shortage of funds and the system is not smooth. This paper takes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overnance, from the logical perspective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win-win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expan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major technologies and the deepening path of optimizing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major technologies.
Key wordsCo-extension;Generating logic;Co-governance;Importa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進入全面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新時代賦予農業科技適應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新使命。面對新時代新要求,不論是推進農業大規模化和高機械化的以糧食作物為主的舊農業領域,還是推進高增值高產值的以經濟作物和種養混合為主的新農業領域,都產生對農業生產技術高標準、高質量的內在剛需[1-2],尤其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等方面。因此,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要素尤為重要。
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適應的理論,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將協同學應用到農業推廣。德國的赫爾曼·哈肯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中具體闡釋協同學理論,通過比較不同領域中多元系統和元素的合作效益理論,將無序和有序相統一。為了不斷提高我國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適應力,農業農村部在2018年發出《關于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工作的通知》(農科辦〔2018〕16號),確定內蒙古、吉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西、四川8省(區)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工作,其中重點指出,“圍繞發展現代化農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發展綠色發展”的項目,以重大技術產業優勢為主線,構建需求關聯和利益結合的現代化“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優勢互補”的農技推廣協同服務體系機制。
在我國,長期以來延續著層級化分明的農技推廣系統,這種經驗使得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一直是農技推廣資源使用的主體,但是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從整體來說,一方面,由于科技創新的主體之間各自為政、各自作戰[3],導致一系列問題:農業科研封閉運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戶真實需求得不到滿足;農業教學和推廣的各自為政,農戶學習和培訓成本增加,農業技術推廣壁壘增加。另一方面,科技創新體制不完善,創新隊伍和創新資源難以集成,科層化的農技推廣部門和科研教學單位、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之間缺乏有效的合理分工、跨部門的協同推廣機制,導致農業重大技術從成熟化、集成示范到應用的體系表現為分割化和低效率[4]。
江西作為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重點生產基地,是農業農村部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工作的省份之一。以中央《關于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工作的通知》(農科辦〔2018〕16號)的精神,2018—2020年江西省選擇優質稻米、蔬菜、果業、草地畜牧業和水產,2021年增加家禽產業,6個優勢特色產業進行試點。聚集“接天連地”的農技推廣隊伍、推廣農技高質量高效率技術,促進江西省農業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機制、構建“一主多元”和“一性三化”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即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為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多元力量參與的“一主多元”體系和公益性、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的“一性三化”體系,進而形成可持續、可推廣、可復制的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機制。
以江西省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為例,筆者及其團隊以江西31個縣為樣本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普通農戶進行訪問,對個別典型案例研究并加以分析,分析整個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機制服務的狀況,以及解釋這種機制的生成邏輯和具體實踐路徑,正面證明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機制能有效促進農業發展。
