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昆山宗仁卿紀念醫院 (江蘇 蘇州 2153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作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病因為顱內或頸部大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較高,且ACI 急性期病死率高達5%~15%[1]。目前,ACI 患者早期接受溶栓、對癥處理等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進展,保護患者生命安全[2]。但臨床發現,有50%以上ACI 患者治療后伴有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3]。而對ACI 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與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肢體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4]。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案,其根據患者個體化需求制訂護理方案,可提高護理針對性及有效性,從而提升整體護理質量[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對ACI 老年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昆山宗仁卿紀念醫院收治的93 例ACI 老年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 例)與觀察組(46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1 例;年齡61~74 歲,平均(67.48±4.62)歲;病程4~9 周,平均(6.74±1.34)周;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24 例,血脂異常18 例,糖尿病16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2 例;年齡62~75 歲,平均(67.50±4.61)歲;病程4~10 周,平均(6.35±1.29)周;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26 例,血脂異常17 例,糖尿病14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研究取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ACI 符合相關診斷標準[6];病情處于康復期;首次發病;遺留單側肢體功能障礙;精神、認知正常;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知情同意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合并腦腫瘤或其他腫瘤;合并感染性、傳染性疾病;合并血液、免疫系統等疾病。
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護理: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變化,為患者詳細介紹疾病原因、康復方案,并指導患者活動訓練,逐漸過渡至坐位、站立、日常生活訓練;關注患者心理狀態,積極予心理疏導,減輕負性情緒,提高康復訓練配合度,且需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制定合理飲食方案。
觀察組基于常規康復護理實施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首先,對患者進行需求調查,根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理念,用需求模型分析患者生理、安全、自我實現等需求,并結合患者個體化認知、吞咽功能、語言功能、情感等需求,予針對性康復護理。其次,根據需求調查結果實施護理。(1)認知康復:了解患者受教育程度、對疾病認知情況等,針對性介紹疾病發生原因、危險因素、康復方案等,指導患者行數字加減練習、描述事件發生地點、描述物品信息等訓練,每次約40 min,1 次/d;(2)吞咽功能康復:以門德爾松吞咽法、用力吞咽法等指導患者進行吞咽訓練,如進行口唇緊閉練習、發聲訓練等,訓練期間采用冰凍棉棒刺激患者舌根、軟腭等,每次約10 min,3 次/d;(3)語言康復,對于運動性失語患者,指導其舌頭運動、發音訓練等,如咀嚼口香糖、跟讀單詞等;對于感覺性失語患者,用外部聲音刺激其聽覺,如播放音樂、加強語言交流等,每次訓練約20 min,1 次/d;(4)運動康復:指導患者進行手、肩胛關節、髖膝關節等被動、主動訓練,如用手抓握木棒、用健側肢帶動患肢上舉、下肢屈伸等,并輔助其變更體位,囑家屬按摩肢體,同時逐漸進行翻身、起坐、站立等訓練,每次訓練30 min,2 次/d;(5)情感支持:與患者耐心、溫柔交流,了解其心理情緒,并詢問不良情緒來源,予鼓勵、安慰等,并分享既往康復效果好的案例,或邀請康復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講解,以增加患者治療信心;同時,囑家屬、朋友等多陪伴患者,日常生活中多予鼓勵性語言,使其感受到溫暖等,每次交談10 min,1 次/周。
兩組均持續干預1 個月。
(1)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7]進行評估,有凝視、意識水平、視野等11 個項目,總分42 分,分值越低表示神經功能越好。(2)對比兩組干預前后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motion function assessment,FMA)[8]進行評估,包括中上肢、下肢功能2 方面,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則表示運動功能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9]進行評估,包括小便、用廁、穿衣等10 個方面,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干預后,兩組NIHSS 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 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NIHSS 評分對比(分,±s)
注:NIHSS 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tP觀察組4621.46±3.25 6.58±1.25 28.983 <0.001對照組4721.11±3.24 10.28±1.46 20.893 <0.001 t 0.52013.115 P 0.604<0.001
干預后,兩組FMA 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FMA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FMA 評分對比(分,±s)
注:FMA 為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tP觀察組4639.46±5.85 74.28±7.42 24.994 <0.001對照組4740.99±5.91 63.25±7.38 16.141 <0.001 t 1.255 7.187 P 0.213<0.001
干預后,兩組ADL 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ADL 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ADL 評分對比(分,±s)
注:ADL 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tP觀察組4632.46±4.25 68.47±6.81 30.425 <0.001對照組4732.71±4.33 60.24±6.35 24.557 <0.001 t 0.281 6.029 P 0.779<0.001
ACI 作為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腦動脈血供中斷會導致腦組織缺氧壞死,引發半身不遂、說話不清等癥狀,嚴重會致昏迷,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0]。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ACI 救治成功率逐年升高,但患者腦組織受損,會造成中樞神經調節能力降低,殘存肢體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嚴重降低患者生命質量[11]。
康復訓練是ACI 的重要治療方案,患者早期進行關節主動、被動鍛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但訓練期間需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提高訓練效果[12]。常規康復護理通過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指導患者康復訓練等,雖可提高肢體功能、促進疾病康復,但護理未重視患者個體需求,護理效果有限[13]。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作為個體化護理方案,全程以患者為中心,結合其生理、心理等需求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護理效率及質量,且利于提升患者滿意度[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ACI 老年患者采用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可改善神經功能,提高肢體運動功能。其原因在于,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期間利用需求模型了解患者生理、安全等需求,并結合其認知、吞咽功能等情況制定護理方案,可提高護理針對性,同時實施認知康復、吞咽功能康復、語言康復等,并指導患者開展肢體訓練,可促使中樞神經重塑,提高神經功能,且利于肢體運動功能恢復[15]。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干預后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對提高ACI 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積極意義。其原因在于,患者接受語言、運動等康復訓練,可促進身體機能恢復,從而可進行相應日常生活活動;同時,護理期間予情感支持,分享康復效果好的案例,可增強患者康復信心,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并囑家屬多關心、陪伴,可改善患者消極情緒,提高訓練積極性,全面提升日常生活能力[16]。
綜上所述,ACI 老年患者采用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康復護理可改善神經功能,提高運動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