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推動鄉村振興有效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是為農業農村提供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基于此,文章從鄉村振興視角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入手,分析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概括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價值和意義。在全面了解相關情況基礎上,通過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提出具體的提升路徑和策略。達到培養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優化創新創業效果的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創新創業路徑探究高校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149-02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校學生成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因此,學校應該積極探索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一、鄉村振興視角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近幾年,高校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也是國家重點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是一種新生事物、新思想和實踐,指的是在既有基礎上打破常規,完成深化改革:創業是基于素養和實踐的能力,主要包括專項能力和綜合能力。創新創業是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而產生的實踐活動,不僅是經濟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與社會和諧穩定息息相關[1]。鄉村振興視角下高校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首先,有助于優化鄉村勞動力結構。國家扶貧政策貫徹落實,政治制度、經濟政策、社會輿論都在向鄉村傾斜,鄉村振興發展前景廣闊,為高校學生提供空間和平臺,所以高校學生返鄉創業不再是“無可奈何”,而是“人生巔峰”的一種實現途徑。高校學生返鄉后會進一步優化勞動力結構,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其次,有助于實現創業致富。高校學生去鄉村創新創業,可以將城市生活經驗、學校專業技術和知識、先進經濟發展理念用于鄉村生產實踐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技術進步,進而提高農村經濟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而且創業項目的合理發展可以更好解決“三農”問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高校學生和當地農民都能實現創業致富夢[2]。最后,有助于實現自我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鄉村振興是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高校學生知識技能的支持,所以高校學生為實現遠大抱負,提升自我價值,應該立足實際,扎根于基層,在鄉村肥沃土地上結出夢想的果實。高校學生不斷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可以發展生態農業、建立現代化農業體系,同時幫助農民解決日常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在“助人+自助”中加深對鄉村振興的理解,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二、鄉村振興視角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優化路徑
疫情期間,由于,受到疫情影響,經濟發展活力不足,部分行業無法創造價值,尤其是餐飲行業和交通運輸行業經濟增長遲緩。我國大部分高校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截至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經突破1000萬人[3]。因此,許多高校都在積極轉變教育教學思維,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激發學生鄉村振興的意愿和動機。
(一)發揮課堂教學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育活動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核心途徑。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應該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將創新創業融入到教學全過程。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應該以學生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建設涉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將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農業相關)、線上開發課程融合到一起,全面系統的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首先,通識課程教學環節。為提高創新創業質量和效率,優化鄉村振興的效果,將通識課程分成三個層次。一是設置“職業規劃與創新創業指導”“職業發展方向”“市場發展行情”“鄉村振興發展綱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耦合機制研究”等必修課程。課程向全體學生開放,同時安排配套的輔助課程,提高學生涉農專業認知和職業發展能力,如“畜牧業經營管理”“現代休閑農業”“數字化農村建設”“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直播助農”等。學生在通識課程教學中獲取專業的涉農基礎知識,加深對鄉村振興的印象,拓寬學習實踐視野,為后續創新創業奠定基礎[4]。二是設置KAB、SYB創業培訓選修課程,具有創新、創業意愿和潛力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KAB和SYB是一種專業的創業培訓模式,為受訓者提供知識培訓和資金支持,有利于幫助受訓者系統掌握知識和技能,梳理創業思路,提高創業成功率。學校為學生開設KAB、SYB課程是為了幫助學生挖掘鄉村振興的資源,制定合理的項目發展計劃,獲取對應的資金支持,進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創新創業能力[5]。所以教學過程中學校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加課程學習,多與培訓教師互動,了解前沿創新創業動態,掌握鄉村振興發展契機和市場運行規律,從眾多創業項目中迅速選擇出適合自己的項目。三是設置“創新創業模擬實訓”課。課程面向擬創業學生,以項目、活動為引導,融合教學與實踐,不斷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其次,專業課程教學環節。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計劃,學校應該開設融合性的專業課程。課程教學要充分考慮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不斷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明確課程培養目標、內容和教學方式。培養目標應該滿足創新創業人才需求:課程內容需要強調時代性和創新性:教學方式以啟迪學生創新創業思維,便于理解專業知識為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考察和評估。例如,在林產品加工專業課程中,培養目標是具備木材化學、生化化工、色譜分析等專業知識,掌握現代化研究方法和測試手段,具備組建科學研究小組的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言:課程內容包括植物資源化學、林產精細化工、生物質能源:教學方式采取多媒體+實訓基地雙結合模式。鄉村振興視角下,林產品加工專業在技術管理、林業工業方面有廣闊創新創業空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綜合評估學生領導、組織、建設、協作等素養[6]。總之,專業課程的設置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創新創業意識,提升鄉村振興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前沿性的專業知識和世界先進的技術技能。
最后,線上開放課程教學環節。互聯網時代,線上課程具有便捷、高效、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利用線上課程可以最大化挖掘網絡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資源利用率,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創新創業能力。例如,教師定期上傳國家扶農政策、鄉村振興時事新聞、涉農創新創業項目等信息,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內容:線上課程增加一對一指導公開課,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和服務[7]。
