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鵬
現今,我國正在進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基礎教育改革。在新版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定位不是單純的文科類學科課程,而是活動型學科課程,這也間接表明了該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在此理念指導下,教師要做到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概述
(一)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素養是人的品質,需通過社會活動和教育逐步培養。核心素養是評價個人素養的關鍵。學者們對核心素養的定義皆不同,例如:華東師大鐘啟泉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品質和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標修訂組組長朱明光認為,其是表現為綜合性品質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為了全面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素質,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不僅傳授知識,還強調多方面、多范圍的素養培育。
(二)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養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政治認同是學生學習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之后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增強政治認同有助于學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為報效祖國作出貢獻;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增強對于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文化知識的信仰,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提高自身辯證思維能力;增強青少年法治意識,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增強權利和義務的觀念,依法規范自身行為,按照法律要求做事,成為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公共參與重在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國家的建設中來,形成國家建設有我參與的公民意識和使命意識。
二、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現狀與困境
議題式教學方法是一種深度教學和深度學習的教學方式,適用于會議主題和教育領域。除了學科課程內容,它還包含基本價值觀點。教師需要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實際情況設計體現教學內容和價值觀的議題,培養核心素養,完成教學任務。
議題式教學方法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教學方法,通過設置議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參與到議題討論的活動中來,在探索解答議題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該方法值得推廣。但在實際課程中,議題式教學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在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還存在一些發展困境。
(一)議題確定:導向不明晰,選擇不精準
在確定議題時,教師有時可能忽視了價值導向的重要性。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發現部分教師在使用議題式教學的時候,議題導向不明晰,選擇不精準,從而讓教學只是空中樓閣,無法產生實際效果;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議題的形式,導致學生需要討論的議題缺乏足夠的價值引領。長此以往,學生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無法養成,更別說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缺乏重視,就會影響學生政治認同的素養培養。學生若難以從教師的引領中獲得認同感,那么核心素養的培育就變成了空話。
事實上,議題式教學方法需要引導學生聚焦主題背后的價值,確保主題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如果對課題的討論或分析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缺乏價值引導,就無法充分發揮課題教學方法的潛力。如果主題設置的方向偏離了正確的價值導向,甚至表現出政治偏見,教學將無法正常進行。
(二)議題實施:忽視學生主體與核心素養
有些教師在議題式教學實施過程中,僅僅進行自己的講述,沒有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雖然小部分教師有意識地編制議題,并組織學生完成一定的討論任務,但是大部分教師只停留在形式層面,未通過深入分析議題來總結學生實際收獲和反思。在實施之后并沒有給學生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分享獲得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難以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不僅如此,實際教學中還有些教師過于注重形式。使用視頻導入教學等直觀式教學方法,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是視頻內容是否與課堂內容相關及是否合理需要考慮。使用娛樂化的方法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娛樂化的導入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無法集中精力參與議題的展示和討論環節。這種教學方式若把握不好,則很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生也難以掌握知識,更無法發展核心素養。
(三)議題評價:側重單一的終結性評價
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在議題式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常發現一些教師在評估學生對討論問題的回答時,并不注重對學生的整體評價,而只是提供單一的評價形式,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反饋在討論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評估應基于學生的整體表現和參與度,而不僅僅是他們對討論問題的回答。教師在課堂討論中不注重這種評價,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學科素養。
更為致命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評價離不開課堂活動,更需要教學質量測試的量化評價,但議題式教學更注重質性的過程性評價。因此,這導致不少教師教學評價理念出現偏差。教師過于注重終結性評價,學生則只關注結論的正確性,忽略了過程性評價。這導致學生傾向于尋找答案的方法,機械地進行討論,忽略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議題活動應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從學生參與、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來評價教學效果,以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習興趣。
三、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
(一)議題設計:堅持正確導向和科學理念
