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第二中心小學 蒲惠麗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中,深度學習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且,在培養學生遷移和應用知識、新知識連接舊知識、高階數學思維方面都具有關鍵意義。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切實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期間,需要通過有效問題來實現加強深度學習效果,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習效果的目標。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全面掌握和熟悉相關數學知識內容,并能夠深度思考有關問題,靈活運用所知所學來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本文將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作用、以有效提問引領“深度學習”的機制、以有效提問引領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三大方面來進行深入剖析。
設置課堂提問環節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能夠調動和發散學生的邏輯思維,增強課堂氛圍的活躍性,同時推動學生深入思考相關問題,有助于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了解和熟悉更多的知識內容。教師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展開提問,都會增加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次數,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深入的溝通和交流,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有助于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問題是實現教師與學生間有效互動的方式之一,通過提出問題,有助于師生間形成積極有效的互動,據此,教師能夠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的具體表現情況,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不斷發散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有助于打造高效課堂。
思維存在三個過程,分別是:推理、判斷、概念。良好的思維有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思維涵蓋著多樣化的內容,包括:情緒、技能、記憶等,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思維活動的范圍就是解決問題。由此可見,提問有助于開展思維活動,通過有效的提問,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問題,在分析問題和解決的過程,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知識內容,加強記憶,提升知識遷移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通常情況下,教師的提問都有著一定的啟發性和目的性。在教師的提問下,學生會用更多的精力來思考和分析問題。由此可見,有效地提出問題,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當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符合教師問題提出的呈現方式與內容時,學生在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時候,就會更加積極和主動,同時,探索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在問題回答的過程中,學生的應答行為涉及多樣化的類型,包括:解釋性應答、轉化性應答、記憶性應答等,而上述回答都是基礎性的。借助于教師提出的有效問題,再加上適當的啟發和引導,學生會不斷轉變多種高階回答方式,包括:應用性回答、綜合性回答、評價性回答等,彰顯了學生遷移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也是評價“深度學習”效果是否良好的標準。由此可見,有效訓練學生的應答行為也是達到“深度學習”效果的關鍵渠道。
借助于有效提問,教師能夠將學生引入相關的教學情境中,不斷啟發和引導學生,以此更好地達成教學目的。此種方法能夠充分保持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推動發展學生的元認知;不僅如此,還有助于學生銜接不同的知識內容,創建健全的知識內容體系,推動發展學生的高階數學思維。當學生的認知能力符合啟發性、開放性、探究性時,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其深入研究和分析問題。借助于互相聯系“問題鏈”的設置,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知識理解能力,使他們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數學問題,推動形成和發展高階數學思維。
有效提問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便是教師的提問。相關研究調查表明,教師的評價語言與行為以及要求行為的效用通常低于課堂中行為和提問語言的效用。學生與教師在提問和解答期間,可以共享相關知識信息,教師將數學相關知識內容講解給學生,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困惑反饋給教師,這是深度學習達成的基礎條件。
1.確定提問目的。
第一,在借助于提問的有效性來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情境時,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確定問題提出的最終目的。小學數學教師要立足教學目標來預設提問,結合教科書中的相關知識內容,明確提問的具體方向,圍繞三維教學目的,將其整合成一個整體,且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結合四方面提出問題,發揮出引導的效果。第二,小學數學教師在預設問題的過程中,還要對課堂提問功能進行全面掌握和熟悉。要提高課堂整體的吸引力,使學生能夠全神貫注參與其中,考核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啟發學生遷移運營、梳理、總結相關知識內容,發展他們的數學高階思維。第三,小學數學教師在預設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掌握學生學習的習慣和儲備知識的情況,要將學生儲備的知識進行綜合調動,從而增強深度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數學的廣角》時,其中涵蓋了排列組合簡單的知識教學內容,基于教材內容的深入研究和學習,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明確實施三維教學的目的和主要方向,同時按照教學目標,預設課堂提問,如表1所示。
表1 預設簡單的排列問題
通過表1,能夠明確結合教科書中的相關知識內容,小學數學教師明確了三維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并基于此,預設了簡單的排列問題,彰顯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銜接性,并能夠掌握和熟悉學生儲備的知識情況。通過此種方法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情境之中,更好地實現教學任務。
2.重視思維動向。
