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闡明課程教學評價意義的基礎上,分析高職畢業設計課程評價的內涵及其存在的問題,并結合CIPP評價模式的內容和特點,將該評價模式引入高職畢業設計課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對該課程的背景、輸入、過程和成果進行全程監控和評價,進而為課程的改進和決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設計課程;CIPP模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項目名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2022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CIPP評價模型下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制作課程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XGZJG2022B125)。
[作者簡介]陸玲,女,廣西桂林人,廣西藝術學院,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畢業設計課程是該專業教學進程中最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學生即將完成學業走向社會的關鍵,同時也是考核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形式之一。該課程教學周期通常在10~16周,而在冗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授課頻率、教學形式及各環節的評價方式沒有較為合理、科學的評價模式的指導,導致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構建一個科學而理性的課程評價模式迫在眉睫。
1 課程教學評價的意義
課程是學校教育系統的核心和基礎要素,是社會主導教育價值觀念的具體表現和集中反映。評價這個術語通常與測試、測量和評估有關,是對某些對象的目標、設計、構造、實施和結果的優點和價值測試的一個過程。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某一個課程進行合理性修改,預測教育的需求、問題和機會,并將目標與實際表現相匹配,評價有助于改善學習和方案規劃及執行。
當前,在國內高校的課程評價中,更傾向于開展課堂評價,主要以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主,評價的內容一般以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展開,如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這種“狹義的課程”評價方式,往往只強調了課堂上傳播的知識和技能,而忽略了課程教學全過程中包含的隱性知識。基于此,本文將結合高職畢業設計課程教學實踐,引入CIPP(語境、輸入、過程、成果)評價模式,探索CIPP評價模式下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畢業設計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為課程教學提供改進和決策依據,促進教師自身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2 CIPP評價模式的內容及特點
根據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對評價的描述,評價應包括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的評價[1]。與此同時,其試圖回答課程應該如何規劃、執行和循環使用,以獲得更好的教育的問題。這些任務可以通過上下文評估、輸入評估、過程評估和產品評估來完成。斯塔弗爾比姆創立了 CIPP 評價模式,他將評價過程分成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類評價,這四個評價維度是為改進導向的方法設計的。
綜上所述,CIPP模式是最著名的評價模式之一,已被應用于許多領域,包括教育項目評價。通過交替關注項目背景、輸入、過程和成果,CIPP模式貫穿教育項目的所有階段:計劃、實施和總結或最終的回顧性評價。本文在結合高職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課程改革和教學中的實際經驗基礎的上,運用CIPP評價模式理論,以環境藝術設計為例,系統構建針對畢業設計課程從課程開發、課程方案、課程實施到課程結果的全過程質量評價體系。
3 CIPP評價模式下的高職畢業設計課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構建
3.1 畢業設計課程中實施CIPP評價的方法及內容
本研究將使用問卷、訪談、觀察等方法收集數據,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公平性。畢業設計課程的周期較長,教學內容包括選題、開題、中期檢查、展覽及論文撰寫等環節。因此,針對該課程的教學評價不能只關注其中某個環節,而是應該關注整個課程評價體系,即對課程背景、課程投入、過程及成果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是提高畢業設計課程的質量,促進畢業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3.1.1 確定評價目標和指標
高職畢業設計課程的評價指標,包括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及具備的素質、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學資源的利用情況和管理效率以及學生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等方面。
3.1.2 對象選取與方法
本研究選取本院2020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三年級學生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在開課前,學生已通過畢業設計動員大會了解了要完成的課程任務目標、授課方式和評價的課程內容及標準。
3.1.3 設計評價方案和評價標準
評價方案和評價標準是用來評估學生在畢業設計課程中的表現和成果的[2],如學生的創造性、技術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評價方案包括評分標準、評分方法、評分標準的權重等,評價標準則包括學生的表現、成果、貢獻等。
3.1.4 收集評價數據
本研究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方法來收集評價數據,根據研究的目的確定實驗對象及樣本數量。整個數據收集的過程持續4個月左右。
3.1.5 分析評價數據并制定改進措施
研究者需要對收集到的大量信息進行分析,通過描述性統計、編碼等方法對數據進行整理,形成文本和圖表形式的素材,最終證實及驗證觀察結果,并提出改進措施。
3.2 基于CIPP評價模型的畢業設計課程質量評價體系
3.2.1 背景評價
在CIPP評價模型中,背景評價是通過評價計劃實施前、實施中或實施后的需求、問題和機會來定義課程背景,它決定這門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以及課程開發的目標。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教學團隊的教師、企業專家及學生進行訪談、問卷調查,以及文獻資料查詢等方法,對畢業設計課程方案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診斷性評價。評價內容:國內外同類型院校該課程的開設情況,以及對課程評價方式的分析;開設該課程及CIPP評價模型對教師與學生的影響;本課程的開課時間、時長、課程標準的科學合理性;該課程的選題和內容與當前社會主流背景的匹配度;等等。
3.2.2 投入評價
投入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課程前期及教學計劃相關的文件,如教學大綱、課程學時、學分、教學方法等。二是對課程教學資源投入情況的評價,如教學團隊、場地、設備、課程內容組織與安排、教學方法與手段等。通過現場考察、對比分析和訪談等方法對該課程進行投入評價。評價內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否科學合理;該課程的各教學環節與目標是否一致、有效;教學方案、教材、場地和設備是否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等等。隨后,通過對校內外教學實訓基地、教學團隊、教案、教材、課件的準備和實施情況進行現場考察與對比分析,從而對畢業設計課程的投入進行評價[3]。
3.2.3 過程評價
