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圓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隨著政策的出臺,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學科融入勞動教育的研究中。初中生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理論與實踐脫離,那么課程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正是由于這個特點,所以在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可行且必要的。筆者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為研究對象,針對傳統初中生物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勞動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進行實踐教學,收集了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幾個典型案例,現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初中生物教學的現狀
通過問卷和談話的方式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調查,發現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
2021年開始,江西省全面實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生物考試改為初二下學期末進行,比往年縮短了一年的復習時間。許多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取得“好成績”,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授課。這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學生難以對所學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只能死記硬背課堂所學知識。
(二)忽視探究與實踐過程
通過對一些學校的走訪,我們發現有的學校對探究實驗和學生實踐活動不夠重視,甚至連書本的探究實驗都改成教師講授、PPT展示來完成。這些現狀與生物學課程的核心素養背道而馳,減少了學生的實踐與探究的機會,忽視了學習中的探究與實踐過程。
(三)教學評價模式單一
目前,教學評價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考試。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會進行選擇性的教學,所以出現“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的情況,學生為了取得高分,便開展題海戰術,機械刻板地進行學習。考試這種評價模式,既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又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要求生物學課程要重視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重視評價的診斷、激勵和促進作用,在評價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采用傳統方式布置作業
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采用傳統方式作業布置。
1.作業數量多,沒有精挑細選
作業多以練習冊為主,每次布置作業都是相關章節全做,并未對作業進行精心設計。形式單調,題量大的作業,使學生感到疲憊又缺乏興趣。
2.書面作業為主,缺乏實踐活動
教師布置的作業,多數是書面作業,讓學生反復做題加強記憶,忽視學生的觀察、分析、感受、體驗,導致學生不能做到學有所用。
二、勞動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作用
我國越來越重視勞動教育。2014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代表時指出,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歸根到底要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科學勞動。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也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要“勞育結合”,要杜絕“以勞代育”的現象。勞動教育不同于單純的勞動訓練,不僅是為了提高勞動技能水平,還要通過勞動過程實現提升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的教育目標。古人曾說:“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在勞動教育的推進中,要警惕“直接用勞動代替勞動教育”的現象,明確勞動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杜絕“重勞動輕教育”甚至“只勞動不教育”的情況。尤其是中小學勞動教育,既要注重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的培養,又要注重勞動意識、勞動情感的形成,為學生勞動品格、勞動觀念的塑造夯實基礎。勞動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促進身體健康,強健體魄
謝覺哉曾說過:“人是動物,本來是好動的;勞動不只是為著生活,也是為著健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學生在參與勞動中可以鍛煉身體,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學生在家都是“寶貝”,很少參與勞動,更別提吃苦了,長此以往,容易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現在很多學生沉迷手機游戲,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容易引起頸椎側彎、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還容易近視。勞動教育讓學生放下手機,參與勞動,有助于他們強健體魄、錘煉意志。
(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勞動教育對于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網絡的普及也給學生帶一些負面影響。一些不良風氣侵蝕部分學生心靈,扭曲其價值觀念,助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形成。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熱愛勞動,尊重每一位勞動者,并認識到通過勞動才能收獲成果。
(三)提升實踐能力與生活技能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所以導致有些學生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能掌握,不會洗衣,不會做飯,甚至連鋪床疊衣都不會。勞動教育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既能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又能使學生獲得生活技能。
(四)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有些勞動需要學生協作才能完成。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培養團隊協作的能力。勞動教育中可以進行小組合作,需要團隊成員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只有相互信任、相互依賴,團隊中的每個人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大優勢,進而獲得成功。
(五)有助于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
生物學中很多概念是抽象的,不利于學生理解。將勞動教育與生物課程理論部分結合,能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增強學生的課程體驗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他們充分掌握生物學知識。
