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表達了對民營經濟的深厚關切。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20多年來,從黨中央到地方黨委、政府,都強調要把民營企業家當成“自己人”,對企業參與競爭一視同仁。習近平總書記重申“三個沒有變”: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是中央的大政方針,近年來,在放寬民營企業準入方面,國家出臺了不少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但當前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還存在體制性、政策性障礙,消除市場準入障礙、為民營企業提供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是當務之急,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名義上平等、實際上不平等的潛規則問題亟待解決。
為什么近年來在實踐中不能徹底消除各種針對民營經濟的歧視現象,甚至有些歧視問題愈演愈烈?
“主要問題不是出在法律制度中,而是出在對憲法的落實上,出在對黨中央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上,出在日常的經濟管理甚至個性化的項目管理過程中。”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當前法律和制度以及各地方各部門制定的各種政策條款中,針對民營經濟的不公平內容已經很罕見了,“隱形”歧視卻凸顯出來,顯示出對民營企業的“卷簾門”“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特征,“想開就開、想關就關,想進門就各種設置障礙,很多企業好不容易進了門,卻感覺各種不舒服,最后又出了門。”
李錦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沖破了之前人們片面追求所有權的思想束縛,但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認識仍有不足,國企改革仍然相對滯后,宏觀經濟管理保留了計劃體制運行慣性。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按所有制和企業規模分類管理企業的辦法,把原本屬于同一行業中的各類所有制性質不同、規模不同的企業,人為地分割在不同控制力的市場領域,形成了具有高度親疏特征的市場結構。規模大、國有化程度高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在市場結構中處于絕對的行政壟斷地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則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沒有任何可以與國有企業抗衡的能力。這種管理方法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競爭的公允性,阻礙了要素市場化的發展進程,不利于民營企業的正常發展,甚至反過來影響了國有企業活力的發揮。
習近平總書記曾把一些民營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形容為“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
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恰逢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逆全球化趨勢上揚,加之三年疫情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外部環境嚴峻復雜。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給我國經濟和市場預期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這對于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來說壓力倍增。記者通過對山東、浙江、河北等地多家民營企業經營現狀的調查發現,當前民營企業遇到的種種困難,往往不是來自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是來自競爭條件的不平等。
2022年11月27日,江西贛州,信豐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一家臍橙加工企業,工人在智能分選包裝生產線上篩選裝運臍橙鮮果。
“稅費負擔過重、融資難融資貴、房地產擠壓嚴重、政商關系不順、創新受困等問題,嚴重影響民營企業投資信心,導致其投資意愿連續下降。這是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動能衰減的很重要的一個內部原因。”李錦強調,實踐證明,我國民營企業并不怕市場競爭,而是一直在激烈甚至有些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不斷成長,但卻害怕壟斷和競爭條件的不平等。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給民營企業特殊政策“吃小灶”的呼吁不止,各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專門針對民營企業的優惠政策。但李錦認為,當前最重要的不應是“矯枉過正”“用力過猛”的糾偏補課,不定期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而應是通過回歸常態的政策以及對政策的認真解讀落實,讓針對民營經濟的扶持政策長期處于穩定持續狀態,同時采取措施逐步淡化乃至取消按所有制和企業規模分類管理企業的辦法,取消對企業的身份標識、行政級別,統一“國民”待遇,強化對企業的產權管理,強化對市場競爭的司法管制,恢復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增強其投資意愿。
“銀行貸款對我們民企附加各種條件,比如某些貸款類項目明確要求我們必須比國有企業承擔更多的擔保責任和兜底條款等,有的PPP項目公開招標時,明確告知不與民營企業合作……”山東萊州一家傳統制造行業企業的負責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近年來明顯感覺貸款越來越難,稅費壓力越來越大,企業經營勉為其難。
李錦分析指出,我國制造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比超過90%,直接導致制造業占國民經濟比例過快過猛下降,目前民營企業遇到的不平等狀況主要有稅費負擔不均等。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制造業整體利潤率只有6%左右,增值稅率最高檔卻達16%,而國有資本占絕對主導地位的金融業整體利潤率為30%左右,增值稅率只有6%。“營改增”之后,工資列入增值稅范疇征收,絕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民營企業,人工工資成本占比高,導致企業稅收不降反增,從而負擔沉重。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壓力更大的問題在于融資條件不均等,李錦表示,民營企業在銀行的表內貸款難,銀行寧愿低利率貸款給低效率的國企,也不愿意貸款給民企,使得民營企業被迫接受基準利率上浮很高的抵押貸款或者其他民間融資渠道,但近年來對金融愈發嚴格的監管,使得民營企業其他融資渠道越來越窄。
