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宏
2023年3月10日,美國硅谷銀行因資不抵債被金融監管部門關閉。硅谷銀行向高科技初創企業及相關私募股權/風險投資(PE/VC)機構提供的投貸聯動業務模式是敏捷的,但其基于這一業務模式的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模式的適應性進化卻失于敏捷。2023年3月以來,從硅谷銀行到瑞士信貸,歐美銀行業發生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風險失控事件表明,敏捷化程度已成為衡量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關鍵維度。就此話題,本文以硅谷銀行風險失控事件為例進行深度剖析。
發生過程
硅谷銀行主要服務于PE/VC、高科技企業,在前兩年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中,美國的PE/VC市場快速擴張,給該行帶來大量低息存款,其存款規模、資產規??焖僭鲩L。
隨著2022年5月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一方面,PE/VC市場流動性收緊,企業存款增長乏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硅谷銀行在資產端配置了大量長久期的持有至到期債券(HTM)和可供出售債券(AFS),當利率快速上漲時,債券價格暴跌,硅谷銀行資產端和負債端同時面臨巨大壓力。
3月9日,硅谷銀行宣布大規模再融資,包括以虧損18億美元的代價出售210億美元債券,增加150億美元定期借款,出售普通股和優先股募資22.5億美元等。這引發了市場對其流動性不足、財務虧損的擔憂,恐慌性拋售硅谷銀行股票,當天股價下跌60%。同時,PE/VC機構提醒被投企業將存款轉移,一天之內擠兌420億美元。3月10日,硅谷銀行因資不抵債被關閉。
原因解讀
資產負債結構嚴重失衡。負債端,硅谷銀行存款結構不夠穩定,在1731億美元存款中,定期存款加上個人儲蓄存款只有66億美元左右,占比為3.9%,其他都是企業活期存款。資產端,在利率下行周期,為獲得更高收益,硅谷銀行將大量資產配置長期資產支持證券和國債等非信貸資產。負債端短期存款占比大,資產端配置大量長期證券,在美國對中小銀行較為寬松的監管環境下,凈穩定融資比例很低,無需進行監管資本壓力測試,使其面臨巨大的流動性風險。
風險集中度較高。硅谷銀行的客戶基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VC、PE這類投資機構,另一類是科創企業,客戶群體過于集中。風險投資機構和科創企業的資金特點是,沒有商業化、市場化的產品,缺少經營性正現金流,投資人的投資和科研支出等容易形成大額存款和大額支出。此類客戶集中度過高,增加了硅谷銀行經營的不確定性。
美國貨幣政策與監管政策之間缺乏協調,對中小銀行的監管較為寬松。2019年,硅谷銀行的總資產只有712億美元,存款只有617億美元。疫情發生后,美聯儲實行量化寬松政策,造成美元泛濫,大量資金投向科創企業,所以突然之間存款多了起來。這些存款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形成的,對硅谷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根據美聯儲對金融機構的監管要求,硅谷銀行處于第四檔銀行范疇,不需要設置逆周期資本緩沖,無需進行監管資本壓力測試,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也沒有監管要求。
信息披露不當導致客戶擠兌,引發流動性危機。硅谷銀行貸款風險并不大,資產方沒有太多的不良,是聲譽風險扮演了其倒閉的直接導火索。數字經濟時代的擠兌以小時計,速度方面呈幾何級數提升,一旦擠兌,銀行閃崩。硅谷銀行賤賣資產導致了市場恐慌,為彌補虧損發布新股募集計劃又進一步加劇了負面信息的沖擊,儲戶提款導致現金余額降至-9.58億美元,股價單日跌幅超過60%,風險因素的多層級多維度疊加,導致硅谷銀行自出現危機至倒閉僅僅歷時3天,幾乎是頃刻坍塌。
復盤分析
商業銀行具有天生的脆弱性,在銀行倒閉案例中,流動性危機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需要注意的是,在數字經濟環境下,銀行面對的風險傳導特征已經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風險變化速度及傳染速度不斷加快,導致極端情景出現的概率上升,風險程度也有所加劇。
