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紹文
作業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科學高效的作業設計既能夠輔助教學質量提升,也能幫助學生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效果。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學教育進行了大規模改革,特別是針對學生的作業布置方面,也有了較大變革:切實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作為設計作業的主要指導理念。在作業設計當中,不僅要有效減輕學生的作業量,而且要控制作業完成時長。教師應重視學生主體性,及時轉變作業設計理念,在深度剖析學生認知特性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上,設計更加靈活的作業,增加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作業內容,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如今,小學語文教育應及時查擺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落實創新作業設計,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相關概述
(一)特色作業的含義
特色作業是指在課程教學環節,教師需要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為學生布置差異化的作業,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兼顧每一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教師需要尋找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找準教學中心,借助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發散學生的學科思維,引導學生更加科學高效地完成課后練習,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習需求,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或在完成課后作業時出現畏難情緒。同時,借助個性化特色作業,教師也能夠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做到教學創新、教學革新,使得語文課程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側重性。
(二)“特色作業”的特征
1.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作業的設計首先得強調一個“趣”字,布置趣味性的作業就是要讓學生找到完成作業的快樂,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無思維練習。題型設計要做到趣、活、新、奇,通過多種渠道把知識訓練和思維訓練寓于趣味之中,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
2.層次性
學生之間存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給有差異的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學生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上一改以往“一刀切”的做法,從學生實際出發,既滿足優等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顧學困生的接受能力,設計難度系數呈階梯狀的作業,并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不同的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均得到充分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套餐”作業或作業“超市”,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民主的氛圍,讓每一類學生都有更多自主選擇余地和更大發展空間,使每位學生通過不同程度、不同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基礎上各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重視了學生的主體需要和情感體驗,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
3.多元性
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作業應是內容靈活、形式多樣的多元復合體,而不是傳統的內容重復、形式單一的統一文本。多元化的作業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但是,不少教師往往忽視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很少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最終導致作業沒有發揮應有功效,學生個性得不到發揮,思維潛能得不到挖掘。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小學語文作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教師沒有顧及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具體情況,也不管學生是否能接受設計的作業量和作業難度,所有同學的作業是一樣的。
第二,抄寫類作業比較多。教師設計作業時,讓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抄寫課堂上學生已經掌握了的簡單生字、詞語等。大量此類作業對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沒有多大的幫助,不僅浪費時間,還禁錮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降低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第三,教師對學生進行課文生詞讀寫訓練時,隨意性比較大。有些教師沒有把對課文的讀寫訓練納入語文作業中,但在教學過程中,卻突然抽查,這樣既易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又達不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三、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特色作業優化設計路徑與多元化評價
“雙減”政策的正式提出和落地,對新形勢下教與學活動做出了戰略性指向和戰術性指導,同時也對低年級作業設計提出了新要求。作為教育者,我們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在行動上積極動起來,為特色作業貢獻應有的智慧、情懷和力量,最終把特色作業不斷地引向善教與樂學狀態。
