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軍

當我從高校畢業,躊躇滿志地回到廣州,走進中學課堂時,我完成了從象牙塔的學生到教師的轉變。新環境、新工作、新挑戰促使我盡快適應這種變化,尋找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
值得慶幸的是,學校大力提倡“共同成長”,這不僅包含了對年輕的學校、年輕的學生成長的期待,還蘊含著希望教師踔厲前行、共同進步的寓意。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我們應當順應時代要求,盡快找準自己的發展方向,從團隊中獲得經驗,從科組內、科組之間以及兄弟學校之間的交流中收獲成長。正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文人墨客喜歡探討梅、雪孰優孰劣,南宋詩人盧梅坡則別出心裁,一分為二看待雪和梅,認為二者各有所長。梅花缺了雪的白潔,雪缺了梅花的香氣。人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此,我們需要擇善而從、取長補短。
在德爾菲神廟石柱上,鐫刻著一句著名卻樸實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作為一名新入職的教師,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因此,我們不能閉門造車,而要依托學校的科組,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與研究,甚至可以借鑒其他科組老師的教學風格和方法。這樣,我們既可以少走彎路,也能更快的成長。
良好的課堂是教師成功的起點,互相聽課可收獲寶貴感悟。
其一,課堂節奏的把握。聽過很多老師的課后,我發現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對節奏的把握十分精準,這是我們年輕老師尤其要注意的點。她們有著強大的氣場,上課時很多學生會自動跟著老師的節奏認真聽講,課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她們語音語調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不會一個音調持續一節課,這種語音的變化會把一些走神的學生帶回課堂;她們一個眼神就能制止學生的小動作,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學生能很快反應過來,迅速做出調整。盡管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沉淀才能形成,但是我認為可以從簡單的模仿開始,把一些方法融合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再根據聽課老師的反饋意見,不斷修改、完善自己的課堂管理,經過時間的積淀,逐漸形成自己的課堂風格。這樣既不會故步自封,也避免了刻舟求劍。
其二,我們可以用“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方法來解釋歷史概念。歷史學科作為初中新增課程,對于剛剛小學畢業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尤其是一開始就要學習中國古代史,涉及文言文和一些抽象概念。因此教師在講解概念的時候需要注意方法,例如在講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時,教師不僅要簡單介紹他們的含義,還需要舉出具體例子。生產力簡單來說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具體到七年級上冊的例子,學生學過的“從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石器,到夏商周時期人們使用青銅農具,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使用鐵制農具”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生產關系簡單來說就是人改造自然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它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西周時期實行井田制,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制度開始形成,這類制度就屬于生產關系。我上課就用這個例子告訴學生不要害怕抽象的概念,只要將陌生的概念與熟悉的概念聯系起來,就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其三,知識點的落實。從與其他歷史老師的交流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只是想學好歷史這一門學科,難度并不大,難的是他們如何平衡各個學科的學習時間,如何做到各學科齊頭并進。初中生的學習科目增加,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落實好知識點是每個歷史老師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很多老師經常在課堂上預留五分鐘用來默寫重要知識點。一些易錯的練習題,老師也見縫插針地穿插在課堂之中。因為歷史老師知道,如果重要的知識點沒有在課堂落實,學生在課后很難抽出時間復習或者預習歷史這門“不太受學生重視的學科”。
此外,歷史科組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互相交流教學經驗,開展各類教研活動,或者組成團隊參加比賽,這些對于新教師的發展都有積極作用。為了加強電子資源的共享,科組還專門在電腦公共區上傳、完善科組資料。教師可以分享自己的課件、試題、公開課視頻等資料,便于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疫情過后,學校積極聯系有經驗的名師來聽我們的課,使我們受益良多。作為一名新教師,上好復習課有很大難度。我們有時候會囿于瑣碎的知識點的講解之中,或者一味布置題海戰術,亦或是只參考練習冊的大綱,做好專題復習便淺嘗輒止。回首過去,我發現自己很少停下腳步,思考復習時如何從宏觀上把整本書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也很難以高屋建瓴之勢把握2022年頒布的新課標。廣東省優秀教師李漱萍老師給我們歷史科組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教會我們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觀視角把握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
一方面,李老師教會我們如何解讀2022年版新課標。與以往舊課標相比,新課標著重強調以下幾點。首先,歷史課程理念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不是簡單機械地羅列在教學設計中或者出幾道題就能體現的,而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堂。例如時空觀念,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的疆域圖的變遷,反映出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因此,我們要重視教材中歷朝歷代的疆域圖,使學生學會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敘述歷史。其次,要注意跨學科主題學習。新課標在課程內容部分中專門列出一個章節敘述教師如何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并列舉了很多跨學科活動設計案例,歷史科組可以嘗試與其他科組合作,共同探究這部分內容。最后,教師要注意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原則、命題規劃的轉變。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減少機械記憶題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創新性題型比例,命制題目要創設新情境,考察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每一次考試,總會有學生反饋,明明知識點背了,但是題目給了一段材料、換一種設問就不會了。這是因為現在的試題對學生的要求提高了,從簡單識記到理解歷史概念再到學生能夠調動所學知識運用到新情境之中。