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學習任務群”是我國創新型教育理念的體現,標志著我國語文教學的組織形式與實現形式將迎來根本性變化。將“學習任務群”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切實保障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升,對語文課程的發展具有關鍵的意義與作用。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文言文是教師眼中的重點,也是學生的難點。從文言文學習的初始階段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具有深遠意義與重要影響。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革新教學理念,基于大單元視閾,分析每篇文言文的“小微”任務群,并通過對任務要求、任務活動的科學設計,保障教學的高效率。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1課《楊氏之子》為例,進行詳細的論述。
一、“見微知著”,構建“小微”任務群
“小微”任務群是單元教學任務中一個相對完整的子任務單位,比起大單元任務群,“小微”任務群具有相對獨立的意識,但又依托于大單元教學的任務目標而存在,既順應了大單元統整教學的趨勢,又具有單篇課文教學的針對性。如果將大單元任務群比作“燈塔”,那么“小微”任務群就是“駛向燈塔的航船”。大單元教學統整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微”任務的構建。教師在設計“小微”任務群的教學工作時,應當從大單元、大任務的角度出發,以宏觀為統領聚焦于微觀,實現“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教學效果。
在《楊氏之子》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如果想要基于學習任務群實現教學重構,應先從整體出發,把握本單元的教學任務目標。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整體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思辨性的閱讀與表達,增強思維能力的邏輯性與深刻性,實現理性思維的提高。教師在設計這一課的“小微”任務群時,應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出發,把握楊氏之子的幽默語言,體會其獨特的思維,鑒賞文章中語言的藝術。通過梳理與整合,在大單元視閾下,教師可以結合《楊氏之子》的語言特點,依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思辨性閱讀轉為思辨性表達的順序設計出三個子任務:
【任務1】我是小小“朗讀家”:熟讀課文,理解大意,分角色有感情朗讀體會課文內容。
【任務2】誰是“智多星”:引導學生思考楊氏之子的“聰惠”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并且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予以呈現。
【任務3】比較學習,整合思維:引導學生就《楊氏之子》《司馬光》兩篇文章進行比較,感受文中兩個孩子不同的智慧,把教學內容轉化為思維模型,精準把握思辨的過程方法,從而構建出理性表達的思維模型。
二、基于“任務群”,設計教學活動
為保障“任務群”在教學活動中的順利完成,教師就應當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為單篇文言文閱讀文本建立起獨立、完整的知識系統,從而使教學內容向結構化與立體化的方向發展,發揮任務的驅動性。教師要針對“任務群”的具體特點,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略,讓“任務群”為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指導思路,并且讓指導思路順應“任務群”的發展。
(一)豐富朗讀形式,有層次地進行朗讀活動
在【任務1】我是小小“朗讀家”驅動下的教學中,“讀”應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線”,傳統教學形式中讓學生通讀一遍課文就算完成教學任務的方式,并不利于保障任務的落實。教師應當豐富朗讀形式,設計出“朗讀”“點讀”“美讀”的支任務,讓學生有層次地進行朗讀活動。“朗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讀準《楊氏之子》,解決字詞的認讀問題以及文言文的斷句問題。“點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讀懂文言文,通過一字一句地分析理解,掃清翻譯問題,引導學生基本把握住文言文的主要內容與寫作邏輯。“美讀”在于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感情,讀出特色,教師應當在“美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語音語調與情感,體會人物性格與思想情感。
(二)以小組為單位,在合作中展開教學
在【任務2】誰是“智多星”驅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教學,并且通過一系列子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的小組合作朝著深入性、層次性與邏輯化的角度發展。教師可以在小組合作開展之前,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你覺得楊氏之子與客人為什么會這么說?”“你覺得當時兩個人是怎樣的神情?說話時是什么語氣?”“你從他們的對話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回答完這一系列的問題后,學生也能夠對【任務2】中的問題形成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能夠和其他同學共同努力,共享思路,在回答問題時查漏補缺,從而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給每一個問題都作出完美的回答。在學生完成回答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繪制關于本課課程理解的思維導圖,讓學生通過集思廣益的方式梳理學習思路。
(三)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探究性教學
在【任務3】的完成過程中,教師想要真正促進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就需要打破學生的思想桎梏。在小學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每一個問題常常都配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學習活動中既缺乏思維發展的空間,又缺乏思考的機會。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探究性教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楊氏之子與司馬光的言行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關注兩個孩子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傾聽學生的意見,進行合理探討。例如:有些學生會認為:“司馬光的智慧比楊氏之子的智慧更勝一籌。”這時候,教師不要急于反駁,而應詢問學生為什么會這么想。學生說:“因為司馬光有勇有謀、臨危不亂,楊氏之子的話雖然機敏聰慧,但多少有一些對長輩的不尊重。”學生有理有據的回答反映出了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基于【任務3】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構建出一個有思有辯的語文課堂。
三、基于“任務群”,設計課后作業促落實
(一)以“笑話”為主題開展口語交際
笑話在人與人的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意義,起到了調節氣氛、化解尷尬的作用。然而,合適的笑話會引人發笑,不當的笑話卻會惹人難堪。如何把握“幽默”的尺度,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深入思考與探究的問題。《楊氏之子》就是一篇體現“幽默”的文言文,教師可以在完成這篇文言文的教學工作后,引導學生在課下搜集生活中的那些“幽默瞬間”,并且思考一下在學生所說的“笑話”里,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太恰當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幽默”的尺度。
(二)打開創新思路,展開續寫工作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學生曾經提出:“楊氏之子的話可能對長輩有些不尊重。”基于這一觀點,教師可以結合口語交際中所得出的“幽默”尺度的結論,引導學生打開創新思路,就“楊氏之子再說什么可以在體現幽默的同時又不失尊重”這個話題展開續寫工作。續寫作業的設置,是對“任務群”設計強有力的呼應,有利于幫助學生打破思維框架,基于所學文章進行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礎上展開表達。
綜上所述,基于學習任務群所展開的小學文言文重構工作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趨勢,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創新性。為保障這一教學組織形式真正在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教師就應當基于大單元任務,設計具體教學文本的“小微”任務,明確任務的要求與活動,做好任務的落實與推進工作,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