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摘 ?要】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蓬勃發展,數字經濟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因此,研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很有必要。論文主要分析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現狀,總結了目前在融合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如融合不夠深入、融合不夠均衡、政策支持體系不夠完善等。針對以上問題,論文對優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路徑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F49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4-0143-03
1 研究背景、意義及綜述
1.1 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同時,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既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壯大實體經濟的“發動機”。隨著數字技術與各實體產業的進一步融合,新的模式和業態持續涌現,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穩健的動力[1]。我國要牢牢抓住科技與產業碰撞的發展機遇,推動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廣泛應用,搶占先機[2]。因此,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已經成為當前形勢下我國主動把握時機、加快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隨著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無論是政府文件,還是行業報告,數字經濟的戰略地位不可撼動。數字經濟是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關于數字經濟的理論研究的發展速度與實踐發展速度的差距越來越大,難以為數字經濟的長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本文在借鑒其他優秀學者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阻點以及融合路徑,豐富了數字經濟的理論研究基礎[3]。
1.2.2 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數字經濟與各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對于提升效率、改變生產模式、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意義非凡[4]。本文主要研究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問題,希望能為其提供多樣化的路徑。
1.3 國內外研究綜述
1.3.1 國外研究綜述
Choi和Yi將投資率、政府消費率和通貨膨脹作為控制變量,得出互聯網對經濟增長有顯著正向影響的結論[5]。Czernich等估算了1996-2007年OECD國家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二者之間存在正向作用[6]。美國的Yoffie主要分析了技術與產品的融合,將產業融合定義為“采用數字技術后原本各自獨立產品的整合”[7]。
1.3.2 國內研究綜述
第一,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綜述。劉宇通過構建生產函數模型,測算出互聯網資源每增長1%可促進GDP增長0.045%[8]。蔡躍洲和張鈞南通過研究發現,通信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分為替代效應和滲透效應[9]。宋洋將數字經濟的特性概括為高成長性、強擴散性和降成本性,從外在表現和內在動力兩個視角分析了數字經濟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10]。第二,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研究綜述。較多學者從產業發展過程的視角來定義產業融合,如厲無畏認為,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間相互滲透和交叉,最終融為一體,漸漸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11]。馬健在以上結論的基礎上,拓展了產業融合的類型,將產業融合分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虛假融合3種類型[12]。張瑩對遼寧省信息產業內部的融合度進行了測算,發現產業融合已經在信息產業內部以及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產生[13]。國內外學者對于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對于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產業融合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學者既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分析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阻點以及融合路徑。
2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現狀
2.1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
就當前而言,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化和智能化的特征。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平臺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使新的經濟模式和產業形態持續涌現、數字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數字化轉型穩扎穩打,進一步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14];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的發展,使得行業龍頭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拉動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加入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帶動全產業鏈企業高質、高效、平穩、有序發展[15]。
2.2 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產生多方位影響
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持續推廣,使很多傳統產業意識到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許多實體行業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平臺,應對突發事件的沖擊,改變經營模式和經營策略,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和線上渠道,探索出新產品、新業態。一方面,零售、醫療、物流、教育等產業的轉型升級,使線上模式“遍地開花”,線上醫療、智慧城市、云旅游等新產品新服務能夠有效滿足當下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外賣、跑腿、共享經濟等行業的崛起也離不開數字經濟的支撐和助力[16]。
3 數字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阻點
3.1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夠深入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方式包括兩種:一是加強產業內信息技術部門的數據互通共享,降低企業技術創新門檻,積聚產業轉型動力;二是信息技術企業之間的數字化資源技術實現共享。根據以上兩種融合方式,顯而易見,數字經濟與新興產業的融合更加“默契”,融合度也比較高。這是因為新興產業本身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等特點。但是以上兩種融合方式在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程度差異明顯,很多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深度不夠,因為傳統產業更注重自身軟硬件的建設,對信息技術既不夠敏感,也不夠依賴。由此可見,每個行業的行業特點、發展條件以及對技術水平的要求各不相同,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加大二者融合的難度,進而導致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夠深入。
3.2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夠均衡
根據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特點,目前教育、醫療、物流、旅游、技術服務、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程度較高,第二產業的數字化程度逐步提升,但第一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則相對較慢。總而言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尚未實現全滲透,存在不均衡的問題。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關鍵點是制造業,我國制造業的數字化程度仍亟待提升。很多企業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停留在表面環節,與生產相關的核心環節數字化程度仍然偏低,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水平更低。
3.3 核心技術外部依賴性大
一方面,雖然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猛,自主研發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但科技創新之路任重道遠,目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仍有待增強,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對來源國的作用明顯大于外部國家,依靠國外先進的數字技術很難充分發揮技術針對企業的激勵作用,目前我國的核心技術及國際化品牌仍然缺乏[17]。
