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由于我國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鄉村,因此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造成了水土流失、大氣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問題,使人們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鄉村生態振興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一環,對于改善鄉村人民的生態環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實現鄉村生態振興,促進鄉村地區人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
[關鍵詞]鄉村生態振興;邏輯;內涵;價值
[中圖分類號]F3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郭艷偉,女,河南駐馬店人,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及規律。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有利于人民安居樂業,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國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1 鄉村生態振興的三重邏輯
1.1 鄉村生態振興的實踐邏輯
1.1.1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以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方面,如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時代的變化同樣帶來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使得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滿足其衣、食、住、行的需求,又要建設美麗的生態環境。鄉村地區作為人口聚集規模較大和分布廣的區域,就成了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陣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高鄉村地區人民的幸福感,打造出生態宜居和美麗的鄉村。
1.1.2 推動生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現代化的內涵從一開始的實現工業現代化逐漸拓展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方面。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如今生態文明建設也融入其中,開創了新局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保護生態環境也是全體人民共同的責任。實現生態現代化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了巨大力量,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然要面對的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生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如何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也成了生態現代化的核心問題。生態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命線,也是生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1.2 鄉村生態振興的理論邏輯
1.2.1 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的傳承與升華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剩余價值的全部生產都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1]。其高度評價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農業生產力的構成包括社會勞動生產力和自然基質、生物化學作用的內在規律,即“自然的賜予和自然的生產力”。自然基質如土壤等提供了農業生產的對象,生物化學作用如土地肥力的保持和再生產構成農業再生產的基礎。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無節制榨取自然生產力的基礎上提出了“合理農業”論,認為農業生產應尋求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均衡,保護“人類世代共同的永久財產”,維護農業生產環境持久平衡,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終極目標[2]。百年來,我們的鄉村農業生產就始終依據馬克思開創的合理農業道路不斷探索創新。
1.2.2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
縱觀中華民族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鄉村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發源地。我國深刻認識到鄉村發展的重要性,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選擇[3]。
1.2.3 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
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一生態自然觀。新時代這一生態自然觀是對傳統生態思想“天人合一”的繼承與創新。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人順應自然、征服自然、依賴自然、尊重和保護自然的過程。首先,古人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體現在對人對大自然懷有的關心與仁愛之情上。《易傳》就曾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就是說,人類“最根本的德性應該是維持生命的存在并促進其發展”。在當今時代我們一直提倡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中信奉“唯天為大”“天行有常”的生態觀念,告誡人類對自然要懷有敬畏之心,不能在自然面前過分逞強,肆意違背自然規律去改造自然,如莊子所說的“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莊子·德充符》)。如果人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之心,不做超出自然規律的事情,那么人與自然便能夠保持和諧共生。
總之,以道德的方式關愛自然生態既是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傳統生態文化觀的一大亮點[4]。這些傳統的生態文化智慧對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結合,推動了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3 鄉村生態振興的歷史邏輯
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大力發展經濟,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主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了眾多生態問題。尤其是人們大力開采礦產資源,在開采過程中導致大量植被被破壞,開采的礦區地表下陷,礦產資源的冶煉也排出大量廢氣、廢水、廢渣,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和系統。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們逐漸意識到了生態的重要性,開始采取植樹造林、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等策略。進入21世紀以后,國家把“三農”問題放在進行農村工作的首位,積極推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又再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開啟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歷史進程[5]。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歷史任務,首次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進入新時代以來,為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推動我國鄉村全面振興,“三農”問題又被放在了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2018年2月出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正式給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原則。鄉村生態振興的提出是總結歷史發展規律而得出的最符合鄉村發展的重要戰略內容,是對如何實現鄉村更好發展的科學回答,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我國鄉村發展的根本遵循。
