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細彥

調研是為了解決問題,天然地就應當堅持問題導向。提升調研的問題導向精準度,“問對人”很關鍵。但在調研實踐中,常常出現“表象掩蓋真相”“被牽著鼻子走”“以點概面”等現象,很多時候都是“沒問對人”造成的。那么,調查研究中如何“問對人”?
調研要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對一定對象進行全面、深入調查,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這就要求調研前需要定好“時間表”、畫好“路線圖”、選好“標的人”,使調研者有條不紊地開展調研活動。
這種精心安排的調研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調研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聽到的是事先編好的“臺詞”,很難聽到真問題。因此,要聽到“真問題”,還得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主動找”一些沒有準備的人,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隨機性調研,再進行比較、反復、鑒別,弄清真相。
比如,某市開展“河長制”推行情況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分管市長和水務局長的情況匯報,也按照安排實地走訪了部分河道,獲得的初步信息是:河道水質實現明顯好轉,河道管理更加系統規范,監管執法更加有力有效,河湖保護氛圍更加和諧。
但是,問題常在不經意處潛藏,也常在不經意間被發現。調研組“自選動作”開展調研發現,水污染治理完成后,沿河區域環境治理、水景觀營造等后續措施不明確,造成部分“河長”“重治理、輕管理”“重眼前、輕長遠。”同時,還發現村溝宅河等小微水體尚未納入“河長制”工作范圍。這些問題正是完善“河長制”工作的方向、目標和重點。
干部是黨的事業的組織者、推動者和落實者,調研者當然要聽干部對工作情況的匯報,以掌握總體概貌,形成初步印象。毋庸諱言,干部的情況匯報,往往說起成績時濃墨重彩、激揚高亢,“大珠小珠落玉盤”,談起問題時則輕描淡寫、蜻蜓點水,“猶抱琵琶半遮面”。
漢代王充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調研者要真正深入下去,了解實際問題,就要改進作風,多和群眾打交道;就要改進話風,多聽群眾發心聲。
在調研實踐中,常常出現“表象掩蓋真相”“被牽著鼻子走”“以點概面”等現象, 很多時候都是“沒問對人”。
比如,對某市開展落實國家“雙減”情況調研,“雙減”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教育局長匯報,政府及時出臺實施方案,一方面做“減法”,探索減負提質新路徑,開展在職教師校外有償補課專項治理;另一方面做“加法”,增加學生課外閱讀和校外實踐活動時間。
而老師則坦陳,為保證教學效果,不敢少布置作業;家長則抱怨,孩子要競爭“上好校”,只得選擇校外培訓。面對干部與群眾對落實“雙減”政策反映大相徑庭的現象,調研者就應當追根究底,正本清源。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手里有錘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釘子。”這就是人的思維受立場支配的局限性,調研者不可不察。
調研時,組織地域相近、行業相同、事情相關的五六個或者七八個人,圍繞一個主題召開座談會,集中收集情況、聽取意見,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信息。而且,與會人員還能聽思結合、相互啟發、彼此補充,可能在會場涌出新材料、迸發新觀點,發揮放大效應。
但從另一方面看,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專題座談會面對面交流,也形成了相互監督的局面,有時難以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特別是在觸及問題時,為避免“禍從口出”,與會者可能“顧左右而言他”,甚至三緘其口。哪怕談問題也只講小問題、淺問題甚至偽問題,而大問題、深問題、真問題可能避而不談,使得調研難以吃透情況、抓準問題。
這就要求在注重召開座談會聽取群體意見的同時,也要注重聽取個體意見。比如,某調研組召開區域社會治理工作專題調研會,談及當地有幾個小區居民群體上訪一事,原因在于基層干部事先宣傳的“補貼群眾購房利息并予以搬遷獎勵”政策沒有兌現。參會的一名基層干部神情尷尬、一言不發。
會后,個別訪談才得知,當基層干部已經做好了工作、群眾答應搬進樓房時,上面又因故取消補貼政策,獎勵也不了了之。上面政策朝令夕改,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俗話說:近水識魚性,近山知鳥音。環境條件對人的影響很大。處在什么樣的環境,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擁有什么樣的資源,才可能知曉什么樣的事物。
找錯了人,核心信息就難免被“二傳手”“局外人”曲解或掩蓋,獲得事實真相就“踏破鐵鞋無覓處”;找對了人,核心信息就如抽絲剝繭,獲得事實真相就“得來全不費工夫”。
調研時,應針對學歷、年齡、職業、經濟狀況等不同的人群“因人施問”,引導出對實現調查目的至關重要的信息。比如,某紀委監委調研組開展“糾四風、樹新風”專題調研過程中,風聞公款吃喝也“轉軌變型”了,“不吃酒店吃會所,不吃公款吃老板”。找社會上的人問,或大海撈針,對象模糊;或捕風捉影,事實不清。
要獲得事實真相,就應當找“知情人”。調研組找高檔小區、高檔餐廳、帶餐飲的茶館、會所的經營人員發現問題線索。這樣順藤摸瓜,重點關注經常和職能部門打交道的企業訂臺、消費記錄,找財務管理人員、餐廳服務人員談話核準,終于使問題水落石出。
要圍繞主題問,以主題為“靶心”,有的放矢,詢問與主題相關的人和事。無論是組織專題座談會,還是開展個別訪談;無論是當面了解情況,還是進行問卷調查,都要緊緊圍繞調研的主題,抓住制約事物發展的因素進行詢問。防止面面俱到,漫無目的,隨意發問,抓不住重點、焦點,導致走偏、跑偏。
比如,開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專題調研,要對傳統企業選擇數字化轉型的動因進行準確把握,對推進數字化轉型的瓶頸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和深度剖析,哪些是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就可以解決的,哪些是政府發揮助力作用可以解決的。
要抓住關鍵問。調研對象在匯報、交流某一事項的內容,通常運用通稿進行“一刀切”似的輸出。這就要求調研者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好問題的內容和排序,緊扣問題進行具有針對性、指向性的詢問,力求挖出制約工作推進落實的具體、深層的問題,并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利害攸關。還可以在調研對象回答問題中尋求蛛絲馬跡,進而深度挖掘,發現“問題鏈”。
在基層調研時,面對有情感個性、有文化特征甚至有利益糾結的調研對象,詢問時要用“對的方法”,使調研對象愿意回答問題、知道怎么回答問題。
對不同的人應采用不同的詢問方式。比如,對直率的人可以直接地詢問,對含蓄的人就要委婉地詢問,對喋喋不休的人要注重引導,對愿望受挫的人要注重共情,對顧慮重重的人要注重疏導,使調研對象打開心扉、抖出問題。
要問具體的問題。泛泛而談的問題沒有針對性,回答也沒有參考價值。比如,開展人才工作專題調研,詢問引進的人才對所在區域和單位“感覺怎么樣”,得到的回答就可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會是具體的問題。假如詢問“環境的融入度、人崗的匹配度、工作的價值度、薪酬的滿意度”等怎樣,就能觸及深層次的問題。
在詢問敏感問題時,要采用迂回戰術,不能單刀直入。比如,不說“存在什么問題”而說“應當如何改進”,以免引起調研對象的不安甚至反感。在設計問題時,要少用專業術語,多用群眾語言,盡可能地做到“接地氣”,從而通俗易懂,使調研對象能清楚地知曉調研者在詢問什么事項、想了解什么問題。
(作者為上海市金山區委研究室二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