在提問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高度重視學生思維情況的變化。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課堂教學工作就是實時形成的經過,無論哪一時刻都會生成全新的學習材料,不僅如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提問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發生多樣化思維銜接情況,推動學生全新地理解相關知識內容,展開深層次的分析和探討。與此同時,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對學生動向的思維進行高度重視,第一時間發掘新教學資源的生成,掌握學生思維變化情況,達到深度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線段、直線、射線》的時候,在學習本章之前,學生已經解了關于線段的相關知識內容,同時具有了一定的基礎線段知識水平。本次課程主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全面掌握和熟悉三種線以及特征,將學生的空間思維邏輯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便于學生后續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其他知識內容,包括:垂直、平行、角等。在分析學情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發現學生有著“直線就是直的線”原有認知情況,從而判定學生預期認知水平是“直線就是無限延伸、直的線”。而后基于此,提出問題且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矛盾,如“直的線也包括線段,那么線段為什么不能稱之為直線呢”,通過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全方位解讀“直線”,研究“線段”與“直線”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如此便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課堂中的任務就是引導和啟發學生研究這三種線的特征、聯系、本質,使學生能夠正確區分和建構相關知識內容,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1.分解內容,驅動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涉及較為復雜、抽象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難以深入地進行理解。針對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分解教學內容,用簡單易懂、易于接受的知識點替代那些抽象的知識內容,引發學生有效建構知識體系。立足于數學知識點來說,其實就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知識框架,主要分為四個領域,分別是:綜合與實踐、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圖形與幾何,領域不同涉及的相關知識內容自然也不同。為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通過提出問題來一一分解這些內容,使問題驅動有效吸收知識內容,讓學生歷經從簡到易的經過,從而推動學生學習層次的深入。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乘法分配律》的時候,其中涉及的運算方式有兩種,涵蓋較高的思維量,為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深入地理解,難度系數較高。針對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本堂課內容分解為三個問題,即:乘法分配律的學習,你認為有什么用呢?你覺得是怎樣推算出來的乘法分配律呢?針對乘法分配律,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幫助學生建構深層相關知識內容。
學生通過教師設置的這些問題能夠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相關知識內容,包括:問題解決的具體方向、基本模式、相關內涵等,助力學生深入探尋乘法分配律,不斷深化知識內容,更好地開展深度學習教學模式。
2.聯系溝通,聯動問題。
小學生在構建知識時,就是聯系舊知識和新知識,以此獲取新知識內容的經過。換言之,他們知識的構建是借助于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來對新知識進行同化而實現的。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通過問題的提出,助力學生將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聯系,以此提升他們的思維認知水平。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時候,就要指導學生將“長方形”“面積”相關知識內容聯動起來。針對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提出,指導學生想起形成長方形面積的經過,而后使他們能夠在回憶的過程中受到啟迪,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營,從而更快地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此期間,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設置相應的問題,并且要求問題的設置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例如:“長方形面積公式是怎樣得來的?”“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是否可以使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呢?”“你認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展開說說。”圍繞“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來有效銜接新知識和舊知識,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和研究。在提問期間,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合適的時間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提示,讓學生能夠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他們能夠立足于長方形來推導平行四邊形,從而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促成深度學習。
3.整合深化,彰顯本質。
通過問題的提出來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情境之中,小學數學教師還是要對問題的本質進行高度重視,這也涉及學生深化與整合知識內容,并且,會有一些認知矛盾存在于此過程之中。針對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強化把控提問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整合深化,注重將知識的本質凸顯出來,助力學生深入探索知識。
借助于提出問題的方法,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攻破重點知識內容,使學生能夠深度感知重難點知識內容,在探究期間,學生能夠發散數學思維,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從而有效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用字母表示數》的時候,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明確教學重難點,使學生掌握數使用字符代表的意義。教師可以將一個乒乓球放入一個透明的袋子中,提出相應的問題:“可以用什么來代表這個袋子里的乒乓球呢?”“我再將三個乒乓球放入其中,應該用什么來表示呢?”“我再將七個乒乓球放入其中,應該用什么來表示呢?”“如若要為六個同學平均分發里面的乒乓球,那么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呢?”通過設置這四個問題,能夠將本節課的重難點集合起來,使學生正確理解相關知識內容,完成深度學習。
總體而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有助于加強整體教學效果、有助于師生間積極有效的互動、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此,可以通過應答行為促進“深度學習”、通過提問促進“深度學習”、通過師生交流促進“深度學習”。同時通過用心預設,把握生成性資源、意義建構,整合知識的結構、實質互動,把握提問的時機等策略,以有效提問展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從而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