首先,議題的確立要注重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這不是說課堂中要旗幟鮮明喊口號,赤裸裸地進行政治宣傳,而是將政治與生活融為一體,應透徹分析學生生活中的政治性,用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思考。在高中階段,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在形成,社會上涌動著各種思潮,高中生還不具備辨別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非常重要。然而令人擔心的是,當前教學過于注重教授知識,忽視思政課堂建設,欠缺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鑒于此,教師應重燃思政課的溫度和熱度,通過精心確立議題,讓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學習知識,而且還能夠通過討論和交流反思,將知識內化為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例如,在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課時,可以通過一系列議題式教學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展示相關的視頻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的獨立富強是通過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的。
其次,思政課特別注重建設性和批判性的統一。而議題式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辯證思維。教師可以使用辨析式的議題設計來引導學生自主辨析不同的觀點和思潮,幫助學生提高辯證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教授程再次,要在學校思政教育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不是僅僅講解法律法規,而是需要通過議題式教學,精心設計法治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的法治方面理解和認可國家法律,在討論中的議題和目的,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通過探討引發學生共鳴的議題,如“青少年的抉擇”和“回應時代之聲,我們應如何前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感同身受之中學會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增強科學精神素養。
再次,要在學校思政教育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不是僅僅講解法律法規,而是需要通過議題式教學,精心設計法治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的法治方面理解和認可國家法律,在討論中掌握法治規則,在行動中內化規則意識和權利義務。例如,可以設置總議題:“為什么民法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并通過對民法典的學習,展示一些案例,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法治教育培養。整堂議題式教學的課程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需要以幾個法律案件為串聯,引導學生將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主題依然是圍繞民法典確立議題。通過這樣的設計,最終能夠讓法治觀念深入學生頭腦,在必要時可自覺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最后,為了提高教學的實踐性,教師在設計議題式教學時,應注重核心素養中所需要的公共導向,借助議題拉近學生與平時接觸較少的社會生活的關系,從而踐行公共道德。例如,在講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可以社區團購為案例,探討市場機制的有效性和政府調控的必要性。議題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探尋社區團購的內在原因,討論企業發展和調控的必要性,以及思考企業惡性競爭所帶來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作為志愿者,深入社區了解其經濟狀況,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讓市場機制更加有效。通過這樣的議題式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還能引導學生有序參與公共事務。
(二)議題實施:以學生為中心共同參與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議題式教學應該回歸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師應該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在設置議題和教學環節時,教師應該將教學任務序列化組合,將學科任務劃分為低階、中階和高階三個層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并設置教學重點和設計議題活動,幫助學生將初中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價值觀,并在議題設計和情境創設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理性認識國情、世情和民情。在總結評價時,要堅持統一性與差異性的統一,既強調基本觀點的統一,也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
新課標強調學科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革命場館、紀念館等,了解當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情況,同時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表達對其的認同。在民主實踐和公民政治參與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意識,培養動手意識和參與能力。在講解非公有制經濟時,教師可以走出學校,將課堂搬到企業中,通過學校力量協調相關部門和企業,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平臺,以此來了解非公有制企業的具體內容。
(三)議題評價:完善匹配性高的評價體系
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方法需要配套適應的評價體系來推動。評價體系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出發點,評價體系要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單是教師的“他評”,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對于自身學習情況的“自評”以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小組之間的“互評”,評價對象也應多元化。除了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應關注學生思維過程、互動程度、情緒控制力等方面。對于學生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教師可以采用觀察法、記錄法、訪談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評價。評價體系的目標不是給出一個具體的分數或等級,而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不能只注重結果和成績,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除了定量評價,教師應注重過程性的質性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興趣、學習需求等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分析學生作品等方式走進學生中間去,關注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和健康發展水平。評價應關注教育過程和結果的結合,全面了解學生,反思和診斷教學實施。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堂表現、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改變,及時關注并掌控導向性,準確把握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方向。
四、結語
議題式教學旨在回歸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指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這種教學方法符合時代潮流和國家發展全局需要,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需要在教學實踐中走出發展困境,防止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單一化,讓議題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