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麒
課程思政在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和加快落實中央關于基礎教育重大決策部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師的職責。然而,一些人認為,課程思政教學應該放到語文、思想品德課等人文學科類的基礎課程中進行,而數學是自然科學,與課程思政掛不上鉤。筆者認為,課程思政猶如細雨,潤物無聲。數學課堂就是土壤,無時無處不浸透著細雨之水;學習者就如小草,總是吮吸著土壤里的水分。所以,課程思政應貫穿于整個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課堂不僅強調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強調對數學思維、數學素質的培養,而且要求學生了解數學文化。小學數學課程存在著大量德育要素,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注重挖掘德育要素,在數學學科授課過程中,引領學生悟道明理,培養學生愛家人、師長、學校、社會、祖國的優秀品德,引導學生珍愛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意志力的培育和價值觀的引導,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中。
一、創新教學觀念,深化思政教育融合
思政教育與數學教學的融合需要教師一改傳統的教學思路,提高思想站位,結合新時代的思政要求、思政素材,在數學教材中探尋融合思政教育的知識點。首先,教師要積極尋找教育契機,并汲取思政關鍵詞,如建黨100周年、民族復興、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這些內容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能夠為思政教育提供有效支撐。其次,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多元化的視角去審視數學知識,從不同層面融入思政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以小學三年級“公頃與平方千米”章節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打破以往的思政教育與數學教學割裂的教學思路,將思政教育的內容進行細化,從中找到與本小節內容相關聯的知識點,自然而然地引入思政教育元素。例如:教師提問學生:“同學們,提到平方千米和公頃,我們能夠想到一個數——960萬,大家猜這個數字代表什么?”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多學生立刻聯想到,這個數字是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同學們,我們中國的國土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位列世界第三。你們都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將來要為這個960萬平方千米的祖國做些什么呢?”這一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感知自身的使命,樹立遠大的理想,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同時,960萬平方千米這一特殊數字,讓學生對平方千米這一數學單位的認知更加具體,降低了本節課的學習難度。
二、豐富融合方法,增強思政教育感知
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但好奇心重、可塑性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時,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來讓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保持新鮮感和參與感,降低理解難度。在數學與思政教育融合方面,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小組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情境創設法等來深化學生們對數學知識、思政元素的理解,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數學“負數”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融入豐富的教學方法來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感知和體驗。如在導入負數環節,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視頻為學生展現關于負數正數概念的歷史和著名數學家劉徽所著《九章算術注》的貢獻。通過講解,一方面,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負數;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我們祖先的智慧與偉大,從而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在負數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人生的逆境與順境去解讀負數,或組織學生分小組探討“負數好還是正數好”的主題,促使學生從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負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與辨析精神。
三、精設教學過程,提高思政教育互動
教學過程是實現數學教學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的關鍵。只有把握好教學過程,才能落實課程思政。如果忽略了教學過程的精細設計與實施,學生就無法獲得數學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提升。因此,在開展數學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一是教師要系統設計教學過程,如導入環節、主體教學環節、互動環節、作業環節等,依據不同的數學教材章節內容,在每個環節中尋找可以滲透思政教育的點,以達到內容的融合;二是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每一步落實,如深化與學生的互動,做好思政教育的鋪墊、引導、啟發等。
在數學“多邊形面積”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精細設計教學過程來增強學生對辯證唯物主義、鍥而不舍探索精神等思政內容的感知和體驗。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寬,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呢?是不是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一樣?學生們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是一樣的,有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接下來,教師接著引導:數學是一門很嚴謹的學科,我們要通過一定的辦法去驗證,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入數方格法、割補法等,通過這些方法的論證,最終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高,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一致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提示和引導,如教師可通過如下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和互動:“同學們,我們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是不是很有趣,也很坎坷?為了證實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一樣,我們嘗試了兩種方法。歷史上,有很多數學家也是通過不斷地努力來獲得數學真知的。如祖沖之推算圓周率、陳景潤用幾麻袋草稿紙攻克了世界有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他們都是奮發圖強、勇敢攀登科學高峰的人。”這些話語能夠激發學生們的情感,讓學生與數學家的精神產生共振,從而讓學生獲得熏陶,塑造其正確的三觀和優秀的科學品質。
四、完善教學評價,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測評主要圍繞在數學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展開。通過測評,數學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成效、存在的問題都會呈現出來。這些測評得出的信息不僅能夠讓教師明白當前的思政教育效果,總結積累有益的經驗,而且能夠讓教師察覺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關注這些問題,從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思政教育測評的設計與實施,首先,要針對思政教育制定明確的測評目標。在進行教育測評時,教師要設計具有明確性的測評目標。即目標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目標不過于虛化,不過高也不過低,這樣才能對實際的測評有效。其次,要細化思政教育評價內容。測評內容不但要包含思政教育的內容,而且要包含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參與情況等。最后,合理設計思政測評方式,確保思政教育測評結果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即在測評的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方式來獲取最廣泛的信息,綜合多元信息來進行數學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效果評判。
在“小數乘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完善的教學評價。從思政的角度來看,小數乘法一節主要是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科學的態度。在評價方面,教師可以將這一培養目標納入其中。在測評目標方面,可以引入“通過小數點位置的變動,學生能夠理解數字的變化,以培養嚴密的數學邏輯思維”。在測評方式選擇方面,可以引入口頭評價、學生自評、教師對小學生隨機測評、生生互評等方式,以提高評價的全面性與合理性。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能夠拓展數學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創新教學觀念、豐富融合方法、精設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評價等方式,有效進行思政教育。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