1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的實踐現狀
1.1項目完成度高,實現增量增質按照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統一部署,江西圍繞產業開展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選擇了26個推廣科研單位、45個縣市區(其中有9個縣市區是同時安排2大產業)作為協同實施單位。課題組2019年1月赴江西省31縣調研,受訪農戶1 379戶,規模主體525個,5個產業重大技術協同項目實施縣達42個,協同推廣的五大產業農業重大技術共16項,在計劃執行期內各協同推廣主體“橫縱聯貫”,增強科技在支撐農業結構調整和促進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五大產業的推廣重大技術項數、核心示范基地建設、人員培訓等目標任務完成度較高,實現完成率100%(表1),其中,在四大協同推廣面取得顯著成效。
1.1.1實現示范品種增量增產。五大產業堅持高產量、高品質、綜合性標準要求,實現優良品種增量、增產。以稻米產業為例,江西省在10個試點縣共建設26個優質稻重大技術核心示范基地,明確了甬優系列、野香優系列等優質稻品種,在“7+2”稻米區域稻米品牌均選擇了1~5個優質稻新品種,實現高質量多元化種子品種作為品牌支撐品種。果蔬產業也在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下,同樣實現示范品種增加。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發揮自身科研技術優勢,培育贛椒16號、贛茄1號和贛苦瓜4號等新品種,在“農技推廣機構+科研教學單位”的模式下,在農技推廣機構推廣的蘆筍航天6號、航天7號2個品種基礎上增加蔬菜大戶和企業的品種選擇范圍,提高品種整體質量。果業團隊也新增了新余蜜橘、“紅美人”“由良”“睛姬”“沃柑”“雞尾葡萄柚”等優良品種,這使得形成早、中、晚不同熟期等果樹品種的新格局。總體來看,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使得技術要素在上游研發端實現突破性進展。同時,這也使得優質技術示范效益明顯提升,發揮了技術要素增效率、降成本的優勢作用[5]。蔬菜產業多個品種實現了增產增收,例如示范點葉菜類蔬菜單位面積增產9.6%,平均增效18 090元/hm2。通過推動良種良法落地,草地畜牧產業養殖效益明顯提高,例如示范推廣的肉牛發酵床養殖模式,實現“兩增兩減”(養牛增效、牛糞增值、牛病減少、成本降低),農產品效益和質量得到極大提升。
1.1.2實現示范優質技術增加。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機制給予五大產業技術集成的資源優勢,推進孵化科學化、實用性和可行性高的優質技術標準和科學技術規程,整體提升農業重大技術輻射力和影響力。例如,稻米產業已累計建立百畝核心示范區26個,通過制定了雙季優質稻“兩優一增”壯稈保優標準化栽培技術、優質稻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標準化種植技術、水稻“三控”栽培技術等多14項地方標準,以組織培訓、觀摩等多種方式實現輻射周邊地區4.153萬hm2以上,在實現示范技術增加的基礎上擴展輻射示范區域。果業產業的6個協同單位和10個實施市縣(區)在17個經營主體開展示范推廣,對各關鍵節點技術集成,突出生態建園和冬季清園等品質提升實用技術,草擬9項標準,實現輻射示范推廣0.157萬hm2。為了確保項目示范推廣穩步推進,切實起到輻射帶動作用,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在完善技術標準的操作方式和技術內容的基礎上使得技術受體從經驗轉向科學, 從“一炮轟”轉向依據類型、種類和時間階段操作,進而實現品種增產增收。
1.2技術受體滿意度高,實現效度提升從整體來說,在技術指導便利性、技術指導及時性、技術獲取和技術增效等4項滿意度方面,推廣對象的滿意度較高[6]。其中,五大產業的4項滿意度均超過60%,這表明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工作滿意度較高(表2)。
1.2.1示范基地建設優化。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過程中重視示范基地建設,示范基地要求統一標牌、統一標準,同時新增示范基地均要求按照生態建園、機械作業和綠色防控等高標準規范建設。例如,新干縣臘月紅生態果業基地,按照全程輕簡化栽培模式,推廣起壟栽培、寬行密株、防草地布等高標準化建設,使得栽培效率大大提升。另外,安遠縣橙皇果業示范基地以綠色環保為原則,推行生態建園,實施大苗定植、智能化管理等標準管理園區果業,相比于周邊果園區,整個示范生態園的建設品貌和管理質量呈現更良好的態勢,進而促進增加技術輻射群體的滿意度。
1.2.2示范經營主體技術水平提高。由于地方疫情推遲線下推廣工作,各產業先后采用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技術培訓。例如,優質水稻產業實施縣開展各類培訓及指導192期(次),組織現場觀摩31場(次),培訓農技人員及種植大戶2627人次。同時,果業產業的全省17個協同單位和實施縣協同組織開展線上培訓共計30余期,保障疫情期間培訓工作的順利推進,累計培訓人員6 500余人次,另外線下培訓共計50余期,培訓人員3 200余人次,形成多渠道、廣資源、多覆蓋的培訓模式。水產業通過培訓外包的項目制方式,團隊邀請組織高校教授專家或高級技術人才30余人次,舉辦培訓班23期,發放技術資料5 600余份,受益相關技術人員、養殖戶和管理人員超過2 000余人次,使示范經營主體技術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2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的生成邏輯:分工共贏與縱橫拓展
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將協同學理論納入農業技術推廣建設中進行嘗試和探索。面對當前新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高標準、高質量的內在剛需,協同學理論之所以能成為農業重大技術推廣理論基礎,根本原因在于新時期內外部訴求的有效契合。因此,該研究借助協同理論分析范式,探究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的生成邏輯。