因此,學生對于主干知識要理解式記憶,然后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也要明白教材每一個知識點是基于哪個或哪幾個核心素養設置的,本堂課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某一個知識點是否能融入其他課程中,例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近代科學與文化”就和物理、化學、藝術科目相結合。在選題時要注意是否設置情境,是否落實了核心素養,是否具有綜合性、創新性,簡單、機械的題目要減少。如果我們學會緊扣新課標、落實新課標,就能從總體上把握歷史學科復習的方向,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另一方面,教師在授課時需要注意知識的結構化,將知識點按照一定線索串聯成線,再根據時代特征整合成面,這樣才能避免學生碎片化的學習。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講述了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我們可以用時間軸、大事紀年表將一個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再根據階段特征用大概念將其概括出來,從而形成知識面。本單元主要有兩個重要概念,即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早期國家包含了夏商周時期,這個時期政治制度有什么變化(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分封制出現)、文化有什么成就(青銅器與甲骨文),這樣就將第四課、第五課內容串聯起來。社會變革包括經濟上的變革(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都江堰的修建)、政治上的變革(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變法運動開展)、思想變革(百家爭鳴),這就把第六、七、八課內容整合起來。于是,整個第二單元我們就用“早期國家和社會變革”這兩個大概念理清了。在課堂上,我們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框架,用時間軸、大事紀年表將史實串聯起來,就能幫助學生建立宏觀框架,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化。在復習課時,我們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也要注重知識的整合與遷移,這是和新授課最大的不同。
學生在新課學習時,可以采用蘇軾的“八面受敵法”系統學習知識,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絕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數過讀之”,畢竟歷史是一門知識面廣博的學科。在精讀之后,采用韓愈的“提要鉤玄法”,用思維導圖等形式精辟而簡明的勾勒出知識框架。再用知識框架延伸出詳細的知識點,從而做到從“復雜到精簡再到復雜”的過程。如果不能由繁到簡,那學生的知識就是一些零散的碎片。而如果沒有由簡到繁,學生就無法掌握具體的史實。因此,兩種方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除了聽歷史課以外, 我有時還會去聽語文、地理等文科課程。有一次,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初三學生覺得諸葛亮的《出師表》既長而且難背,這引起了我的思考。學生之所以覺得《出師表》很難記,除了篇幅較長以外,還涉及較多的歷史典故,學生不知道的話,就只好死記硬背。這樣,他們既缺乏興趣,也花費了大量時間,實際上這也是當下多數學生不喜歡古詩文的重要原因。以此為契機,我探索了一個包含諸多學科在內的大文科閱讀古詩文的方法,以期拋磚引玉。
沒有歷史知識的積淀,學生很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自然也就很難與作者產生共情,于是只好機械記憶。當然,如果沒有語文的閱讀方法,就不能含英咀華,融會貫通。因此,學科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
例如,諸葛亮在《出師表》的第一句就交代了時代背景,暗含了很多信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劉備在赤壁之戰后占據了荊州五郡(其中南郡是向孫權借的,這就是“借荊州”的由來)、益州大部,引起孫權忌憚,遂向劉備索還荊州。劉備只借了孫權南郡一地,孫權卻偷換概念,想要荊州五郡(后世出現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歇后語值得商榷)。于是孫劉幾乎刀兵相見,但曹操趁機占據漢中,威脅蜀地,劉備妥協,于是分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屬于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屬于劉備。217-219年,慘烈的漢中之戰爆發,劉備以極高的代價占據漢中,曹操撤軍前遷走了大量漢中百姓。經此一役,益州損失大量人口、錢糧。221年,劉備起兵伐吳,卻遭陸遜火燒連營,在夷陵之戰中慘敗,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許多將領陣亡,蜀漢元氣大傷。223年,劉備病逝。南中之地的豪帥、首領發動叛亂,將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蜀漢政權岌岌可危。如果不知道這一段歷史,就無法感受到當時有多么“危急”。此外,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這就是“左圖右史”的閱讀方法。這樣就將語文、歷史、地理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了解作者寫作時的想法,再去記原文就相對容易了。
又例如原文中的“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用語簡單,但顯示了危難重重。此處反映的是225年諸葛亮平南中之戰。語文教材注解“瀘”指“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匯合雅礱江以后的一段”。如果不結合地圖,學生很難看懂這個注解。根據諸葛亮的行軍路線來看,教材中的注釋表示的意思是很準確的。諸葛亮自成都抵達僰道(今四川宜賓)后兵分三路,其中他自領西路軍,沿金沙江而上,穿越大涼山后擊敗叛軍,攻占越嶲郡邛都(今西昌),隨后追擊退守滇池的孟獲。從地圖上看,諸葛亮進軍路線經過的“瀘水”都是“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匯合雅礱江以后的一段”。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分河流仍屬于金沙江,如果學生僅僅只看地圖而不了解歷史,可能會更迷糊。因為雅礱江是金沙江支流,要籠統來說,直接把“瀘水”當做金沙江也未嘗不可。但只有結合解諸葛亮行軍示意圖才會發現他沒有經過“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匯合”之前的那一部分,語文教材編撰者的嚴謹可見一斑。此外,文中的“不毛”不應理解為不長草木之地,因為這里基本位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不僅草木繁盛,還有原始森林。但三國時期這里人煙稀少,多數當地人仍處于漁獵的原始社會,因此應該理解為“貧瘠、未開墾的地方”。諸葛亮行軍至此,難以就地征糧,加之運糧困難、瘴氣叢生、野獸眾多,因此南中平定之戰可謂困難重重,與上句“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形成呼應。
限于時間因素,語文課堂上教師當然難以如此詳細的解讀。但如果依托閱讀社團來細致地閱讀古詩文,可能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我們常說的“文史不分家”,大抵如是。
青年教師正值多研究、多思考的好時機,在交流中發現不足,在相互學習中成長,在思維碰撞中創新。縱使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困難,但只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披荊斬棘的信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動,就可能收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六約學校)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