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灣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西 撫州 344100)
股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引起,常使患者出現疼痛、腫脹等癥狀,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導致活動受限,降低生命質量[1]。手術是治療股骨骨折的主要手段,能夠有效復位骨折,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活動能力。但手術及骨折均為應激事件,部分患者耐受性差,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容易出現感染、髖內翻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影響術后康復[2]。延續(xù)性護理將院內護理延伸至院外,患者可在家中接受護理服務,以促進術后恢復[3]。部分患者對疾病認知度較低、心理負擔重、自我護理能力較差,對術后延續(xù)護理的需求更高。本研究旨在觀察股骨骨折患者術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狀況,并分析其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4 月我院收治的79 例股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 例,女36 例;年齡49~75 歲,平均(61.25±3.48)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31 例,股骨轉子間骨折25 例,股骨干骨折23 例;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39 例,初中及以上40 例;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 元(含)以下25 例,3 000~5 000 元32 例,5000 元(含)以上22 例。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股骨骨折符合《外科學(第9 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體格檢查、X 線、CT 等檢查確診;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精神正常,閱歷理解能力均正常;依從性好,可配合調查。排除標準:存在交流或溝通障礙;伴精神疾病或意識不清晰者;伴心、肝等重要臟器疾病;合并骨腫瘤;既往有骨科手術史。
股骨骨折患者術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評估法:術后參照周松等[5]的研究,自制本院延續(xù)性護理需求調查問卷,問卷使用前經1 名骨科專家、3 名護理專家進行修改并評價,測得問卷Cronbach's α 為0.900,效度為0.890;問卷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指導需求(3 項)、康復知識(4 項)、運動訓練(3 項)、社會支持(4 項)、心理干預需求(3 項)5 個方面,共計17 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共計68 分,其中0 分為“完全不需要”,4 分為“非常需要”,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對延續(xù)護理需求越高。
基線資料采集及調查方法:調查人員經統一培訓后,考核合格上崗,利用統一指導語向患者闡述本次調查目的及意義,取得同意后發(fā)放問卷,對于難以理解的條目,可向患者進行詳細解釋,填寫后當場核實并收回;問卷內容包括詢問患者的相關信息,記錄本研究所需的基線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60 歲/≥60 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干骨折)、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初中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 元/3 000~5 000 元/>5 000 元)、負性情緒[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自評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6]評估,共計14 個條目,其中焦慮、抑郁2 個維度分別為7 個條目,每個條目0~3 分,共42 分,總分>8 分為有負性情緒]、獨居(是/否)、職業(yè)情況(在職或離退休/無業(yè))、婚姻狀況(有配偶/無配偶)、疾病感知[采用簡易疾病感知問卷(the 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BIPQ)[7]評估,共8 個計分條目,每個條目0~10 分,總分80 分,分數越高,表明疾病感知越好,總分>48 分為感知良好]。
比較不同資料特征患者延續(xù)護理需求評分情況,經線性回歸分析其危險因素。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股骨骨折患者術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的危險因素采用線性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例患者經評估,術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平均評分為(45.57±5.19)分。
不同文化水平、負性情緒、婚姻狀況、疾病感知資料的患者延續(xù)護理需求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不同資料特征的患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資料特征患者延續(xù)護理需求評分比較(分,±s)
表1 不同資料特征患者延續(xù)護理需求評分比較(分,±s)
項目例數 延續(xù)護理需求評分 t/FP性別男4345.21±5.310.565 0.574女3645.93±6.02年齡<60 歲3544.96±4.760.837 0.405≥60 歲4445.90±5.11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3145.02±4.96股骨轉子間骨折 2545.82±5.19股骨干骨折2344.73±4.39文化水平0.330 0.720小學及以下3948.69±4.445.321 <0.001初中及以上4042.94±5.13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 元2545.08±4.85 0.193 0.825 3 000~5 000 元3245.87±5.18>5 000 元2245.66±4.28負性情緒有3047.58±5.333.889 <0.001無4943.11±4.72獨居是2245.31±5.110.497 0.621否5745.92±4.81職業(yè)情況在職或離退休4946.02±5.130.608 0.545無業(yè)3045.31±4.88婚姻狀況無配偶1548.92±3.044.634 <0.001有配偶6443.15±4.58疾病感知較差3547.99±4.574.697 <0.001良好4442.91±5.43
將表1 中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說明見表2),將股骨骨折患者術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作為因變量(連續(xù)變量),經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水平為小學及以下、有負性情緒、婚姻狀況為無配偶、疾病感知較差為骨折患者延續(xù)護理需求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說明
表3 股骨骨折患者術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危險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
老年群體骨關節(jié)退化,骨量降低,在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下容易發(fā)生骨折。股骨骨折包括股骨干、股骨近端骨折,撞擊、擠壓、跌倒等均為導致骨折的常見因素[8]。手術是股骨骨折的主要治療方法,但手術存在創(chuàng)傷,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大,患者的護理需求較高。延續(xù)性護理是醫(yī)院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聯合社區(qū)為患者提供的院外護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9]。本研究中的79 例患者經評估,術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平均評分為(45.57±5.19)分,可見股骨骨折患者術后延續(xù)護理需求較高,探究其相關危險因素十分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文化水平為小學及以下、有負性情緒、婚姻狀況為無配偶、疾病感知較差為骨折患者延續(xù)護理需求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文化水平:文化水平較高的患者對股骨骨折及術后康復的認知水平較高,能夠主動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專業(yè)人士等方式獲取術后自護相關知識,自我護理能力強,對延續(xù)護理的需求較低;而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對疾病了解較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限,出院后對延續(xù)護理的需求較高[10];因此,護士應定期為患者推送與疾病有關的內容,告知其自我護理技巧,可通過網上查閱、與他人討論等方式獲得與護理內容相關的知識,滿足其護理需求。(2)負性情緒: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患者會以消極態(tài)度面對術后恢復,護理積極性較低,認為術后應保持臥床,導致活動能力下降,并陷入痛苦情緒,形成惡性循環(huán),亟需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干預及生活指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較高[11];因此,護士應介紹恢復良好的病例,鼓勵患者堅定康復信念,予以心理疏導,滿足其護理需求。(3)婚姻狀況:無配偶的患者術后康復照顧多依賴子女或聘請的照護人員,此類照護者可能耐心不足,不夠細心,為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使其產生愧疚感。因此,術后恢復多依賴于自我護理,導致延續(xù)性護理的需求提高。因此,護士應鼓勵患者親友多關心照顧患者,陪同其進行康復訓練,滿足其心理需求。(4)疾病感知:疾病感知較差的患者無法正確認識疾病帶來的影響,對術后康復知識了解較少,康復信心不足,對延續(xù)性護理指導的需求較高;因此,護士應關注股骨骨折患者的疾病感知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自護行為以滿足護理需求。
綜上所述,股骨骨折患者術后延續(xù)性護理需求較高,可能受文化水平低、婚姻狀況為無配偶、有負性情緒、疾病感知差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