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玉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課程觀、教學觀與評價觀,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發(fā)展而設計,課堂教學要營造一種崇尚真知、探尋真理的氛圍,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引導學生體驗、質疑、探究與合作,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努力使學生獲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如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上好每一節(jié)課,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在每位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一)扎實備課,設計出“個性化”教案
備課質量的好壞決定一節(jié)課課堂效率的高低。一節(jié)好的備課,首先還是應該備好教材。一篇好的教案要求教師要對教材有自已獨特的見解,不唯教參是論,不唯教輔是從。并且備教材時,教師也要運用新思維,轉化新視角,勇于創(chuàng)新,張揚個性,做到備出“個性化”教案。
(二)了解學生,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備好課除備好教材外,還應備好學生,充分了解學生。對于學生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課前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水平,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研究如何科學地教,要以學生學習過程為主線來設計和組織教學,切實做到心中有學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安排教學,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
其次,課中要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接受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激活學生的思維上下功夫,在調節(jié)學生學習主動性上下功夫,這樣設計的教學方案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最后,課后了解學生的困惑及困難,并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先前的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有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成就高效的教學。
(三)情境生活化,增強體驗感
知識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如能滲透從生活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就會使學生產生更強的體驗感,從而呈現(xiàn)教學的高效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設計能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樣的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符合新課程理念。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讓新課導入生活化,可以讓演示材料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實物,還可以讓課外作業(yè)生活化。這些生活化的教學設計,貼近了學生的實際,學生不僅容易接受,還會學以致用,從而激發(fā)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活動才能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學生才有可能產生“經驗”與“頓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一)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問題情境
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問題情境。這里所說的“問題情境”又分為新課開始的“引入情境”和課堂問題解決環(huán)節(jié)中的“設計情境”。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越新穎,對比度越強烈,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他們探索的愿望就越強烈。如:如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節(jié)的開始,設置了這樣的懸念:列出如下一組算式后——①9999×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125=?④98×35=?,我很快地說出了它們的得數(shù)。當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說出的得數(shù)正確后,感到驚奇不已,這時我趁機導入新課:學習了這節(jié)課之后,你就會知道老師是怎樣很快算出得數(shù)的。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興趣特別濃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別迫切。讓每個學生都處于驚奇、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學習過程中,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逐漸進入教育情境,教學效果就更好了。
(二)營造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想、敢說、敢問、敢做,勇于、樂于展現(xiàn)自我,從而保證學習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
新課程的教學觀、學生觀決定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新型的民主平等的關系,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是以師生交流互動、生生合作活動為主要形式。置身其中,教師在課堂上要扮演的是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教師應參與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盡可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平等對話。如與學生進行交流:“你覺得這種方法怎么樣?“誰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們分享一下。”同時教師要信任學生,賞識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給學生多一份理解和尊重,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自信,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新理念下的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上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應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分成不同板塊,提出不同要求,供學生分組探究,要求每組學生互幫互助,相互配合,明確分工,共同歸納出結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有個性的學習提供空間。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他們熟悉的“購蛋糕情境”導入學習,根據創(chuàng)設的小組合作探究實驗,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也使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樣的教學,學習的主動權充分掌握在學生手里,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舞臺,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xiàn)出來了。這種人人參與的合作方式,教學效果就顯而易見了。這種以合作、探究為主旋律的課堂,其有效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操作、總結、歸納而形成的數(shù)學知識,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教學肯定會事半功倍。
(四)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新技術在教學中的發(fā)展和運用,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我們的課堂教學要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技術。眾所周知,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身,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為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課前借助課件的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課堂教學氣氛,從而能迅速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小學科學的《風化》、小學數(shù)學中的《圓錐的體積》《平移與旋轉》,在教學時都可以做成多媒體課件。同時多媒體技術還能使課堂教學變得好看、生動,擴大課堂容量,增加知識密度,突破課堂的時空限制,節(jié)省板書時間,使學生享受圖、聲、像等多種情境的賞讀情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然而,多媒體技術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且不可文末倒置,而應本著高效、有用的原則,根據學生學情、教學內容,從實際出發(fā),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其效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與核心。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都需要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創(chuàng)新,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的舞臺。讓有效教學成為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