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儀
全球勝任力在2018年正式被納入PISA測試,旨在考查各國學生在全球化時代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必備能力。全球勝任力是21世紀人才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是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能力。國際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世界公民教育等,是全球勝任力教育的實施模式。2022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課程圍繞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它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跨文化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它有助于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本文將從“教師全球勝任力專業素養”“英語教學中注重開發豐富的全球勝任力學習的過程”等方面,淺談開展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國際理解教育和全球勝任力的實踐探索。
一、立足本國文化與世界對話,教師是培養學生中國特色全球勝任力的主要力量
作為新時代的公民,在認知層面,通過中外對比,理解中外文化差異。作為英語學科的教師,只有自身先具備全球勝任力,才能肩負起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重任。此外,還應具備運用中英文獲取多學科知識和資訊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文化意識,促進跨文化交流。
(一)充實自我,讀好中國故事,具備傳播文化的知識儲備和語言基礎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有目的地閱讀系列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研究與著作,同時撰寫好讀書筆記和反思。通過閱讀大量的教學指導書籍,了解多樣化的教育理論,學習多種類的教學策略和課堂管理,豐富自身育人理論和完善自我的教育之道。要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自己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儲備。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故事內涵豐富、影響深遠。閱讀中英文版的《中國成語故事》《論語》和《史記》,從大量的歷史故事中,深入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挖掘內容有趣且有意義的中國故事,作為英語教學資源補充滲透的切入點。同時,可以借助地方博物館,搜集相關資料,深入了解家鄉的文化歷史故事、名人故事等,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歷久彌新,并賦予新的內涵。
(二)開闊視野,對比多元文化,具備溝通的技能和全球視野與胸懷
英語教師在入職之前受到的系列教育中融入全球勝任力教育,如筆者在中學期間多次參加海外學校文化交流,在大學期間的通識教育課程及學科專業課程學習中,對國際理解教育及全球勝任力教育內容都有所涉獵和融合,為本人的全球勝任力培養提供積極的導向。同時,全球勝任力也是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有開闊的文化視野、了解異國文化、歷史、地理、環境、風俗等全球知識,具備跨文化交流的技能,可以引導學生分享來自外國文化的主要信息源,幫助學生學會欣賞、識別他國文化,樹立民族自信。
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異國風俗,融合在英語教學中是獲取國際化信息的重要途徑
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開放心態,利用網絡信息平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異國風俗及發展動態,尊重和理解國際多元文化,加強與國內外姊妹校的溝通、合作與友好互動等。結合國家課程,整合資源,使全球勝任力理念在英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和拓展實踐活動中得以體現。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教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和文化資源等整個教學環節中,積極探索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對策,從而有效開展全球勝任力教育。
(一)明晰體現國際理解教育的教學目標,關注培養學生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相關部門通過完善課程標準與制定核心素養框架等途徑,強調了全球視野與跨文化交際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作用。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在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明確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將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意識和能力作為發展學科素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學生具備獲取全球勝任力的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的能力。例如: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上,可以利用教材單元話題節日、禮儀和民俗等知識,豐富學生的英語語言,提升學生對異國文化知識從認知、理解到思考與本國語言的比對;在過程和方法目標上,充分開展有意義的國際理解探究活動,增強學生實踐國際化交流溝通的能力,體驗在團結合作中積極進取的心態;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幫助學生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民主公正、熱愛和平、關心人類共同發展的積極態度。
(二)開發拓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學習資源,培養學生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現行中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外國文化語言背景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整合、融入和對比等方法,依據目標緊抓相關信息,補充、拓展和挖掘國際理解教育點,給學生豐富歷史背景。例如:在學習月份單詞November中的節日時,可以給學生講“五月花”歷史事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送來生活必需品,還派人教如何狩獵、種植玉米、南瓜等,最后獲得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移民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教師借此可以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在講旅游話題中的西安兵馬俑時,介紹它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給學生講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挖掘國際理解教育點,樹立民族自豪感。
(三)創新體驗國際理解教育的主題活動,發展學生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際的綜合素養
學校在關注課堂同時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而且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充滿樂趣、深度參與的活動中得到情感的滿足,習得國際知識、技能等。
一是在英語主題活動中滲透多元的國際知識。例如:借助世界糧食日,號召學生通過閱讀、觀看相關報道了解世界上還有很多孩子處在饑餓中,珍惜我們現在的健康幸福生活,培養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二是借助符合時代背景的國際大事件,打造國際理解教育的英語主題活動。三是借助新媒體平臺與外國姊妹協議校開展網絡國際課堂,定期與外國學校同齡學生,開展持續性的、感興趣的話題交流,為學生架起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在傳播文化的同時,了解外國文化,進一步甄別鑒賞、求同存異。
(四)建構體現全球勝任力的多元評價維度,重視學生國際理解力的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在英語教學評價中對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的基礎上,將國際理解態度、情感和全球勝任力的能力等作為評價內容,與目標契合,形成教學評一致,引導學生重視全球勝任力的關注與學習。教師在建構教學評價中,充分融入國際理解教育目標,將評價作為滲透全球勝任力的重要途徑。評價方法除了紙筆書寫外,還可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主題任務,側重口頭表達、匯報、戲劇、演講、辯論、學生體驗與行動的角色表演、調查等。采用師生互評、生生共評的評價方法,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評價活動中展示自我,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全球勝任力的知識、態度和情感等。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青少年國際理解及全球勝任力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評估體系等開展實踐研究,使學生在實踐中成為真正的文化傳播者,在學習探究中構建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異國文化的理解、感悟、表達,努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全球性思維、關心和參與全球事物的未來人才。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