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妍 牛昱 吳云飛 張海豐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教學方式也在變革。人們不斷地探索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而在諸多教學方式中,課堂提問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核心素養的提出,學生的主體性也備受關注。對此,在教學中貫穿提問策略,不但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課堂探究學習,真正實現學生從教學的旁觀者到參與者的過渡。對于物理這門學科而言,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注重物理能力、物理素養的培養。所以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提問策略是提高學生在課堂中參與性、互動性的重要措施,還是活躍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提問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F016.3C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208-03
一、引言
課堂提問相比其他教學手段,容易實施且見效快。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導致課堂提問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問題內容不系統:提問時,目的不明確,提問方式單一,容易自問自答且語言組織缺乏邏輯等。這些無效提問很難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對接下來知識的學習產生欲望。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提問策略。有效的提問需要教師在明確教學內容和目的的前提下,有組織、有策略的提出凝練的、促進學生思維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問題。本文就如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有效提問策略作了一定研究
二、核心素養下中學物理教學中有效提問原則
教學原則是學科教學規律的整體反應,課堂提問也應該遵循應有的原則。其本文主要提出了目的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啟發誘導性原則。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靈活的運用這些原則,讓知識結構更系統、完善,對加強提問有效性和提升教學質量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1.目的性原則。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能想到什么就提問什么,毫無針對性。漫無目的地提問會導致學生思維混亂,難以架構完備的知識體系,對重、難點的掌握含糊不清,從而降低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教學前需做充分的準備。首先要分析學生應該了解哪部分知識,重點掌握哪部分知識,如何讓學生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其次,應考慮提出的問題能發揮什么作用。最后圍繞著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計問題。這樣,學生在學會教材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能力、積極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也得以培養。
2.科學性原則。物理是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無論是物理概念、定理還是公式都是科學家潛心研究的成果,有依有據。教師在設計問題內容時要符合客觀事實,遵循物理發展史的脈絡。所謂教師如何教,學生就如何學。對此,教師提問時要邏輯清晰、旗幟鮮明、有理有據,語言表達要準確、清晰、嚴謹不拖沓,提供的數據真實可靠。例如,提問“重力的方向”時,注意“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分:提問“運動”類問題時,切莫將“速度”和“速率”混淆等。避免誤導學生。
3.啟發誘導性原則。核心素養下,強調學生要主動汲取知識,不再做“嗷嗷待哺”的“幼嬰”,等待著知識的灌輸,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對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提問,誘導學生主動思維,使其在已有的知識儲備上,理解并學習新知識,進而提高教學效率。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活躍、跳脫,對一切事物充滿著未知與好奇。所以教師還要打破墨守成規的教學模式,學會開發他們的心性和潛質。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并能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對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闡述,能更有針對性的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
三、核心素養下中學物理教學中有效提問策略探究
1.問題設計策略。(1)明確問題的類型和提問目的。教師備課時需認真分析教材,對教材內容信手拈來,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情感與價值觀架構知識體系,然后設計整節課需要提出的問題。一節課的知識內容需要學生掌握的程度不同,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問題類型,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領會和把握,以便達到預計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采用“設疑”的方式直問:同學們,什么是液化?什么是汽化?液化和汽化分別是放熱還是吸熱?讓學生鞏固并加深對物理概念、定義的理解:或者在講解“物體沉浮條件”時采用“擴展”式發問:既然根據物體的重力和密度能夠判斷物體的沉浮情況,那么同學門思考一下,是否也可以根據液體密度和物體密度的大小關系來判斷物體的沉浮情況呢?教師把當前所學的知識與其它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通過舊知識擴展學習新知識,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還培養了學生融匯貫通的能力。(2)將生活情景融入教學內容。許多物理知識都來源于生活且能運用于生活。將物理知識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是物理教學的一大特色之一。對于新章節的知識內容,學生可能從未學習過,他們很難從已有的知識儲備中調取信息對新知識進行吸收合同化,從而建構知識體系。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起來會比較吃力。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熟悉的知識領域設計問題,以日常生活情境為切入口,建構物理知識,從而活化學生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經驗。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的距離,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實現學生從教學的旁觀者到課堂的主動參與者的過渡。我們以“聲音的產生”這一教學片段點為例。對生活情境融入物理教學和生活情景不融入物理教學兩種提問策略進行分析。
生活情景不融入物理教學:
教師: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通過對課本的閱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學生:聲音是通過振動產生的。
生活情景融入物理教學:
教師:同學們,在開始本節課的學習前,我們先探討幾個生活小測試。我這里有一個橡皮筋,我現在用手拉開它,同學們能聽到聲音么?