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轉化為聲譽危機的警惕性。從表面上看,是信息披露引發了市場擔憂和擠兌,事實上,隨著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科技企業存款減少,大額取現現象時有發生,存款持續流失,硅谷銀行負債端面臨巨大壓力,不得不采取新的融資手段,從而導致信息無法掩蓋,引發擠兌。負面輿情在短時間內的迅速擴散,極大地縮短了處置聲譽風險的有效時間。同時,如果單一機構發生重大聲譽風險卻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恐慌情緒的蔓延將給社會秩序和金融穩定帶來重大系統性風險隱患。因此,要前瞻性地分析風險信息披露可能引發的負面輿情,做好聲譽風險評估,完善處置預案和應對措施,著重穩定和恢復社會信心,避免風險向其他金融機構傳染,引發系統性風險。
堅持穩健經營的基本原則。商業銀行實施特色化經營策略,仍要始終堅持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三大原則。硅谷銀行開創了以投貸聯動為核心的業務模式,不良貸款率常年處于1%以下,顯著低于同業平均水平,卻因資產負債結構失衡導致流動性危機。這提示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在開展特色經營、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同時,要以合理確定風險邊界為基礎,主動安排各類風險結構,實現風險控制與經營業績、當期收益與遠期價值之間的合理平衡。
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硅谷銀行顯然在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及應急處置方案方面存在較大問題。要以此為鑒,在強化負債結構多樣性管理的同時,貫徹前瞻性和主動性管理思路,全面監測和分析各項流動性風險因素,細化應急演練方案,檢驗流動性風險應急措施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壓力測試等風險管理工具,全面考慮宏觀和微觀經濟變動因素、交易對手信用變化,評估銀行潛在流動性風險水平。
強化跨周期經營理念。硅谷銀行的危機與美聯儲寬松政策刺激下科創行業的迅速發展,以及緊縮政策下的行業收縮密切相關。商業銀行要提高宏觀經濟分析能力、經濟周期的研究能力以及相應行業、產品的選擇能力,根據宏觀政策變化和行業內企業經營情況波動,適時調整經營發展和風險管控策略,做好跨周期經營。
管理啟示
上述對硅谷銀行風險失控的復盤分析表明,其風險自變量在于硅谷銀行負債端和資產端都存在集中度過高,資產負債結構嚴重失衡,資產端大量配置了長久期的HTM和AFS,同時,負債端資金來源主要來自于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大額不穩定批發存款,這類客戶具有高度的同質性,未受保存款比例過高(91%);其因變量在于數字化環境下流動性危機輿情傳播烈度呈幾何級數提升,多層級多維度疊加快速擠兌,頃刻坍塌;干預變量在于貨幣政策與監管政策之間缺乏協調,美聯儲加息節奏過快,利率快速上漲時債券價格暴跌,但硅谷銀行卻可不受美聯儲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率、補充杠桿率的壓力測試約束。
風險管理思維方式無非是線性與非線性兩種。線性思維傾向于用因果關系理解系統,有時會陷入多元問題一元化、拿過去推未來、局部用于整體的窠臼;非線性思維可用于解決輸入和輸出不成正比的、多元、非連續的問題,有助于拓展思路,看到事物的普遍聯系。數字化時代的風險管理不能僅依賴考慮自變量和因變量關系的線性思維,而是應打破單一因果論(如考慮經濟生態環境的差異性),識別非勻速發展曲線的基本形態(如經濟周期理論),采取考慮多維度干預變量的非線性思維(如監管壓力測試),也就是進化的思維。
歷史上諸多銀行風險失控的教訓在于業務拓展超出了風險管理能力的邊界。1994年,凱文·凱利在他的著作《失控》中提出了當時少有人理解的“生物學進化邏輯”。雖然要掌握復雜理論、生物論或系統論中的任何一種都絕非易事,但好在掌握非線性思維的目的不是掌握這些理論,而是認識到由自組織、非線性、反饋機制等因素構成的系統從本質上是不可預測和被控制的,并將這樣的理念轉化為日常決策與行為的指導。擁有非線性思維不是為了“控制”,而是為了“進化”。
風險管理升維,需要依托面向生態的開放式金融數字系統,提高銀行風險管理的敏捷性,“敏”銳感知生態環境中風險因子及其交叉影響變化,迅“捷”轉變風險管理策略以適應變化,真正融入銀行價值創造的全流程。
(作者系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行長、首席風險管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