(二)建設創新創業平臺
高校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占據較高比例。傳統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重點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忽視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嚴重弱化了實踐教學效果。事實上,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載體,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有助于更新“理論+實踐一體式項目教學”實訓功能,在內容上新增加科研項目、創新創業計劃項目、鄉村振興生產實踐項目等,推動創新創業與專業技能訓練有機結合,采取學生參與或者自主設計、開發、管理、調研的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項目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拓展創新創業實踐渠道和路徑,學校可以將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延伸到校外,與社會組織展開深入合作,為學生創造高質量的實踐環境和條件。例如,與現代農業科技創業示范園合作,為學生提供實戰場所。學校先做好前期調研工作,依托農業科技創業示范園的發展方向和前景,制作創新創業方案,完成方案遴選任務:再實施內部考核,確認入駐示范園的實戰體驗團隊:最后為創新創業團隊提供幫扶指導,全程關注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支持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同時提供實踐需要的物質基礎和其他政策扶持,通過“咨詢+培訓”一站式服務模式,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8]。需要注意的是,支持和服務不能盲目進行,應該立足實際,確定項目必要性和可行性。
另外,農業職教發展聯盟聚集了眾多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院校,為社會提供現代農業信息,惠農政策、人才資訊等內容,蘊含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高校應該利用農業職教發展聯盟,建設校企聯合協同育人共同體,讓學生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涉農資訊。協同育人平臺可以發揮企業領導、示范作用,為學生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創業能力創造優良環境。同時,為進一步擴大創新創業影響力,學校積極組織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大賽,鼓勵學生踴躍報名,提高創新創業參與度。例如“創新創業挑戰大賽”“最高效鄉村振興創新創業項目”等,學生需要按照項目概述、項目技術分析、市場分析、競爭分析、營銷策略、商業模式、戰略規劃、投資與財產分析、風險對策思路形成創新創業項目書[9]。學校對參與比賽的學生給予全程指導,發揮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作用,逐漸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三)強化學生政治擔當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高校學生應該擔負起歷史責任,主動投身于鄉村振興中,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作出貢獻。高校學生是知識文明的繼承者,也是國家建設的參與者,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創造幸福生活是高校學生應具備的職責和使命。鄉村振興是縮小收入差距、發展差距的重要策略,是關乎人民福祉的方針政策,對實施者、落實者的道德素養、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有較高依賴。因此,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應該致力于培養具有“三農”情懷的高素質人才。一方面,借助信息技術優勢,建立“互聯網+農業”發展平臺,發揮平臺實時化、物聯化、便捷化特點,推動改革創新,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定期上傳先進模范故事,利用人物故事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向榜樣學習,在創新創業實踐中以人民利益為導向,創新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項目,創造更多農村就業崗位,不斷強化學生政治擔當,提升政治站位和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開展文化熏陶活動,激發學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熱情,在實踐中激活創新創業活力”[10]。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視角下,國家對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全新的要求。學生不僅應具備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還要具有較高的政治信仰,以此支撐學生創新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項目。因此,高校應該立足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實際發展需要,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新路徑。積極開發利用信息技術優勢,結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細化創新創業教學內容,創造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多多參與,敢于挑戰自己。通過發揮課堂教學作用、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強化學生政治擔當等方法,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環境和條件,促使高校學生成為國家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踐行者,進而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政策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麗華.“互聯網+”時代鄉村振興與高校學生農村創新創業研究[J].科技視界,2022(15):151-153
[2]李晨暉.鄉村振興背景下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途徑探索——以烏蘭察布職業學院園林技術專業為例[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22,44(03):8-10+15
[3]朱西括.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2(05):107-108
[4]倪祥明.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耦合機制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02):12-14
[5]宋小娟.鄉村振興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以食品專業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07):196-198
[6]鐘春果,鄭常鱖.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對策[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117-122
[7]邵曉慶,徐鑒民,王斌,何強,路世武.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路徑[J].甘肅農業,2022(03):116-118
[8]李靖,寧嚴,張開旺,吳曉英.職業院校“思創融合”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以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為例[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22,24(01):78-83
[9]熊小杏.鄉村振興視角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路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2):206-207
[10]葉海燕,陳秦.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新焦點研究——基于廣州市近10年“大創計劃”和“挑戰杯”項目信息的計量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11):151-154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5)
『作者簡介:寧高倩,碩士研究生,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