3.4 政策支持體系有待完善
隨著數字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現行政策體系與其發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并且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政府監管水平滯后于當前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本身具有高門檻、高技術、高要求的特性,這極易導致一些平臺出現壟斷問題,阻礙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步伐。此外,當前數字化手段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用戶個人數據安全方面的保障措施不到位,出現個人數據泄露、同一服務不同客戶采用不同載體消費成本不一致等大數據殺熟、數據侵權問題。二是政策落實傳導以及協同連接的水平需進一步提高,包括橫向和縱向層面的政府協同。為促進實體和數字經濟更好地融合,不同層級的政府機構均出臺了相應的支持政策,但部分地區與上下級政府間以及不同機構間在協同銜接、統籌配合方面表現較差,未能充分發揮政策的有效扶持作用,削弱了政策的支持力度。三是當前的各項政策對數字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針對性、聚焦度不足,有待改進優化。對于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臺,各個物流平臺、打車平臺、跑腿平臺等平臺型經濟體來說,其具有輕資產、與數字技術結合密切、流水大、可抵押物少等特點,在其融資過程中,可結合該類企業的特點,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給予優惠的融資政策,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進行貸款審批。
4 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
4.1 優化數字營商環境,筑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根基
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下,首先需構建完善的、適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體系。這就需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創造適配數字經濟發展、匹配數字技術人才需求、保障大數據信息安全、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營商環境和體制環境。其次,可以通過“帶動效應”“蝴蝶效應”影響和帶動一批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的傳統企業作為標桿,供其他同類型或同一行業的傳統企業借鑒和學習,幫助實體企業高效且順利地完成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最后,可積極探索傳統行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的新模式和新形態,“建立公共服務與市場化服務雙管齊下,人、力、物、數據資源等多要素并行的數字化轉型服務生態”。
4.2 促進數字經濟向不同行業實體經濟均衡滲透
根據前文分析,數字經濟與第三產業,如外賣、物流、共享經濟等服務行業的融合較深入,但與第二產業,即工業和制造業的融合程度還不夠。對于第一產業來說,數字經濟對產業的影響仍停留在表面。因此,在以數字技術推動服務業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數字經濟與部分中小企業、農林牧漁等產業的融合,加快數字化轉型,優化服務模式。推動產業間的互聯互通,打造全鏈條、全行業融通發展的模式,包括物流供應鏈、人才鏈、資金鏈、數據鏈、服務鏈、人才鏈的全面融通。
4.3 注重人才培養,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一是通過多模式、多渠道、多樣化的形式培養人才,包括自主培養、委托代培、優秀人才引進等多頭并進的方式,培養一批科技素質過硬、科研能力超強、吃苦耐勞、創新能力一流的人才隊伍。二是學會與“巨人”協作,站穩“巨人”肩膀。企業要關注行業最新動態,要具備國際視野,加強與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和相關企業的交流合作。要學會借助“巨人”的力量,增進與“強者”的聯系與協作,通過向“巨人”學習,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三是從培養源頭把關,更新和篩選滿足目前市場需求和發展需要的大學專業,對于落后于發展需要、與當前市場嚴重脫節的一些專業可予以撤除。注重市場調研,動態調整社會所需,急需專業,要做到與時俱進。四是推動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注重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創新教學育人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創新育人手段。各大院校要加大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力度,緊密配合,共同培養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五是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需要注重職業培訓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員工盡快完成角色轉變,迅速融入工作崗位,適應崗位的各項要求,提高工作效率。企業要加強針對人才的人文關懷,創造有溫度的人才環境,進一步采取資金扶持措施,加大運動休閑設施等生活方面的投入。同時,提供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為創業創新型人才在住房、配偶就業、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進一步提供便利化服務。定期開展比賽活動,增強企業人才凝聚力,實施人才培養管理計劃,定期組織能力提升培訓班,最終打造人才進得來、人才住得下的人文環境,為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提供人才保障。
4.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各級政府應該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無論是在收費、工商稅務,還是便民化服務方面都能為數字化企業提供便利。各級政府要進行統籌規劃,加強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專款用于促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型企業發展。同時,可以設置高質量合作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激勵企業與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企業開展合作。通過考核比較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產業的合作力度、融合效果、產生的效能等指標,評選出獲獎企業,并進行有吸引力的物質獎勵,以此發揮政策的支持激勵作用。此外,豐富數字化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大針對信息技術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不斷推出專門針對數字技術產業融資需求的產品,解決其融資問題。
【參考文獻】
【1】胡西娟,師博,楊建飛.數字經濟壯大實體經濟發展的機制識別和經驗證據[J].經濟問題,2022(12):1-8.
【2】《學術前沿》編者.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8):10-11.
【3】熊澤泉.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產業融合的機制及影響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1.
【4】宋義明,張士海.數字經濟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2):148-153+160.
【5】Changkyu Choi,Myung Hoon Yi.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panel data[J].Economics Letters,2009,105(1):39-41.
【6】Nina Czernich,Oliver Falck,Tobias Kretschmer,et al.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Economic Journal,2009,121(552).
【7】David Yoffie.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M].Boston: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1997.
【8】劉宇.互聯網對國民經濟影響的定量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2):44-49.
【9】蔡躍洲,張鈞南.信息通信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替代效應與滲透效應[J].經濟研究,2015,50(12):100-114.
【10】宋洋.經濟發展質量理論視角下的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J].貴州社會科學,2019(11):102-108.
【11】厲無畏.產業融合與產業創新[J].上海管理科學,2002(4):4-6.
【12】馬健.產業融合識別的理論探討[J].社會科學輯刊,2005(3):86-89.
【13】張瑩.信息產業融合度的測算及其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計量分析——以遼寧為例[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5.
【14】楊廬峰,張會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著力向度與治理創新——以貴州省的融合發展實踐為例[J].理論與改革,2021(6):140-150.
【15】王一鳴.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應深度融合[J].中國品牌,2022(12):88-89.
【16】任柯穎,李吉友,趙昕蕾.中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23(3):29-32+36.
【17】王琛偉.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核心動力、主要問題與趨勢對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