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強
內容摘要:杜甫詩歌是千百年來無數愛國志士共同的精神家園。通過有效的教學組織與推進探索,可幫助學生從杜甫詩歌中汲取積極入世、愛國愛民、人文關懷等精神養分。而貫通式教學能將杜甫所創作的同類型的、有典型意義的詩歌貫通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學會鑒賞杜甫詩歌的內涵美、語言美、結構美、文化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杜甫“起承轉合”的創作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并激勵學生從學過的詩歌中找出類似的表達方式,加強對新知的理解與運用。
關鍵詞:貫通式教學 杜甫 家國一體 起承轉合 精神家園
該教學以對杜甫五律《春望》開展貫通式教學實踐為例,通過引領學生研讀杜甫詩歌,感知杜甫五律創作所彰顯出的內涵美,進而由學生自主領悟杜甫“家國一體”的理念與情懷,直至學會鑒賞杜甫五律創作的“起承轉合”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近來在多個網絡平臺上,流傳一首據稱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作品《暮年》,該作品被冠以“最美最甜”、“驚艷了大唐”的美稱,其內容是:“你我暮年,閑坐庭院。云卷云舒聽雨聲,星密星稀賞月影,花開花落憶江南。你話往時,我畫往事。愿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你認為這首詩的作者是杜甫嗎?
生:不是,因為杜甫擅長寫律詩,且常常抒發愛國熱情。這首詩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看,都不像杜詩。
師:對!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的徐希平老師說:“杜甫長于律詩,起承轉合的技巧爐火純青。晚年杜甫的心境是憂國憂民,國事、家事是聯系在一起的。反觀這首《暮年》,像是網絡上常見的心靈雞湯,與杜甫詩歌的境界差遠了。”正因為杜甫“家國一體”的情懷感人至深,“起承轉合”之美動人心魄,所以杜詩對后世愛國者影響深遠,今天我們就來探究“杜詩何以成為愛國者的精神家園”這一主問題。
PPT出示學習目標:1.研讀全詩,感知作品的整體內涵;2.領悟杜甫“家國一體”的理念與情懷;3.學會鑒賞杜詩“起承轉合”之美。
二.貫通式教學之“辨析觀點”
師:本課實施貫通式教學,會在教學中逐聯引入研究唐詩的學者們所持的不同觀點,讓同學們辨析,從而通過“辨析觀點”這一方法的前后貫通,達成精準賞析杜詩內涵美的目的。
PPT出示創作背景:公元755年(唐天寶十四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西進,攻陷洛陽、長安,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于755年7月在甘肅靈武登基,史稱唐肅宗。杜甫一家躲避戰亂流亡至鄜州,他聽說肅宗已經即位,就去投奔,不料途中被叛軍逮捕,押解到長安,因為官職太小,未引起叛軍特別關注,故能在長安城里走動。公元757年(至德二年)3月,杜甫來到長安勝地——曲江。此處雖細柳吐綠,春意盎然,可舊日亭臺化為荒蕪,杜甫感慨良多,寫下《春望》一詩。
學生集體朗讀寫作背景以及《春望》全詩,感知全詩內涵。
師:依據背景,首聯即杜甫在曲江邊觸景而生發。
PPT呈現:請問“國破”怎么理解?有專家認為“國”指國家,有人認為指國土,還有人認為指國都長安。破指什么?有專家說是破碎,有人說是淪陷,還有人說是分裂。你認為哪個觀點更好?為什么?
生:我認為“國”指國都長安。因為詩人身處長安,所見都是長安破敗的實景。
師:古人寫詩有個原則,即意義不重復。上句國破山河在,下句明顯是在描寫長安城的春天,意味著什么?
生:意味著“國”肯定不指國都,否則就跟下句重復了。我認為國是指國家。因為杜甫憂國憂民,視野絕不會局促在國都。
師:好!那么“破”又該如何理解呢?
生:我認為不是“破碎”,因為如果是國家破碎,那就意味著許多軍閥割據,而當時是唐軍、叛軍各占半壁江山。“淪陷”也不恰當,國家并沒有完全淪陷。所以理解為“國家分裂”更好。
師:分析得合理。那么司馬光在《溫公續詩話》中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這句話又該如何理解?
生:戰亂導致國家分裂,雖然山河依舊,但長安的繁華煙消云散了;戰亂也導致人民生離死別,只剩下荒木雜草寂寥在春風里。
師:好!因為戰亂,所以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對此專家們有兩種理解。
PPT呈現:有專家認為杜甫看到花開,感慨時局混亂,因此悲傷落淚;看到鳥回巢,想起久別的親人身處危難而心生驚懼,這是觸物傷情,以樂景寫哀情。還有人認為:有感于戰亂,花都濺淚;因為恨別,鳥也驚心。運用了擬人手法。你認為哪種理解更好?為什么?
