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昭寰
招貼設計以其重創意、重時效、重影響的特點在藝術設計專業中占據重要地位。招貼設計作為一門知識覆蓋面廣、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對學生創新思維及動手實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設計競賽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招貼設計實踐的最直接方式之一。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競賽引入式教學的概念,即將招貼設計競賽適時適度地融入課堂教學。通過設計競賽的引入,學生能夠精準掌握招貼實際項目的設計流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今后的設計實踐。
首先,競賽引入式教學能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學生專業能力,提高學生心理素養。《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這就把學生是否有能力將課堂所學和設計實踐緊密結合擺到突出位置。設計競賽強調對創新思維能力的考查,學生在整個設計競賽過程中會經歷大量的、長期的反復論證和修改,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靈活利用各種表達手段將所學知識和設計實踐進行結合,使自身實踐能力得到提升。設計競賽可以激發學生對設計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和奉獻精神。
其次,競賽引入式教學能夠持續優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是高職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傳統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模式下,學生處于雖然掌握課程理論但無法應用于設計實踐的尷尬境地。而設計競賽的引入能夠整合有限的教學資源,將課堂教學模式從生硬僵化的“灌輸式”“理論式”教學向靈活多樣的“互動式”“實踐式”教學轉變,把設計實踐作為教學活動的根本任務,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此外,設計競賽的表現形式通常不受過多限制,這有利于教師從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出發進行專門培養,更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
首先,設計競賽的主題貼近實際,可操作性強。當今,招貼設計類設計競賽層出不窮。無論是商業性還是公益性招貼設計競賽,其選題均為實際項目,競賽主題緊扣時代特色與社會焦點。相較于傳統招貼設計課程中圍繞虛擬、陳舊的主題進行設計,貼合現實、緊跟時代的競賽主題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創作欲,學生可在主題框架下根據自身興趣進行創意設計,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可以根據競賽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全國大中學生第十一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以“數字海洋”為主題,參展者可圍繞如何強化全民海洋意識、保護和開發利用海洋、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以及維護海洋權益、強化海洋執法、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等方面展開創意設計,最終通過“數字海洋”創意,以人類特有的智慧創造美好生活,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使海洋事業發展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第七屆塞浦路斯Graphic Stories 國際海報大賽以“The Power of Youth(青春的力量)”為主題,用來表達對未來社會能夠擁有更多正義、公平、可持續等良性環境的期待。在激勵機制上,設計競賽通常伴有獎金、展覽等形式的獎勵,具有較強的內驅力,學生普遍對參賽表現出較大的興趣。與此同時,設計競賽往往對參賽者自身的條件、參賽時間、作品形式等方面也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這無疑對設計活動起到規范作用。
其次,設計競賽的引入有助于優化課程架構。競賽引入式教學的載體是課程,競賽是為課程服務的。設計競賽往往能代表一個時期的設計風向,任課教師要根據競賽實際及時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進度,更新課程評價標準,通過有效的介入、穩定的推進、積極的反饋,不斷健全課程體系,使整個課程內容緊跟時代發展、課程框架更加充實飽滿,最終以點帶面推動整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和建設。
最后,設計競賽的引入有助于拓寬設計交流渠道,開闊學生視野。學生在展示自己創意的同時能夠了解到國內外招貼設計的前沿動態,為不同院校、不同地區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首先,設計競賽的不確定性。招貼設計類競賽在創作主題、參賽時間等方面呈現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在創作主題上,即使是年展或雙年展競賽,每年的主題也不盡相同,有些競賽主題非常抽象難懂,這就在創作上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舉辦時間上,除少數競賽舉辦時間較為固定之外,大多數設計競賽的時間是不確定的,這就容易導致課程時間與競賽時間脫節或出現競賽扎堆的情況。
其次,高職學生學情問題凸顯。學情是課堂教學開展前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有些學生缺乏專業認知,文化成績偏低,美術造型基礎較弱,在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上也有所欠缺。