過程評價主要是對畢業設計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進行全面評價,關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情況,包括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反饋等,評價主體有企業專家、教師及學生。采用問卷調查、觀察和訪談等方法,搜集學生和教師的反饋和意見,以評估課程的實施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過程評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學方案執行情況評價。根據課程前期教學計劃的要求,對該課程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邀請該領域的專業專家、同行對課程教學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持續性等方面進行評價,針對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的就業前景,通過與企業團隊的溝通和反饋,不斷優化課程方案。
可行性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效率進行量化評價,如教學場地、設備利用率、開課率、到課率、教學質量評價等指標,以百分比的形式來體現。通過現場考察、訪談、隨堂問卷等方法,了解到本課程開課率為100 %,到課率為99 %,教學場地、實驗室的使用率為82 %,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滿意度為98.2 %。可操作性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操作指標進行量化評價,如觀測教師指導學生每個環節的完成情況、任務進度、學生表現等。通過觀察,教師設計的課程教學環節主要有四個部分,完成率為90 %,學生平均參與課堂討論的次數為8次,占總次數的80 %。可持續性評價是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指標進行長期跟蹤和評價。通過問卷、訪談的方法,了解到參與本課程的實驗班畢業生的就業率為87.15 %,較上一學年均有所提高,說明該課程具有可持續性。
第二,教學實施過程評價。為了使課程評價更加科學、嚴謹、客觀,針對各教學環節制定了具體、操作性強的表格式量化評價標準。本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課程主要分為畢業設計開題、畢業設計策劃、設計制作與畢業展覽四個階段,以3~4人為一小組,以畢業設計選題具體的設計項目為載體,根據職業崗位具體工作任務和生產需要,設計與安排項目各階段任務,該教學過程評價占總課程總評價成績的60 %,其中開題占10 %、策劃占10 %、設計制作占30 %、展覽占10 %。平時表現和課程各階段匯報占40 %,包括出勤率、課堂互動、團隊協作能力、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等評價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作為該課程的評價主體,將共同完成這一評價工作。首先,由教師對各小組各階段的任務進行量化考評,根據評價標準為每組學生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其次,各小組要根據個人分工明細進行組內成員相互評價與自我評價,讓教學過程評價層次更多元,同時激勵學生從被動受試者向主動參與者角色轉變。
3.2.4 成果評價
成果評價是CIPP模型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教育工作者最為熟悉的一項評價內容,因為成果評價關注課程方案實施的結果。與傳統“總結性”課程成果評價相比,CIPP成果評價研究的范圍更廣,其目的在于實現課程評價目標或課程方案。根據畢業設計課程教學實施驗收標準,分別從三個方面檢驗課程教學改革成果。
首先,對該課程的實施質量的評價,如對課程教案與課件、課程資料、考核方式進行系統評價。評價結果顯示,本課程教學改革成果基本達成預定目標。其次,對課程實施成效的評價。通過問卷和個別訪談的方式,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程各階段任務目標、評價方式較為清晰,并表示認同過程評價的方案。此外,通過后續對用人單位的走訪調研,了解到畢業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能力評價情況,從而將課程實施后的社會影響與成效納入成果評價范圍。最后,對課程參與者的收獲評價。教師與學生作為課程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在開展CIPP模型評價的全過程中,通過匯報、作品、展覽的成果形式,公平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學生通過系列考核機制完成課程既定目標,且在各大專業賽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也是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評價體系來了解自己的教學水平和不足之處,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4 結語
高職畢業設計課程教學是開放性的,是由行業、學校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需要一個開放式、多元化、系統化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4],以確保考核評價結果的客觀有效性。課程考核評價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首先,在背景評價中,通過企業調研、專家訪談、座談會等方式對畢業設計課程的定位、目標、方案合理性作出評價。其次,在投入評價中,通過現場考察和對比分析,對本課程的教學設備、教學團隊、教學資源準備等作出評價。評價結果顯示,本學院為課程實施做了充分的準備,教學場地的使用率達標,課程內容組織與安排有序開展,滿足了課程實施的基礎條件。再次,在過程評價中,教師主要考查學生在校內外教學過程中組織、團隊協作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化教學過程的考核。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的過程評價方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將評價融入學習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最后,在成果評價中,教師通過三次不同階段的設計提案匯報,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繪圖能力、溝通能力、設計思維、空間表現、方案完整度、提案演說及展示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評價結果進一步說明,評價內容、過程評價階段性結果與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相互影響和關聯的,不是孤立于學習之外的[5]。
綜上所述,畢業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是分階段展開的,其考核方式也需要分階段進行,以保證評價的實效性。實踐教學證明,相比傳統的課程評價模式,CIPP評價模型更加直觀、靈活,對于高職畢業設計課程的改進和更新,其成效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Stufflebeam D. L. The CIPP model foreval-uation[M]// Stufflebeam D. L,Kellaghan T.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Chapter2).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2]項賢明.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張松慧. 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高職課程質量多元化評價體系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11(22):325-326.
[4]李君,張俊玲,李春,等. CIPP評價模式在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中的實施及評價[J]. 護理教育研究,2013,27(29):3292-3294.
[5]胡華,張俊玲,李春,等. 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基于CIPP評價模式[J].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2(2):41-45.