生:第一種觀點好,因為更能凸顯杜甫“憂國思親”之情。
師:是的,頷聯重在抒情,所以第二種觀點不太好,這種理解,使花鳥這樣的外物暫時充當了抒情主體,相對于詩人來說,顯得喧賓奪主了。再看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烽火指戰火、戰事,而對于“連三月”,專家也有爭論。
PPT呈現:有學者認為“三”是實指,即戰爭連續打了春天的三個月,呼應“城春草木深”;有人認為“三”是虛指,即戰爭延續了很長時間。你認為哪個觀點更合理?為什么?
生:我認為是實寫,三月就是指春天的三個月,說明年后戰火不斷,田園雜草叢生,百姓非跑即死。詩人睹景生情,表達了因收不到家信而為家人擔憂的心情。
生:不對,古代“三”經常表示“多”,從創作背景看,杜甫756年7月被俘,到寫這首詩已有8個月,也就是與親人斷了音訊半年多了,所以頸聯用夸張手法再次表達“憂國思親”之情。
師:認同“三”表示“多”的觀點!因為戰火綿延越久,詩人“憂國思親”就越深。可見頷聯與頸聯都深深浸潤著杜甫“家國一體”的情懷以及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的感受:戰亂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國和家分隔,國亂則家亂,國破則家破。那么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又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生:為國為家而憂愁的情感,愁白了頭。搔是想消愁的動作,結果發現頭發稀疏,衰老明顯,反而加重了愁。
師:情感分析貼切。但老師這里有疑問:李白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同樣是寫愁,杜甫突出白發短,李白突出白發長,為何截然相反?
PPT呈現:有學者認為李白的“三千丈”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用三千丈可以夸張懷才不遇的愁思之悠長;至于杜甫的白發短,是因為他搔多了造成嚴重脫發,撓頭多突出愁思重;還有人認為這種區別反映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不同的詩歌創作風格。你怎么看?
學生開展小組賞讀,通過合作學習達成共識:這兩種觀點都合理,李白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決定了他善用比喻、夸張來表達自己的悠長愁思;而杜甫擅長寫實,他身陷長安半年多,頭發越搔越短是事實,頭發的變化,彰顯詩人“憂國思親”的愁之深。
師:好!我們通過辨析專家觀點的方法,逐一賞析了首、頷、頸、尾四聯,深入感受了杜甫“家國一體”的情懷,品味了杜詩的內涵美。下面我們來品味杜詩的結構美。
三.貫通式教學之“拓展比較”
師:杜甫創作律詩,能將律詩的起承轉合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請同學們首先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品析《春望》的起承轉合之美。
學生實施小組賞讀,通過合作學習推選代表發言:首聯以景物描寫起筆,通過春景與衰景的映襯,突出了戰亂帶來的荒蕪感;頷聯上承戰亂之苦,抒發了憂國思親之情;頸聯通過敘事,由憂國轉為憂家,體現家國一體的情懷;尾聯通過細節描寫,特寫白發,彰顯詩人憂國之深,點明了主旨,這是合。
師:剛才同學提到本詩的主旨,請問春望之望僅僅是眺望長安的春景嗎?
生:還有望戰亂早日平息,望家人早得平安。
師:這正彰顯了家國一體的情懷,而這種情懷正是通過起承轉合的結構生發出來的。杜甫創作的其他律詩,也呈現出這一特色。
PPT出示:拓展比較——杜甫《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問:杜甫運用起承轉合,并不采取固定套路。他會根據不同情況有所變化,出新見巧。《春望》以寫景起,以抒情承,以記事轉,以特寫合。那么《登岳陽樓》在起承轉合方面相比《春望》有哪些變化呢?