(一)以“興趣”為設計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眾所周知,“雙減”政策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之一是消除“題海”作業現象,通過減負提質來達到教學改革目標。鑒于此,無論課程教學還是作業活動,沒有學生的良好互動和自覺主動,無論如何也談不上“質量和效益”。尤其對于兒童來說,如果缺失興趣,學習于他們而言,不是淺嘗輒止就是事倍功半。這就是說,要想從根本上提升作業的質量和效益,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迎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以“興趣”原則為基調,善于在“趣味性、實踐性、層次性、啟發性”等方面下功夫,激發兒童對作業的興趣。
(二)以“生活性”為設計基礎
無論從何種角度或者層面來看,無論語文知識還是學科活動,教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是不言而喻的。語文知識只有運用于生活中,才能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和意義。語文作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以《姓氏歌》一文的課后作業為例。教師設計如下“家庭作業”:(1)本班同學一共有多少不同的姓氏呢?你都認識并會寫這些姓氏嗎?(2)向爸爸媽媽請教一下,你的姓氏有什么故事或有趣的說法,跟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吧。這種生活化作業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進而激勵與引領他們通過校園生活的觀察與思考,通過家庭生活的提問與學習,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分享,在快樂與啟發中放大特色作業的效益。
(三)以“資源”為設計媒介
所謂“資源”,歷來與教師、學生一起被譽為相輔相成的“教育三元素”。它不僅是開展學科活動的實際支撐,同時還是構建教與學關系、引領教與學過程、獲得結果和效果的重要媒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與學之間的情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科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水平。作業與資源的關系亦如此。就特色作業而言,教師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科資源因素,以此引領小學生在作業活動中不斷走向資源拓展的道路。
比如,在前文《姓氏歌》的作業活動中,小學生除了學習教材內容外,還從班級和校園內,從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從相互啟發和研討分享中,了解了更多的姓氏,獲取了有些姓氏的趣味故事。學生獲取的這些對教材或書本的延伸內容就屬于資源。
(四)以“層次性”為設計方法
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如此,無論在課程教學還是作業活動環節,教師都要堅持在人文教育關懷下,充分做好設計并切實有效地認真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整體進步。就低年級特色作業而言,教師在設計時,應認真遵循層次原則。
以《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為例。教師設計如下“非書面”家庭作業:(1)你還知道雷鋒叔叔的哪些故事呢?(2)在校園內外,你找到了哪些“雷鋒”形象呢?(3)你想對生活中的“雷鋒”說些什么呢?(4)你自己想做一個像“雷鋒叔叔”那樣的人嗎?為什么?這些作業看起來內容較多,但可以讓小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只要完成其中一兩個題,就達成了作業目的。
(五)以“德智性”為設計內涵
語文不僅擁有“真理和智慧”,還擁有“道德與審美”。只有把這些現象和元素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兼容并蓄中開展學科活動,才能切實體現它的內涵、價值和意義。尤其在立德樹人的時代大背景下,“德智互動”不僅是構建“學力課程”的靈魂,還是從根本上把學生引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有力引擎。課程教學是這樣,作業活動同樣如此。
比如:在《春夏秋冬》的課后作業設計中突出“人與自然”元素;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課后作業設計中突出“感恩思想”元素;在《端午粽》的課后作業設計中突出“民族與歷史”元素;在《曹沖稱象》的課后作業設計中突出“睿智德行”元素;在《朱德的扁擔》的課后作業設計中突出“紅色革命”元素;在《大禹治水》的課后作業設計中突出“不屈不撓”元素;在《開滿鮮花的小路》的課后作業設計中突出“熱愛生活”元素……因為所有這些元素,都是小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初乳素”。
(六)以“體驗性”為設計路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這一流芳千古的詩句,深刻揭示了“學與用、知與行”的客觀現象和辯證道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環境、實踐和平臺,引領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感體驗性活動,在“眼腦手口”良性互動狀態下,逐步走向“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良好發展狀態。
以《春夏秋冬》為例,在課文教學后,教師可設計如下特色作業:(1)認真觀察周圍的大自然,你還會在哪里找到春天的腳步呢?(2)請以“春天的小使者”或“小導游”身份,向爸爸媽媽介紹“你在春天的偉大發現”。(3)就課文或自己的發現,以“小草、鮮花”等角色來表演春天里的歡樂。這樣的作業會讓學生獲得非常強的體驗感。
(七)以“激勵性”為設計標準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而在于對學生的激勵、喚醒和鼓舞。”上文所說的種種現象,都能通過特色作業的設計與活動,對小學生起到良好的激勵與引領作用。
為了不斷釋放和放大這種激勵作用,教師一方面可把作業設計權適當地“下放”(或者說“回歸”)給學生,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個體獨自進行,或小組合作進行,或與爸爸媽媽一起,自主設計一些可供選擇的選做題;另一方面,在特色作業評價活動環節,還可把“教師評價學生”與學生的“自主性評價”相結合,把對他們的“個體評價”與“團體評價”相結合,把“結論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期待性評價”相結合,把他們不斷地引向教師善教、學生樂學狀態。
四、結語
提質減負教學理念的深入,既讓小學教師進一步意識到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也讓小學教師意識到了優化作業設計的急迫性。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及時更新作業設計思路,將“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有效滲透在作業設計當中,并且還要將學生的學科素養形成以及綜合能力提升作為作業設計的指引。基于以上考慮,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立足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習實際,為學生創新設計游戲式作業、收集式作業、情境式作業、口述式作業以及體驗式作業等,讓學生能夠在多樣的作業內容以及多元的作業形式中,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發散思維,深化認知,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