學生:不能
教師:那我現在用手指撥動它,我們能聽到聲音么?
學生:能。
教師:現在我用一只手將尺子的一頭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向下按尺子的另一頭,我們還是聽不到聲音,那我用手波動尺子,有什么現象呢?
學生:有嗡嗡的震動聲。
教師:我們將手放在喉嚨上,然后發出聲音,我們能感覺到喉嚨的震動。通這幾個小測試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聲音是通過什么產生的啊?
同學:聲音是通過振動產生的。
教師:那同學們,還有哪些生活例子可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呢?
學生1:下雨時的“嘩嘩”聲是雨滴打擊地面震動產生的。
學生2:美妙的古箏聲是手指撥動琴弦,琴弦震動產生的。
教師直接教授理論知識會削弱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探索物理真知的能力。相比之下,將物理知識與生活情景相結合,讓學生在面對陌生的知識時還能發表自己的見解,這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物理,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3合理設計問題梯度。問題有難易之分。學生能夠輕松地回答簡單問題,但該問題不能刺激他們深度思考,有時還會導致思維倦怠,并產生一種假象:什么都會、什么都懂。教學不能只停留于知識的表層,教師可適當增加提問的難度,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活躍學生思維跨度。過于難的問題,學生不易回答,他們的積極性容易被打消,從而降低課堂學習效率。對此教師要合理設計問題梯度,可先用簡單的問題進行發問,活躍課堂氛圍,然后逐漸提高問題難度,對于較難的問題適當的進行引導和補充。我們以“探究電流和電壓的關系”這一教學片斷為例,進行提問分析。
教師:同學們,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研究電流和電壓的關系呢?電阻兩端的電壓如何測量呢?通過電阻的電流如何測量呢?進行實驗操作時需要準備什么器材呢?如何設計電路圖呢?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畫出自己設計的電路圖(教師可適當的指導1。
這一系列的提問既給予學生回答的信心,又觸發了學生的深度思考。先簡單的從復習電壓、電流的測量入手,接著根據學過的知識設計電路圖,最后鍛煉學生動手實驗探究。這一系列提問難度逐漸遞增,不僅構成了一條清晰知識鏈,還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會學、會運用。
1.優化教師提問素養策略。(1)避免無效提問,養成良好提問習慣。提問雖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但數量過多勢必會產生無用問題,這無疑是在浪費教學時間。問題在于精不在于多,教師若果處處設問,會導致學生思維麻木。有些教師由于長期的自身習慣,常常用“對不對”、“是不是”、“能不能”設問,學生則會有一半的機會蒙對。雖然學生都積極回答,但教師很難發現并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此外,還有一些教師習慣提出問題后自己回答,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一堂課下來看似“行云流水”,“有條不紊”,實則完全忽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不到學生的真實反饋。這些無效的提問很難提高學習效率。我們以“生活中的杠桿”教學片段為例,對有效提問和無效提問進行分析。
無效提問教學片斷:
教師:同學們,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兩種杠桿。省力杠桿的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用起來省力。那相反,費力杠桿怎么樣啊?是不是阻力臂大于動力臂,費力啊。
學生:是。
教師: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杠桿,比如船槳、鑷子等屬于費力杠桿對不對?
學生:對
教師:像扳手、鉗子屬于省力杠桿對不對?
學生:對
有效提問教學片斷:
教師:同學們,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兩種杠桿。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用起來省力。那相反費力杠桿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費力杠桿阻力臂大于動力臂,費力。
教師:在生活中有許多杠桿,大家能說說哪些是省力杠桿么?
學生1:羊角錘。
學生2:起瓶器、撬棍。
教師:又有哪些是費力杠桿呢?