2 鄉村生態振興的科學內涵
2.1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價值觀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辯證的,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人也是自然界的產物。傳統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觀則強調突出人類的主體地位,忽視自然的地位,人類對大自然的瘋狂索取,導致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和自然系統。而鄉村生態振興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對此要充分認識并尊重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獨特價值,加大鄉村自然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力度,提高鄉村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鼓勵村民的生態保護行動,在生活、工作、生產活動、學習中,要樹立勤儉節約、保護環境的意識,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牢記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
2.2 鄉村自然環境與人文傳統有機融合的人文生態復興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出現就證明了人與自然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不是割裂開來的,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利用客觀規律來改造自然,而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樣,鄉村的人文傳統與自然生態環境也密不可分,鄉村擁有著其獨特的人文價值,如今擁有眾多土地的鄉村地區擁有著眾多的珍貴動植物、優秀古建筑,以及坐落的宗教寺廟等自然和人文遺產,構成鄉村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鄉村要將這些人文景觀與生態結合起來,使其兼具文化與生態的功能,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鄉村生態振興的內涵絕不僅僅是對鄉村自然生態的保護與發展,更應重視對數千年延續下來的鄉村人文生態的保護與發展[6]。
2.3 堅持綠色發展的道路選擇
綠色發展牽動鄉村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生態文化融入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治理邁向現代化,是打造鄉村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核心動力[7]。當前鄉村發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將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良好的經濟發展,近年來鄉村地區的度假山莊、農家樂,以美食、美景和良好的空氣質量為營銷策略,成功打造出一條新型鄉村經濟發展道路。這些成功的事例告訴我們要牢記鄉村產業業態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為宗旨,追求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就是帶動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和社會效益的最優化的選擇。此外,鄉村在資源利用、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方面必須遵循綠色消費、節約和可持續的消費理念,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人口增長適度型社會[7]。
3 鄉村生態振興的當代價值
3.1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并且具有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實現鄉村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鄉村生態振興促使鄉村全面振興。當前面臨著鄉村產業分布較少、環境治理能力差及村民居住環境改善的需要等情況,鄉村生態振興能夠為解決鄉村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貢獻力量,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3.2 改善了鄉村生態環境
鄉村生態振興的提出對于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對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現在廣大鄉村地區開始投放垃圾桶,避免鄉村居民隨意傾倒生活垃圾的現象。而且財政對于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眾多鄉村地區開始統一修建集垃圾分類、回收、焚燒等于一體的設施。同時,近些年鄉村居民衛生間的改造工作不斷開展,貼合人們生活的實際,讓鄉村居民感覺到國家對于提高人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決心,從而提高了人民生活的質量和幸福感。
3.3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如果沒有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也就不可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需要,大部分人口開始往城市聚集,導致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惡劣、交通擁擠、精神焦慮等問題。于是城市的人們開始向往去生態宜居的鄉村地區,到鄉村體驗生活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所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鄉村生態振興當代價值之一。
4 結語
綜上所述,鄉村生態振興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鄉生態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為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在推進鄉村生態建設中,要提高村民的生態意識,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生態治理、保護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將鄉村經濟振興和生態振興有機聯系起來,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的過程中獲得經濟效益,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縮小城鄉差距,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生態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張平,王曦晨. 習近平鄉村生態振興重要論述的三維解讀——生成邏輯、理論內涵與實踐面向[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1-7.
[3]嚴東權.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生態振興重要論述[J]. 農村工作通訊,2022,183(18):16-18.
[4]耿步健,張晨.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基因[J]. 云夢學刊,2023,44(1):19-25.
[5]朱信凱.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與鄉村生態振興[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2,47(6):50-55.
[6]羅志勇. 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的內涵、意義與路徑——以蘇南地區鄉村生態振興實踐為例[J]. 云夢學刊,2021,42(3):112-118.
[7]王季瀟,吳宏洛. 習近平關于鄉村生態文明重要論述的內生邏輯、理論意蘊與實踐向度[J].廣西社會科學,2019,290(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