三、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多種途徑
1.從教學內容中挖掘勞動教育元素
教師在講解概念和原理時,可以融入勞動教育的相關知識。例如,講動植物細胞結構時,可以讓學生動手自制細胞模型,腦力與體力相結合,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知識。
2.生物實驗融入勞動教育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為例,四冊生物書涉及分組實驗15個、探究實驗14個、演示實驗7個,共36個實驗。教師可以在實驗中融入勞動教育,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實驗后清潔整理,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3.設計針對性的習題,滲透勞動價值觀念
例如,在講植物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時,可以融入植樹造林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布置一些實踐作業,如自制米酒、酸奶之類。
4.講述名人故事,培養勞動精神
教師在講授袁隆平、孟德爾、巴斯德等科學家的故事時,用他們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引領學生的精神世界。
5.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勞動教育
可以通過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例如,在“環保活動”中,帶領學生發放倡議書、打掃環境衛生、清理垃圾等,使學生重視環境保護,用實際行動守護家園,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學生參加“重走紅軍路”的紅色教育活動,體會到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習先烈們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四、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典型案例
1.案例一
《種子植物》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的內容。其中有一個觀察種子結構的實驗。教師課前安排學生做好實驗準備,浸好菜豆(或黃豆、蠶豆等)和玉米種子,并記錄前后種子的變化。課上,讓學生明白實驗的目標及操作步驟,后再進行分組實驗。由于種子很小,解剖起來會有難度,如何縱向切開玉米種子,并準確地滴加碘液,需要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通過實踐發現,可以用鑷子的支點處固定種子,既方便切割又便于滴碘液。實驗中,學生記錄好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小組成員互相討論,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果。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鍛煉勞動能力,在動手實踐中掌握生物知識。
2.案例二
“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實驗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的內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實踐,不局限于種子的萌發,還可以完成作物種植的全過程。從種子萌發開始,待種子萌發后繼續種植,建立作物成長手冊,記錄作物萌發、生長、開花、結果的時間,對每一個時期的特征進行記錄,遇到問題,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作物的種植耗時比較長,學生也需要付出較多的精力,這既可以將生物知識遷移至實踐中,方便學生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勞動素養。
3.案例三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章的內容,書上的知識雖不多,但可以很好地融入勞動教育。教師可以在課上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圖片、資料等,向學生傳達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使學生樹立“保護植被,從我做起”的意識。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設計一個綠化校園的活動方案,并在課堂上展示各小組的設計方案,選擇一個合理的方案實施。學生從設計到實施都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鍛煉勞動能力,在行動中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4.案例四
“眼和視覺”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的內容。對于這部分,書本上并未安排探究性實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動手制作眼球成像模型(通過實踐發現,礦泉水瓶、透明果凍盒等都可以制作模型),并展示近視產生的原理。鼓勵學生調查學校學生的近視率,并撰寫調查報告,通過查閱資料整理出一份“保護眼睛,預防近視”的方案。這個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升華知識,還能使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5.案例五
“制作米酒”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操作過程及原理講述清楚,課后讓學生動手實踐,并將操作步驟拍攝下來,用圖片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成果。通過實踐發現,有些學生制作的米酒會有發酸、變黑等現象,讓學生分析原因,整理一份《米酒制作失敗的原因分析報告》,在“成果”與“失敗”的教育中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
6.案例六
“馬鈴薯的繁殖”是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章的內容,書本中對這一知識并未詳細介紹,學生只能強行記憶馬鈴薯是靠塊莖繁殖的。教師可以在課上做些鋪墊,介紹馬鈴薯的塊莖繁殖方法,并要求學生課后通過調查問卷、查閱資料、訪問等方式掌握具體操作步驟,制訂實驗方案并動手操作,記錄馬鈴薯發育的每個階段的變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動手實踐、勤于思考的能力。
7.案例七
“飼養家蠶”是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章的內容,通過家蠶讓學生了解完全變態的定義。教師可讓學生動手實踐,親自飼養家蠶,記錄每個時期的特征及變化。俗話說:“思維源于實踐,只有思維得到發展,能力才能提高。”只有通過“做”才能獲得經驗,有了經驗,也就有了知識,學到了東西。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動手實踐的過程。這樣學生的手、眼、腦等多種感官才能協同參與到學習中。
當然,初中生物學中能滲透的勞動教育知識還有很多,筆者就不再一一列舉。教師們可以深度挖掘,再進行精心設計,將勞動教育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后實踐、課后作業中,將抽象的生物知識具體化,讓學生不光學會知識,還能靈活運用知識,提升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了勞動技能。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與初中生物教學相融合,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又能讓學生了解勞動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在熟練掌握生物知識點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依照學情再結合課程特點,巧妙滲透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生物課程之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