學生:船槳、理發剪刀、魚竿……
通過對比可見,無效問答完下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腳步走,毫無獨立思考的空間,強制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有效問答下教師給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讓他們主動探索,學會舉一反三。
(2)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反饋和評價。學生的回答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有效反饋。當學生作答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及時的做出有效反饋和評價。而只回答“正確”、“錯誤”“回答的好”這類詞語,并不是真正的評價。有效的反饋要有針對性,若學生回答的好,教師可以說明好在哪里。比如邏輯清晰,答案明了簡潔: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要告訴學生錯在哪里,并及時糾正錯誤,帶領他們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如果學生回答不上來,教師不要放棄或提問下一位學生,耐心的幫助學生梳理問題思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從而獲得問題的真知。我們以“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教學片段為例。
教師:如圖1,杠桿上每一小段方格的寬度都是相等的,此時杠桿已經達到平衡狀態。有3個掛鉤掛在了杠桿左邊離支點2格的A處,那么在杠桿右邊該如何掛鉤碼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請這位同學回答?
學生:在右側第4個格掛兩個鉤碼。
教師:不正確,請你回想一下,在學習杠桿平衡條件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關系是什么呢?
學生: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師:沒錯,那么在圖中左側杠桿中A點距O點兩個格,有三個鉤碼,那動力×動力臂是多少呢?
學生:為6。
教師:那為了滿足平衡,右側的杠桿得滿足阻力×阻力臂等于6,若選擇在右側第二格掛鉤碼,需要掛幾個呢?
學生:3個。
教師:還可以怎么掛呢?
學生:在右側第三個格上掛2格鉤碼。
教師:回答正確。如果在4點出掛2個鉤碼,那阻力×阻力臂為不是6,此時杠桿不平衡。這回明白了么?
3.問答實施策略。(1)選擇恰當提問契機,預留合理待答時間。教師除了要合理設計問題、優化提問素養外,選取合適的提問時機也尤為重要。在恰當的節點提問,可以刺激學生認知沖突,加深對知識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若在不恰當的節點提問或沒有條序的設問,不但導致學生思維麻木、迷茫無措,還會打亂課堂節奏,降低教學效率。所以提問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待答是問答實施的關鍵一步。當問題拋出后,學生需要對新舊知識進行加工和處理。對此,待答時間不應過于短暫,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但如果待答時間過長,會導致學生思維遲緩,拖慢教學進度。而且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同,面對一些問題,有的學生無法獨立解決,這時教師就要適當的做出引導幫學生解決問題,無需預留太多事時間等待結果。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問題難易程度來合理安排待答時間。(2)提問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積極作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提問要面向整個班集體。然而學習好的學生總是被教師提問,其他學生卻被教師忽視了。正是這種選擇性的提問大大打擊了其它學生的自信心,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久而久之使得學生對學習物理不感興趣。因此,教師要鼓勵每位學生都參與堂探究,無論會的正確還是錯誤,都給予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和權力。
而在整個班級體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要想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考究如何選取提問對象。對于較難的問題,可以選擇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或主動回答的學生:對于較容易的問題,可以選擇學習程度較弱的學生。若果學生回答的好,教師可以適當的表揚。如果回答錯誤或回答不上來,教師不要批評從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對物理的學習不感興趣。特別是對于物理基礎薄弱但對物理熱情極高的學生。學會鼓勵學生,讓他們回答問題時有信心、有勇氣。
四、結語
由于教師在教學進度的制約下,為了讓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知識量,往往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課堂提問也受到了限制。有效提問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方式。從學生層面來看,它促進了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為學生個性發展打好了基礎。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在實施課堂提問時,也會不斷地反省、思考、總結、求進,自身的專業能力也得以提升。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有效的提問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催化劑。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教育實習表現性評價研究”(項目編號:GJB1422672);2021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項目“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精神培育研究(SJGY20120870);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IJY2-44)。1
參考文獻:
[1]張雪蓮.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現狀及策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2]李國建,張翼然.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06
[3]黃芳.讓活力充滿課堂:淺談語文課堂激趣四法[J].語文學刊,2011(06)
[4]趙丹.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5]徐媛.關于高中物理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D].魯東大學,2012
[6]廖伯琴.普通初中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1佳木斯大學理學院:2佳木斯市第五中學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通訊作者簡介:張海豐(1973-),男,吉林乾安人,教授,碩導研究方向:物理教學理論和方法研究:吳云飛(1980-),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副教授,碩導,研究方向:中學物理課程改革研究。】(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