學生實施對照比讀,分“起、承、轉、合”4組開展合作學習,依次發言。
組1:《春望》以寫景起,通過衰景表現戰亂之苦。《登岳陽樓》以敘事起,通過“昔”“今”二字,表現國變人也變。安史之亂,使人民飽受苦難,這一切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他—起上了岳陽樓。表面上看“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現在總算實現了,實際上是因戰亂而流浪到此,才有了登樓的機會,這是通過記敘個人遭遇來表現戰亂之苦。二詩起筆手法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
組2:《春望》頷聯上承戰亂之苦,抒發了憂國思親之情。《登岳陽樓》頷聯承接首聯登樓,寫登樓所見景色:詩人看到遼闊的洞庭湖時,想到大地仿佛裂開了,乾坤在水面上日夜不停地浮動。這是借寫遠景來象征國勢的動蕩不安,暗藏憂國憂民之情,境界比《春望》頷聯的憂國思親之情更高。
組3:《春望》頸聯通過敘事,由憂國轉為憂家,體現家國一體的情懷。《登岳陽樓》頸聯寫詩人登上岳陽樓遠眺后,從胸中翻騰著國事民事,轉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負”的痛苦上來。“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與親朋音信斷絕的孤苦,不了解朝里、地方上、家鄉的情況。“孤舟”寫出了詩人全家擠在小船上飄泊度日,年老多病,報效國家的希望渺茫。此聯同樣通過敘事,書寫家國一體的情懷以及報效國家不得的痛苦。
組4:《春望》尾聯通過特寫白發的鏡頭,彰顯詩人憂國之深,點明了主旨。《登岳陽樓》尾聯則描寫了兩個鏡頭:一個是西北方向長安附近激戰的鏡頭,一個是在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詩人流淚的鏡頭。前者是詩人想象的虛景,后者是詩人所處的實景。可見詩人身在岳陽,心系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天下。詩人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心,點明了主旨。
師:大家的合作學習成果豐碩,揭示了杜詩成為愛國者精神家園的原因。杜甫之后的愛國志士通過閱讀其詩作:可以從杜甫“家國一體”的理念中汲取精神生活的養料,可以學習杜甫“起承轉合”的創作技巧來外顯自己的精神價值。
學生代表總結心得:杜甫的愛國情感是充沛的、熱烈的、真摯的。在動蕩的社會中,他看到了現實,也看到了歷史,感受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感受到了千千萬萬和他一樣生活在亂世的百姓。他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敘述出當時的真實歷史、真實人生,又用自己在詩歌藝術上高超的造詣,寫出了起承轉合很精致的詩作,營造出了真實高邁的人生境界。所以杜詩就成為了千百年來愛國志士的精神家園。
四.布置作業:鑒賞杜甫五律《樓上》的起承轉合之美,并寫成賞析類文章,不少于400字。
【案例評析】
本課立足于貫通式教學,通過學習方法(辨析專家觀點,強化文本理解)的貫通,以及對詩人所創作的同類型的、有典型意義的詩歌之貫通來組織并推進課堂教學。
一.活動選擇,根據文本特點確定教學方法
教學《春望》,緊扣杜甫詩歌的兩大特色——家國一體情懷與起承轉合技巧,運用貫通式教學之“學法貫通”的方式,來引領學生學習。設計了集體朗讀、小組賞讀、對照比讀等閱讀方式,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通過辨析不同觀點,由淺入深地感受《春望》的內涵美、語言美、結構美,同時教學中多次采用了適合古詩賞析的合作探究法,有利于學生思維碰撞、取長補短,發揮集體智慧,深入研讀文本。
二.問題優化,確立主問題意識和對話策略
創設“杜甫詩歌何以成為千百年來無數愛國者的精神家園”這一主問題,通過引導學生研讀《春望》,以點帶面,讓學生感悟:愛國志士通過閱讀杜甫的詩歌,可以從詩人“家國一體”的理念中汲取精神生活的養料,可以通過學習詩人“起承轉合”的創作技巧來外顯自己的精神價值。
基于主問題,圍繞學術界在鑒賞《春望》的過程中產生的爭議話題,來設計適合學生探究的系列子問題,力求語言簡練,目標指向性強,以圖通過引導學生辨析專家的不同觀點,選擇自己認為最合理的見解,并闡明理由,從而自主解決系列子問題,精準把握杜甫的情感脈絡,主線清晰地鑒賞詩歌。在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賞鑒過程中,注重啟發誘導,學生情感把握不精準時,適時提供助學信息;學生鑒賞思路不清晰時,引導學生厘清表達的主次與順序。
三.關注過程,彰顯學習的“主體性”及“生成性”原則
該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讓學生的合作學習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針對學術界關于《春望》的爭議話題,探索解決之道,分析文學之美背后的規律,深入與文本對話,總結閱讀感受。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解決、收獲的總結、學習方法的歸納都盡量做到生成。
四.價值突顯,拓展學科文化價值、關注學生發展空間
通過對《春望》與《登岳陽樓》這兩首主題相似五律的貫通式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鑒賞杜甫五律的內涵美、語言美、結構美、文化美,以觸摸詩人的思維,直至抵達詩歌深層的文化密碼——家國理念;引導學生像千百年來的愛國志士一樣,從杜甫“家國一體”的理念中去汲取精神生活的養料,通過學習杜甫“起承轉合”的創作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同時鼓勵其從學過的詩歌中找出類似的表達方式,加強對新知的理解與運用。
參考文獻
[1]杜甫精神.薪火相傳——紀念《杜甫研究學刊》四十周年[J].葛景春.杜甫研究學刊.2021(01)
[2]杜甫詩歌的頓挫之美[J].焦健.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02)
[3]杜甫詩歌中的教育觀念及其現實意義[J].張慧敏.梧州學院學報.2020(04)
基金資助: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課題,課題名稱:基于行動學習的中小學古詩文貫通式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JY14-L75。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教育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