4月19日,在江西新余高新區光電新材料產業園一家通用耗材企業,工人正在查看通用硒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10年來,全國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比例明顯下降,而同期對國有企業貸款的同一指標卻顯著上升。融資格局與民營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反向運作特征。
部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不好、效果不彰,針對民營企業的各類隱形壁壘和無形歧視以及“說一套做一套”現象客觀存在。記者采訪的多位企業家表示,當前對民營企業的很多阻礙都是體現在具體操作中的潛規則,在產業和市場準入、稅收征管、信貸和融資、政府項目和補貼等方面表現明顯。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各種理由拖欠工程款;部分大型國有企業通過超長賬期、大量使用票據、苛刻驗收條件等方式延遲付款,中小民營企業收款難是個“老大難”問題;有些政府管理部門涉企檢查過多過頻甚至重復,嚴重干擾了企業正常經營;一些領域涉企行政審批“口袋規則”“隱形門檻”“窗口指導”等使企業無所適從。
劉志彪認為,對處于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我國經濟來說,只有消除各種針對民營企業的特別性經濟歧視,實現市場競爭基礎條件的平等,針對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中的需求結構變化,充分發揮市場而不是政策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推動產業政策向競爭政策的過渡,形成從非均衡發展轉向平等競爭的政策氛圍,實現真正的效率競爭,創新者和優秀企業才可以脫穎而出。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應該是淡化并逐步取消國企、民企、外企的所有制分類管理辦法,取消企業的身份標識和行政級別,建設統一有序、開放協調的競爭性市場體制,給不同的競爭主體塑造進入條件、稅收、公共服務、融資投資等公平競爭環境,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國企和民企在平等地位下加強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高效協作,實際是在通過“抱團出海”形成合作雙贏模式。
劉志彪建議,以“所在”而不是“所有”來劃分企業屬性,進行分類管理,是經濟全球化中的通行規則,對所有制性質不同或規模不同的企業,在市場進入條件方面要實行一張“負面清單”制度,使其成為適用于境內外各類市場主體的一致性管理措施。在法律的框架內,拆除一切針對民營企業的進入門檻,取消一切特權企業享受的特許經營權,形成效率競爭,有助于盡快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2022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
“我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長期不充分的歷史和現實狀況,決定了現實中對于民營經濟的保護和平等對待方面還是存在一定問題和不足。”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表示,民營企業的身份標識和國有企業的行政級別之間仍然“涇渭分明”,國有企業往往可以參股或控股民營企業,但民營企業難以參股并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控股,這些都是雙方地位不平等的表現。
為更好保護民營經濟發展和民營企業家權益,皮劍龍認為,亟需補齊民營經濟保護短板,健全民營經濟領域法律保護機制。他建議盡快制定民營經濟保護法,明確規定國家設立專門機構作為民營經濟主管部門,重點應對民營經濟主體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投融資、公平競爭等重點領域作出詳細規定和保障,減少禁止和限制。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以及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出臺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法。呂建中表示,盡快出臺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在非公黨建、政策服務、資源配置、公平競爭、穩定就業、規范經營等方面形成系統性工作合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梳理涉企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清理和修訂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法律和政策規定。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工商聯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提案》,建議立法中重點把握明確促進民營經濟的六項基本原則;促進鼓勵民營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公平競爭、互利合作;保障民營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平等監管;明確各級政府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職責;建立監委機關對公職人員侵犯民營企業權益的專項監察制度等要點。
記者注意到,中央近年出臺了諸多政策和文件明確要求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反對地方保護,依法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完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市場環境。劉志彪建議,今后所有新出臺的地方性法規以及相關政策規章,都應該用法律形式規定必須通過競爭政策的執法機構進行公平競爭審查;廢除過去那些由各地行政部門制定的、授權由某些特定企業獨家壟斷的文件,清理各種產業補貼或扶持項目,把保留的各種優惠政策降到最低,并給予公開化和透明化。
“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要堅決反對行政壟斷,需要探索將實施行政壟斷的地方政府的主要負責人納入《反壟斷法》的法律責任主體范圍內,探索其應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形式。”劉志彪說。
責任編輯: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