最后,教學模式固化。一方面,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部分教師的教學活動相對孤立,課程之間缺乏有效過渡和銜接,教師間沒有形成長期的、穩定的競賽指導團體;另一方面,通常情況下,教學活動是相對固定的,設計競賽則是相對靈活的,將競賽引入日常教學活動必然會受到學時、場地、授課形式、評價模式等客觀因素的限制。
1.設計競賽的選擇
設計競賽的選擇應當秉持“富于特色”“寧缺毋濫”“先易后難”三原則,盡量選擇具有較大影響力、主題富有特色的競賽項目。在課程的不同階段需根據實際學情選擇競賽的難度和數量。課程前期應選擇難度適中的競賽,之后隨著課程的推進可適當增加競賽難度。在確定參加的競賽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認真分析競賽命題和競賽要求,激發學生的參賽興趣和參賽熱情。在競賽空檔期,教師也可選擇往期競賽主題進行模擬練習。
2.基本技能的準備
在教學設計上應做好相關課程的整合與銜接。在低年級階段的專業基礎課程中,應加大對三大構成、設計草圖、軟件操作等設計基礎能力的訓練力度,教師可從優秀的招貼設計作品中選取案例作為課堂練習素材。在招貼設計課程前期,教師要對招貼設計的歷史、發展趨勢、圖形構成等理論進行全面講授。
3.競賽主題的發掘
競賽主題的發掘過程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教師應把握競賽主題發掘的“度”,既不能太深,讓學生失去創意想象的空間或者過于鉆牛角尖,也不能太淺,讓學生的思維浮于表面或偏離主題的軌道。教師可安排學生瀏覽往屆類似主題的優秀作品以供參考。創作主題的情境營造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可向學生推薦與主題相關的文章、書籍、影音資料等用以學習和借鑒。例如在2021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創作中,筆者帶領學生觀看了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讓學生對競賽主題有了全新的認識。
1.設計創意的提煉
在確定競賽的主題后,選擇什么樣的創意角度進行表達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整個設計創作的核心。在以往的招貼設計創作中,學生往往更多關注作品中圖面的構成形式,忽視了更為重要的作品內涵。在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的大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發掘成為招貼設計創意的重要出發點,在創意設計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多從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角度入手進行設計構思。在2022“文明揭陽 因您美麗”主題平面公益廣告征集大賽中,筆者指導的學生作品《光盤行動》(圖1) 將禁止餐飲浪費的標語印在中國傳統臺歷上,讓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2022海峽兩岸漢字文化創意大賽中,筆者指導的學生作品《廣東潮汕》將漢字的點畫用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物象進行替換,不僅在形態上將漢字造型進行重構,而且在精神上喚起人們對故土的鄉愁。

圖1 光盤行動 招貼設計
2.教學方式的更新
由于設計競賽的靈活性,競賽引入式教學在實際應用時往往會對課程內容或進度進行適度調整。例如在指導學生參加2022 海峽兩岸漢字文化創意大賽時,由于課程進度和競賽時間出現偏差,筆者及時將相關課程知識點前移,使學生順利地掌握了這一部分內容并加以運用。
除常規的講授、指導之外,筆者在課程中運用了互動參與模式。首先,在競賽中期方案點評環節,所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互評,這不僅有助于被點評者方案的改進,而且點評者自身也能夠得到提高。其次,筆者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競賽和學生共同參加,例如筆者和學生共同參與了第八屆國際雷鬼音樂海報大賽,設計了招貼作品《破碎的幸福》。教師參與競賽,從競賽的“指揮者”轉變為競賽的“參與者”,會對競賽主題有更層次的理解。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分享創意設計的過程,交流心得體會,沖破師生之間的角色壁壘,進一步提升互動式教學的效果。
1.參賽作品評價
以往對學生課程成果的評價往往建立在任課教師對作品的主觀判斷上,任課教師的評判標準成為學生在進行方案創作時不能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任課教師的個人喜好和偏愛深刻根植于學生內心,使得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受到嚴重的束縛,作品的評價標準也相對偏頗。競賽引入式教學打破傳統以任課教師為主導的評價模式,將評價結構按照不同的比例分為四個部分,即生生評價占比15%、同行教師評價占比25%、競賽評委評價占比30%、任課教師評價占比30%。,通過學生、同行教師、競賽評委、任課教師的共同參與,整個評價體系更客觀,更貼合實際。
通過對獲獎作品的點評,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不斷反思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彌補。
2.課程階段性評價
競賽結束后,教師應在“競賽組織”“理論知識講授”“主題創意完成度”“作品提交情況”等方面對此階段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梳理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改進。
競賽引入式教學在招貼設計課程中的應用,體現了高職院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有利于培養出更多符合設計實踐需要的專業型人才,不斷推動教育工作者對設計教學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