2.1內部需求:分工共贏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聚集國家各級農業推廣機構、科研院校、協同實施單位、市場化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方力量,搭建構建“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和“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式推廣服務模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提供全程化、精準化和個性化、定單式農技服務。
51卷8期饒 喆等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生成邏輯·現實約束及深化路徑2.1.1技術鏈分工合作。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根據各單位的優勢和特長實現產業聚焦,按照產業分派任務指標,組建由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推廣專家和涉農科研院校的技術專家構成雙首席專家組,推廣首席專家牽頭負責,技術首席專家給予技術支持,以項目合同制度形式,實現“熟手做熟事”,集中技術資源供給,保障產業推廣和發展的高質量(圖1)。
江西省整合縣級、鄉鎮農技人員、鄉土人才和新型經營主體等力量,組織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穩定支持、常年進駐,實現農技推廣主體協同發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推動區域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產業轉型升級。積極促進科教部門尤其是促進縣級農業農村局科教部門內部的項目整合,同時促進科教部門與產業管理部門和農機管理部門的融合。例如,瑞昌縣積極促成江西省農科院、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農技推廣中心、九江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與瑞昌市碧野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開展稻鴨共養新模式,2020年“稻鴨共生”模式在瑞昌推廣面積1 200 hm,2021年推廣面積1 533 hm,達到了節本增效、綠色生態,可實現增收5 250元/hm。
另外,政府通過簽訂合同購買服務等方式,在種養大縣和其他有需求地區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從農業鄉土專家、農業種養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骨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等群體中招募特聘農技員和特聘動物防疫專員,建立一支以項目為核心的動態農技推廣人才小組,聚焦培育壯大各地特色產業,強化農技指導服務,提供產業發展所需的精準指導和咨詢服務,逐步補齊農技服務產業覆蓋的短板。以瑞昌市陽洼家庭農場為例,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農技推廣總站、九江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地方家庭農場開展的瑞昌山藥病蟲害防治及連作障礙攻堅試驗,2021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連作地單產達22 046.1 kg/hm,與新地15 000 kg/hm相比,平均增收9萬元/hm以上。
2.1.2區域聯動合作。根據地域差異和當地產業特色,分配給實施縣市對應的產業技術方案制定、實施、培訓、指導等具體實施任務,配合建立當地特色產業技術示范推廣基地,達到“熟地做熟產”,更高效推廣特色產業技術。在建立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機制后,科研機構和推廣機構面對繁雜的產業技術需求,能更調和地應對和處理,加快技術研發和推廣的進度,實現市場所要求的技術需求,提高農戶的技術滿意度(圖2)。
積極推動區域性農技推廣工作站、區域性優勢產業協同推廣工作站的建設和管理,一方面采取“1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N個區域綜合(產業)站”的方式。建立縣級農技推廣部門設在鄉鎮、服務范圍覆蓋多個鄉鎮、相對獨立運行、公益性與經營性融合發展、非法人性質(人事關系不變)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例如,2021年2月和9月,吉水縣八都區域農技推廣工作站、玉山縣區域性優勢產業協同推廣站先后建立,承擔縣級及以上農業農村部門以及所覆蓋鄉鎮人民政府安排的農技推廣任務、縣級農技推廣部門安排的其他相關工作。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建設區域性優勢產業協同推廣工作站和農技工作站,2種類型工作站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的能效。以吉水縣為例,吉水八都鎮吉安紅毛鴨原種場借助八都區域農技推廣工作站的畜牧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撐,利用先進保種技術開展吉安紅毛鴨原種資源保護,進一步優化板鴨加工原料鴨新品系,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板鴨加工原料鴨高端專門品系,打造出“八都板鴨”這一全國馳名品牌[7]。
2.2外部需求:橫擴縱深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充分發揮“左右聯結”“上下聯結”的優勢,12個項目縣全部構建了個區域性優質稻米產業協同推廣工作站,其中5個項目縣印發了正式文件,橫向建立了“縣級專家+鄉級專家+鄉土人才+特聘農技員+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推廣機構,縱向建立了“農技推廣機構+科研教學單位+農技員+種糧大戶(合作社)”聯動機制,激活全產業鏈發展。網絡化、層級化的體系構建使得系統效率提升,各主體合作意愿增強,合作渠道擴展,同時以項目和技術為紐帶的鏈接方式,協同單位之間的管理呈現靈活性和資源集成性,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極大增強。
從橫向體制建設來看,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發揮公益性技術力量和商業性要素優勢,“縣級專家+鄉級專家+鄉土人才+特聘農技員+新型經營主體”的模式以產業推廣首席專家與省級農業部門簽訂任務合同為基礎,雙首席專家根據各實施單位優勢,擇優選擇子項目單位,進而實現協同推廣區域站和農產品市場化品牌的高效結合[8]。以浮梁縣江村鄉為例,當地農業農村辦公室的協助創建浮梁縣魚之然種養專業合作社,調動社會力量,聚集資金和人員,以此為基礎創辦浮梁縣優質稻米產業協同推廣工作站,設立了專家工作室,懸掛示范指導專家聯系牌,建立優質稻(有機稻)生產基地13.333 hm,注冊優質稻米品牌——“魚之然”商標,有機稻售價20元/kg,產值約63 000元/hm,純效益約21 000元/hm,比普通一季稻增效11 550元/hm以上,深化促進市場化和公益性組織優勢互補。
從縱向體制建設來看,“農技推廣機構+科研教學單位+農技員+種糧大戶(合作社)”聯動機制強化了各方聯合協作,實現產業重大技術集成熟化,示范、推廣、應用的無縫連接,進一步暢通了全產業鏈發展。以蔬菜產業重大技術為例,蔬菜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工作重點圍繞四項重大推廣技術,以“五化”(標準化、可視化、輕簡化、適宜機械化、綠色化)和解決產業發展瓶頸為導向,分別組建了技術指導團隊深化了“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式推廣服務模式機制,建立了41個示范基地和示范推廣基地1 633.33 hm,培育了新型經營主體58個。比如,石城縣舉辦全省蔬菜(白蓮)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觀摩會暨培訓班,整合縣級、鄉鎮農技人員、當地鄉土人才和新型經營主體等力量,邀請白蓮研究專家、國家蜂產業體系崗位專家授課,全省21個縣市120余人參加培訓活動。各推廣單位之間,企業、經營主體之間相互交流,優勢互補;從上而下,合理分工,明確目標任務,實現每個實施縣至少設立了 1 個示范推廣區域,示范基地綜合生產效益提高了5%以上,舉辦了培訓班102 期,培訓技術人員5 299人/次,發放資料49 720份,將成熟的綠色高效技術推廣至基地、到企業、到農戶、到田間。
3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的現實約束
隨著持續推進農業重大技術協同示范推廣,著力搭平臺、活機制、建隊伍,著力構建新型農技推廣服務平臺,優化激活協同推廣機制,不斷充實提升農技推廣隊伍,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加快新技術進村到戶入田,江西省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也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3.1投入不足造成了種種問題由于省級協同單位缺乏項目經費,區域協同工作站缺乏專項經費支持,各產業均面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技術儲備不足問題,項目規劃和啟動時間不足,項目經費調整與管理制度還不完善,實施縣基地的建設、重大技術跟蹤、落實、指導力度也不夠到位。同時,由于參與單位的行政工作擠壓時間、集中統一時間較少等因素,縣鄉級單位對項目實施的謀劃力度不夠,使得站員的動作空間狹窄,積極性不高,推廣實施效果必然受到約束。與此同時,盡管6個產業重大協同推廣項目實施以來各產業取得了不少亮點成績,例如吉水縣的區域建站、瑞昌市的農技聯盟與協同推廣等,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但由于經費缺乏,沒有很好總結提煉和宣傳報道,總結提煉不夠,宣傳報道不及時,致使項目實施的總結宣傳不足。而中老年農民作為經營農戶的主要群體,他們對新技術、新方法的接受、掌握和推廣速度不及青年人快,當硬件和軟件配套建設經費缺乏、技術規程傳遞堵塞、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缺乏熱情時,協同推廣落地成效必然削弱,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也會受到一定阻礙。
3.2體制不順造成的效率低下最顯著問題之一是縣內實施單位協同性不夠。雖然各個單位對農業重大技術項目試點完成度很好,但總體協調機制不順暢,項目整合工作存在典型多頭指揮、責任不明確等問題。例如,隸屬于農業農村廳科教處的項目,包含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基層農技隊伍建設、高素質農民培育、學力提升行動等內容,盡管工作內容和側重點不同,但主要是聚焦于產業發展中人才資源的配置、技術問題的發展和產業發展。在與產業管理部門、農機管理部門等對接時進展順暢,但延伸到下級的市、縣級農業農村部門時就出現明顯的對接壁壘和溝通隔閡。由于項目實施部門的二級單位不同、分管領導不同,縣級內實施單位形成一個低效率的系統,這導致實施單位參與積極性和熱情不高,部門之間相互推諉且責任劃分不明,整合融合表現出效益弱、效率低。另外一個顯著問題是,由于在改革進程中,體制主體仍存在思想顧慮,使得決策制定過程中識別問題和制定計劃都表現出“不落地”的低效辦公方式[9]。例如對項目實施中發現的共性問題,盡管形成了部分咨詢報告或政策建議書,但溝通不能落實到方案實施和方案控制過程中,不能把對策變政策、文章變文件,甚至信息不能報送省委省政府的決策層,造成決策體制的低效率。
4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的深化路徑
4.1深化農科教技術協同推廣推動各級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加強與縣鄉農技推廣機構的協同聯系,從技術研究、試驗、示范、推廣等各環節加強協作,暢通農業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過程、全鏈條[10]。建議省級農業科教部門加大技術協同推廣力度,更大力度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探索擴大在各地以多種形式設立科技服務站,讓基層農技人員可以與省市級專家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操作,推動科技研究更接地氣,讓技術推廣更具人氣,暢通研究所—推廣站—應用地的科技研究轉化通道,提高技術創新推廣效率,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4.2深化鄉鎮級農技推廣機制改革繼續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技術、經費方面的支持力度。繼續開展特聘農技員計劃和基層農技人員“三定向”工作,緩解基層農技人員不足的矛盾。探索推進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與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工作銜接機制,在任務制定、責任落實、考評考核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工作制度,使各項農技推廣工作有人做、有錢做、有責任做。此外,開展創新融合試點工作,加強上級部門間協同,讓基層人員可以大膽改、放心改。
4.3深化資金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完善示范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政府項目經費支持力度,鼓勵吸納市場化主體資金,將傳統推廣的部分經費調整為重大農業產業規模經營主體的項目資金,支持更多農業產業,同時統籌資金使用安排,規范資金使用,加快資金執行,嚴控使用范圍。根據績效考評和報送總結等反饋,科學分配經費使用比例,以“完成任務、用好資金、建好臺賬”的行為標準提高資金運用效能和使用效益。
4.4深化農業政策章程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工作是一項要求高、運行協作成本高、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的系統性項目,試點工作要從明確農業重大技術產權契約規程,增強技術創新主體內生動力,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機制作用,提高農業重大技術資源供需匹配耦合度,激發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主動積極性等多個方面進行配套政策改革[11]。為建立多元協同的農業重大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政府應制定適合各協同主體發展的因地制宜的法律法規,鼓勵各地開展新機制的創新和嘗試,支持和允許改革創新試點過程中試錯、容錯和糾錯, 讓試點工作放開手腳,為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的落實營造公平良好的法制氛圍。
4.5深化典型案例帶動作用利用多渠道宣傳農業重大技術,促進農民田間學校、展示示范、網絡平臺等多樣化推廣方式,配合信息化、網絡化、多元化推廣方式,深入田間,實現廣泛宣傳,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等全方位的服務。培育優質農業科技示范主體,將鮮活示范典型打造成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的展示窗口和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指導服務的聯合平臺。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現狀,科學把控示范主體數量,遴選技術能力強、輻射意愿高的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通過指導服務、技術培訓等方式推動示范主體提升科學種養水平,學習配套集成的農業實用技術,輻射和幫扶周邊農戶。
參考文獻
[1] 黃季焜.以數字技術引領農業農村創新發展[J].中國農墾,2021(5):7-9.
[2] 馮小.公益懸浮與商業下沉:基層農技服務供給結構的變遷[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3):51-58.
[3] 陳開勇.協同科研院校和推廣主體力量? 促進農業重大技術轉化應用[J] .四川農業與農機,2018(5):6-7.
[4] 張華泉.我國71年農村科技扶貧變遷歷程及演化進路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15):18-27.
[5] 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取得標志性成果[J] .農業工程技術,2021,41(3):23.
[6] 鄢朝輝,湯晉,翁貞林.南方草地畜牧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滿意度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西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14):8-12.
[7] 李芳.活機制? 壯隊伍? 搭平臺[N] .江西日報,2022-02-21(007).
[8] 肖慧,謝芳婷,文喜賢,等.江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縣的模式比較、政策評估與未來展望[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169-173.
[9] 劉凱,諶潔,龍瓏.江西重大農業技術協同推廣做法與成效[J].中國農技推廣,2020,36(11):23-25.
[10] 蔣和平,郭超然,蔣黎.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J] .農業經濟與管理,2020(1):5-14.
[11] 李秋生,鄭凱欣,劉小春.新時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實踐探索、制約因素及深化路徑[J].世界農業,2022(2):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